查看原文
其他

他在农村做建筑

邓在 城市设计 2023-02-06
本文转载自邓在说,ID:dengzaishuo0000

01

李烨与我是一个导师,在学校里有交集。我读博士第三年他开始读硕士。我是晓东老师回国后的第一个研究生,加之岁数最大,同门的师弟妹们都叫我大师兄。我毕业论文送他一本。

他硕士论文请我过目时我已离校一年,中午就在我单位楼下餐厅吃的饭。记得他写的是城市设计的论文,对凯文.林奇的某些观点作了批判。

网络时代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已然发生改变。常使用Google Earth等卫星地图的人,一定不同于传统方式对城市的意象,如对屋顶平面和形式反而有着最深刻的印象,不必死板地遵循凯文.林奇的那几大要素。

我觉得他观点很棒,并给了一些建议。再后来就听说他去哈佛读研究生了。

晓东老师当时对他的评价是他的未来不可限量,是条通向领导的路;说他起点高,在大学就是党员了云云。

他们通常从三四线城市挂职开始,人生就一直开挂。

清华出来的这类领导还少吗?甚至坊间有个说法,说清华的都当官儿去了,同济都做生意去了。

有个小我一轮的建筑学学弟,在北京时我俩是同事。他说拿到清华录取通知书时,村里有乡亲问他读什么专业,是不是国家主席专业?

还有个亲师弟,比李烨大一个年级,也读了哈佛。回来后没再做建筑而是卖绿色食品去了。

有次朋友说起李烨,说回国后在大理,是当年那个小圈子里的一个。我倍感惊讶,完全颠覆了我对他的认知。

再后来听说洱海边上的所有民宿都成了违章建筑,被政府拆光了。

有个朋友就是家这类小旅馆的老板,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她说没有任何补贴所有投资都打水漂了。后来又说她要去贵州的一个山里,从头做起。

也不知今儿怎样了。为她担心,为李烨担心。

没想到,去年他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后留言说人到成都了。很快我俩见了一面,这在11年前无论如何是想不到的竟然最后都在成都。

他说随着大理的甲方到了成都,在彭州山村里做了不少建筑,定居了下来,也有了孩子。一直很想去他做的项目看看。但总是有疫情和忙的理由而未实现。

前不久,终于得以前往,我俩还在他设计的共享民宿里住了一宿。也与这些项目的甲方领导小石村的岳X飞书记坐下来喝酒畅谈。去掉中间那个字就是岳飞,书记也确实是岳飞后人,他讲起自己祖上的光荣历史来真是滔滔不绝。

清初他的先祖在年羹尧之后任四川的一方诸侯、军政要员,今天讲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兼省长;解甲归田留在四川,子孙的一枝到了彭州的山里耕读传家。

作为岳飞后人的书记一再强调自己的家国情怀,“大屋顶”正对的就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广场(图1),面向公路一侧是“大屋顶”的正面,挂一匾额,上书“忠孝堂”(图2)

图1

图2

岳书记是本村人,家族经营着一家很成功的全国连锁的餐饮公司,他毅然从商海上岸回归家乡,当起了基层干部。显然是下了大决心的。

他说他俩想见恨晚,假如李烨是女的,他非他不娶。他自己是回归,李烨海归也是回归,他们就是告诉大家农村也可以创业也有工作机会,让闯荡在外的农村人回归家乡。

他说做“大屋顶”时,他刚上任,村子里一穷二白,不像现在村里的财产都上亿了,没有钱付李烨设计费。他把自己收藏的陨石分了一半给他。由于贡献卓越,李烨被奖励了小石村的农村户口,和宅基地。他说这是全国独一个城市人转变为农村人。


02

从这张无人机拍的照片(图3)来看,小石村位于彭州山里的一个小河谷里,是青白江上游很小的一条支流,李烨在彭州小石村建的主要工程项目除了总平面(图4)的最南端的“五统一”都能在上面找见。

图3


图4

它们分别是溪流与工路西侧的“大屋顶”、村委村政府后边更高台上的“共享民宿”,东侧的“豆腐坊酒店”、“蜀中糖门”,与北端溪流与路所夹地带正在建设还未建成的“展示中心”。

这条小溪在小石村大致从北流向南,也就奠定了全村建筑的格局,基本以东西朝向为主。蒲新路就在溪流的西侧,通向彭州和都江堰。

被村民们俗称为“大屋顶”的文化大院是李烨在村里建的第一个建筑(图5,6,7,8,9,10)。

图5

图6

它位于路的西侧,村民安置房的北边,村委村政府的南边,发挥着全村这个大社区的公共配套功能,比如社区诊所、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小型展室、公共课堂、健身室、公共厕所等。

这个项目是把散乱的零碎功能凑整做成一个并非听上去的院落建筑而是集中式的建筑;从设计上正好相反是做减法,把四四方方的一个规整的庑殿或者叫四阿顶的坡屋面建筑根据房间通风采光的需要,掏了一些竹的天井(图11)和一个面对广场的阳台。

但村民的安置房与“大屋顶”围合出的精忠报国广场,可以说是一个大院坝。

建筑各功能空间在一层室内没有联系彼此的走道,屋檐下空间起着唯一的联系作用。规整意味着村的中心与凝聚力,这是岳书记很看重的。这个项目落成后一炮打响,各级领导经常来参观,“大屋顶”名声在外。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五统一”是第二个项目,在小石村最南端另一个安置点“芭蕉苑”南侧高起来的水泥地上,以前就是晒坝(图12,13,14,15)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五统一”是岳书记治理理念的浓缩化,即统一农具储藏、统一谷仓、统一晒粮、统一洗衣、统一停车。但这里没有洗衣的功能,也不停车。李烨置换了俩新的功能,就是村民们一起节庆和办丧事的功能,特设一灵堂房(图16)

图16

成都附近农村这种时候要搞坝坝宴,也特意留了洗菜区和生火区(图17)。可能“大屋顶”太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这个项目也强化了屋顶的概念,其实更强化了屋檐下的概念;但不再是规则的屋顶,而是一组不规则三角形屋顶。

屋檐下是种介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灰空间,李烨从小长在长春,到南方后对此种灰空间极其敏感,他说他们那里这种空间是不可想象的,全得封起来。

图17

小溪东岸李烨做了两个企业的厂房,在溪边的是豆腐坊,现在已改成酒店。从小桥看过去,酒店高高低低的屋顶也很显眼(图18),但也比较规则。

临于水面之上有个大大的平台。李烨说,当初做厂房时就考虑了改成民宿的可能,所以柱网的设计是有准备的。而且当初设计的厂房,考虑了比例不小的供参观的空间而不是纯粹的作坊,这些都为改成酒店提供了可能性。

图18

彭州山里是成都人夏天避暑的热点地区,好的民宿酒店供不应求。我站在餐厅外面的临水大露台上(图19,20),能听见水声在脚下。

图19

图20

这种感觉很奇妙,这不就是流水别墅的意境吗?

我说英文名可以叫Falling Water Inn。理论上在中国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因为规划局一定要退蓝线,而这里居然就实现了不可能。

这就是在乡村做建筑的好处之一,中国式严控在乡村说不定就有松动的时候。运营过程中功能可能随时改变,也是乡村建筑的特点,建筑得留够灵活性和适应性(图21,22,23,2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顺着山路往上走,在酒店南侧更高台上的“蜀中糖门”是个食品厂,做粽子等,不是一年四季都开工,季节性很强。走在夕阳里,树影投在墙上,一种特别的静谧。

李烨说,柱网和空间也考虑了改成民宿的可能。窗户现在由于食品工艺对洁净度的要求不能开窗,但也留了把其中一扇改为开启扇的余地(图25)

图25

屋顶又变成“五统一”那种无规则形,我在拾级而上的过程恍惚间穿过了雅典卫城的山门(图26)到达了帕提农神庙(图27)

图26

图27

正对山门的是一折线波形的柱廊(图28)。早晨跑步从河西岸望过来波形屋面掩映在在树丛中,一种隐秘的神性(图29)

从“五统一”我又回到了12年前我俩讨论凯文.林奇的画面,他的GoogleEarth对第五立面的思考一定再次对他施加了魔力。

如果不做成波形屋顶,从山上看过来或者Google Earth卫星地图上看过来,那样的画面一定非常残暴,甚至法西斯;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屋面的尺度尽可能碎片化是一种尊重环境的方式。从这张山上拍下的照片(图30)看,李烨有意地在突出屋面材质的变化。

图28

图29

图30


“共享民宿”产生的背景是这样的:农村的青壮年流失到城里工作是个普遍现象,村里只留下老幼和病弱之人。

每家都闲置大量的空房子,为什么不把这些空出来的资源整合起来?岳书记与李烨选了一排四个独栋农宅作为一期来试点,并取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小石记.山宿”(图31,32)

图31

图32

一楼村民自住(图33),二楼统一改造成经营性民宿,收入与村民分成。楼上每家两间亲子客房(图34),共用一形式为大阳台的开放式活动室(图35),可打麻将。两栋再共用一部楼梯。

图33

图34

图35

一楼二楼间以一波形屋顶相隔。屋檐下的空间,李烨特别中意的灰空间,是村民白天很重要的活动场所,吃饭、喝茶、聊天。

为什么要波形?李烨说,这样排水方便,三角形有利于汇水,屋脊也倾斜向下,水不回流到墙壁。

他讲得有道理,但12年前他的屋顶情结也在起作用,我心想。从我住了一宿的感受来看,环境很安静,至少消除了对一楼村民生活噪音可能对二楼造成的干扰的担心。

床单、被罩都很干净,床垫软硬合适,卫生设备都很顺手,运行正常(图36,37,38,39)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我属于喜欢住民宿的那种人,在北京和成都都喜欢周末带家人住郊区。但曾经的经验有很多不堪,特别是要不是马桶坏了,就是淋浴水太小、太冷或太烫。

这种引入社会资本,统一设计、管理,确实能确保最起码的技术水准和稳定而健康的运营。同时,村民自身的环境也跟着一起改善(图40,41,42,43,44)

否则,村里留守的老弱病残也没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环境。共享民宿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场实验,也许从这一个点就可以让祖国的农村从此旧貌换新颜。岳书记说一期就是1.0版本,二期在此基础上继续提档升级,我主动请缨。

图40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从彭州过来,刚到小石村迎面来就是一个正在施工的项目,入口标志是一作锈的红色构成雕(图45),全称为“龙门七村蒲江河谷展示中心”;顾名思义是展览空间。

图45

岳书记还想放一些课堂进去,宣传他的先进治理理念与成就。彭州市里领导很是器重,觉得让他只管一个小石村屈才了,另加两个村合并成“金城社区”都归他管。龙门山脉是个很大很长的山脉,是青藏高原的余脉。

由于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得这条山脉形成地震断裂带;当年的512汶川地震正是在这条带上,雅安的芦山地震也在这条带上。安置点里的四层楼正是地震后快速建成以解燃眉之急。今天看来相当地粗鄙、简省、甚至丑陋(图46)

图46

不地震的时候,这里山清水秀,不用特别修饰处处皆风景也;夏天还特别凉爽。彭州市里把这个河谷的七个村统一打造,想整体搞成一个有竞争力的文旅示范集群;“展示中心”就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尽管没建成,从施工工地与效果图来看,体现了李烨不断求变的历程,屋顶从规则屋顶到折线波形屋顶再到这个展示中心的曲线波形屋顶,“大草帽”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图47)

图47

从他的历程来看,有点像赖特,从直线走向折线,再到曲线。赖特一生追求“有机建筑”,他变法曲线后说了跟高迪同样的一句话“自然界中没有直线”。

除了这几个项目,李烨在小石村还做了不少,给整个村子做了一个完整的规划,包含“1公里博物馆”。

这个项目位于比“蜀中糖门”还高的高台上,是曾经的煤矿,房子都没了,但还有少量的运煤的轨道留存(图48)。规划了露天剧场(图49)、露营地(图50)

图48

图49

图50

这个项目最终被市里的文旅集团拿走了。其他项目主要为改造项目。与“蜀中糖门”一路之隔的就是一个民宿项目(图51)。他还给离“五统一”不远路边的麻饼厂做了立面改造,加了一个的“五统一”那样的屋檐(图52)

图51

图52

公交车站也在这里,村民们等车就坐在屋檐下(图53)

屋檐事实上就起到了公交车站的作用。“大屋顶”北侧,村委村政府的南边停车场的东侧也是在路边,李烨做了又一条折线波形屋顶的“长廊”(图54,55),逢场天村民们来这里赶场。

图53

图54

图55

村委村政府李烨给他们新做了围墙(图56,57)

公路两边是连续的铺面,原来没有屋檐,李烨也给加上了,并给墙面加了竹子(图58,59,60,61,62,63)

图56

图57

图58

图59

图60

图61

图62

图63

这些改造项目,核心要素就是加屋檐,这是“大屋顶”以来一以贯之的内核。

这是他作为一个东北人对四川人生活场景长久观察后敏锐捕捉到的真知灼见。知道李烨很忙,有些项目村民自己按照他们理解的李大师就自己动手做了(图64)

图64

酒店项目过程中,甲方也曾想自己来改,免得李烨操心,还省了设计费,自顾自就开干。

后来,实在收不了场才又请李烨来设计。他们自己还搞了一个共享食堂(图65),李烨说,屋檐是他加的,但封起来变成室内却是他们自己干的,干得还不赖。

我倒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实验,因为民居就是不断地改、不断地增建的过程,不一定在一个人手里,往往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什么那些优秀的民居是那样的自然、不做作,像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样?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给我们以很多启发。

图65

上山路上李烨左手一扬,说他设计的这个厕所,现在要改成咖啡厅了(图66)

图66


此外,他还改造了一个老年人监控中心,旁边就是一个小广场(图67,68,69)。紧靠着通向东岸的桥,桥也被改造成了曲线的波浪(图70,71),人可以坐下来歇脚。

他还做了一个小酒厂,现在有人住在里头,多了烟火气(图72,73)。有了监控中心(图74),老年人到了哪里就可以监控到以防不测。

图67

图68

图69

图70

图71

图72

图73

图74


03

李烨可以说把人家小石村整个儿深耕了一溜遍,有居住建筑,把纯粹的村宅改为共享民宿,居住配套建筑则是从村中心到小组团中心。

有公共建筑,从村委村政府到企业、酒店到展示中心。上上下下所有的点都涵盖了。可以说一个村所能遇到的建筑,他都遭遇了。

这是他在乡村做建筑最大的意义。

中国建筑师相比西方建筑师来说最大的困境,是不能直接面对使用者。做住宅面对的是开发商。开发商不是真正的使用者,其作用只是批发商。

做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面对的是单位领导;也不是真正的使用者,他顶多使用了建筑全部空间中的几间房间而已。

甚至很多时候他都不在他决策的建筑中办公或使用,比如学校建筑由上边的教育局领导说了算。他们却代替了使用者来发号施令。

们给出的问题很可能都不是真实的问题。李烨在乡村做建筑,很幸运地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国建筑师的困境,更接近于西方建筑师,可以直接面对使用者。这是他的福分。他面对的是真实的问题,第一手的问题。

一个建筑师所做的设计怎样才可以称作作品而不是活儿?我个人认为得具备三个条件之一:1.发现了新问题;2.即使是老问题也给出新的、独特的解决办法;3.要说不

李烨一头扎在农村,而不是城市,远离中国建筑师的主流生态圈,从出作品的角度,他更容易面对新问题从而发现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农村丧葬场所。

在空旷的地方搭一个临时性的钢结构帐篷,这是我们常见的形式;在里面进行必要的仪式,并招待前来参与悼念的亲朋好友。甚至城里也这样,我在一个小区门口见到一次,在小区对外的下沉花园见到一次。

如何做一个固定的场所?显然,这就是一个新的问题。农村的建筑大多时候必须考虑经济性,否则建不起来,可能就得寻找更便宜的替代材料甚至工艺做法,也就是面对老问题逼迫你给出新的解决之道。李烨是幸运的。

李烨身上作为一个建筑师有哪些独特的价值?作为一个东北人,来到南方,敏锐地捕捉到了南方特别是四季气候宜人的四川空间上最闪光的价值,即灰空间。

他的所有的建筑都有意营造着这种空间,你可以说这是很经济地创造使用场地和空间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与自然更和谐共处的方式。

李烨还能不能做得更好?在没与他直接交流的情况下,我认为他的设计哲学受赖特影响较大,而设计技巧受刘家琨和李晓东的影响较多。

总体来说,他致力于有机建筑,而且越来越明显,特别在意与环境的关系,追求自然而然。这跟他的性格也有关,他不是那种非XXX不可,哪怕霸王硬上弓的人,这种偏执狂成绩好的中有很多。作为设计师来说也并非是坏处,比如安藤就是这种偏执狂。我的前同事董豫赣也是这种,可惜他不继续偏执下去了。

李烨这种非偏执型建筑师,很可能不遭评论家喜欢。他的事务所名字叫“时地建筑”很自然令人想到刘家琨当年所一再声称的“此时此地”。刘家琨青睐地方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常规材料的表现潜能,反对常规装修对这些材料的掩盖;比如:清水混凝土、螺纹钢、清水各种砖墙、水泥地面、碎瓷砖拼花地面等。

李烨用水磨石做地面(图75),水刷石做墙面(图76),这些都是曾经的工艺,过时了,会做的师傅都少了。他还把稻草加在外墙涂料里形成粗糙的质感(图77)。大量使用竹子(图78,79,80),一个东北人来到竹子的产地,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很多人都抵御不了对竹子的爱,特别是那些来自于不产竹子从小又背了不少唐诗宋词的知识份子。

图75

图76

图77

图78

图79

图80

他的建筑整体看,确实注入了北方人的气质,一种苍凉感,没有丝毫的油腻,甚至到了有些细节稍显粗拙的地步。从美学的角度,这反而是一种难得。南方建筑师比较细腻,但也很容易拐到油腻的路上。

作为李烨的大师兄,我希望他做得更好;而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我希望他保持住12年前对凯文.林奇的那种鲜活的批判力,即便是赖特,即便是刘家琨,或者李晓东。

他在彭州的一个乡村里就做出了这么多让人艳羡的东西,而且才38岁。想想李博斯基建成第一个房子时都过60岁了。他的起点之高真的是太值得骄傲了,但作为他的亲师兄,却希望他不要骄傲,反而要多想想李博斯基。

你的路还很长,李烨。

2021年08月09日
于成都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近期热门文章 ▼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