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解析上海「黄金三角」之「北外滩」:规划开发、保护实践、媒体研究

城市设计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原境界space Author TING




北外滩位于黄浦江北岸,苏州河、虹口港在这里汇入黄浦江。1843年上海开埠后,凭借优越的水文条件,北外滩成为当时上海最重要的面向世界的水路港口,航运中心的地位从此奠定。新时代背景下,北外滩将与外滩、陆家嘴形成“黄金三角”核心商务区的战略高地。

万众瞩目的北外滩,它的未来发展有何新动向?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如何延续?公众眼里虹口北外滩的城市印象又是怎样的?不久前,「保护者说」论坛于原境界馆内举行。就职于国资开发企业、建筑艺术自媒体运营者Joy Chen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设计一部执行总监闵欣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吕楠——三位讲者从规划开发、保护实践与媒体研究的不同角度,通过展示自己一手的工作与研究成果,解答了观众的疑问,深入探讨了北外滩的现状与发展图景。

*问题 Questions:

*  为什么选择张永和、王澍两位建筑师参展?

北外滩区域以后要依靠怎样的人群来保持活力?

  * 北外滩规划从类型上来说似乎还停留在典型的

认识到的比较现代的上海,

未来的上海是否会有更多复合型的规划与设计?



北外滩夜景 | 图片来自网络



讲者 | Joy Chen

国资开发企业运营总监

建筑及艺术自媒体运营者



大家好,我叫Joy Chen,今天之所以讲这个题目,一是因为冯老师把讲座地点定在北外滩,二是北外滩在2020年控规发布后,关注度比以前高了很多,但其实有很多业内人士和热心市民都不太理解北外滩的范围以及开发建设模式,因此我想从一个规划建筑从业人员的视角谈谈这片区域的规划和发展。



* “黄金三角” | ©SkyPixel Use



说到北外滩,我们最强调的一点是它的文化三地属性,也就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集聚地”。百年前的虹口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发展起来,现如今,北外滩还基本保有原来的道路结构体系,但里面很多风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么在新的控规里,北外滩会是什么样子?



历史上的北外滩 | 图片来自网络

北外滩滨江沿岸 | ©SkyPixel Use



北外滩整体区域范围非常狭长,从西到东横跨3.4公里,从南到北约1.1公里,为了便于规划,我们把它分成了三块,形成“一心两片”的格局,中央部分是CAZ核心商务区,为“一心”,旁边的两片跟历史风貌相关,左侧片区叫虹口港活力片区,右侧叫提篮桥片区。



* 北外滩土地使用规划图

* “一心两片”总体格局



核心区未来将有约18栋超高层楼宇。另外,核心区还规划了6公顷的中央绿地,有二层空中连廊与一层地面慢行通道连到黄浦江边,与北外滩沿黄浦江,苏州河的3.4公里滨水岸线做整体连接。



* “黄金三角”核心商务区鸟瞰效果图



北外滩的产业定位也为人关注,我们把它简称为“2+4+x”。“2”就是“金融+航运”,航运是虹口一直以来的主打产业,金融方面则希望跟陆家嘴和外滩形成错位竞争,因此定位在资产管理,近年来北外滩已经吸引了全球约1/8资产管理企业在这里设总部或公司。



* 上海“五件套” | ©SkyPixel Use



“4”指的是重点产业,包括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和专业服务。“X”指的是特色产业,包括会议会展和休闲体育,主要是去年建成的世界会客厅以及区域内遍布的各类不同等级和规模的会展空间,而休闲体育则是围绕着整个滨江滨河区区域,加上未来建成的体育中心和中央绿轴来开展。



北外滩 | 图片来自上海虹口



北外滩的开发建设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在开发建设里,目前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办企合一、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北外滩开发办是实施主体,北外滩集团是操作平台,以北外滩开发办的名义把很多部门及机构协调起来,集中解决问题,提高开发建设效率。


我们希望,10年之后能够呈现给和大众的是一个完美的未来城市图景,依靠大家的努力,一起把上海市中心唯一具有成片规划和深入开发可能的区域的城市更新及开发建设做到最好。



北外滩 | 图片来自上海虹口





讲者 | 闵欣

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设计一部执行总监



首先很感谢保护者说的邀请,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雷士德工学院这个建筑。雷士德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国建筑师之一,同时也是土地测量师。他在工作期间参与了很多上海近代租界城市空间的规划工作,现在外滩有很多以前的码头都是雷士德参与或者本人设计的。



雷士德工学院 | 图片由闵欣提供



* 亨利·雷士德 | 图片由闵欣提供



他在公共租界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测量了河南路,当时英租界的西侧的边界线。后来进入了德和洋行工作,德和洋行的创办人离世以后,他接办了洋行,自己成了老板。他同时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在从事设计工作的时候,他预见到以后上海土地价值的增长,投资了大量的房地产,积累了很多资本。








*德和洋行(Lester,Johnson & Morriss Architects) :上海近代最重要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开业时间跨度几乎覆盖整个近代时期。



1926年雷士德去世后的遗产用于成立雷士德基金会,雷士德基金会根据遗嘱在上海建造的学校和医院包括:坐落在北京西路的雷士德医学研究院,位于山东中路的仁济医院,和本项目的雷士德工学院等。



图片由闵欣提供



这所学校从1935年开学,到1947年结束办学,12年时间,其中两年被日军占领,办学活动一度是停止的状态,但还是培养了一大批非常杰出的校友,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懋祥、规划专家陈占祥等。



图片由闵欣提供

北外滩雷士德工学院周边地区肌理变化 | 图片由闵欣提供



工学院的选址位于公共租界,在当时是土地价格比较低的区域,同时具有交通上的便利性,所以用它来建造一个工科的院校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在1948年的这张图上,除了雷士德重工学院的主楼,扩建的体量已经出现了,周边是比较低层并且绵密的一个机理,有大量的里弄建筑,到1979年的时候可以看到周边一些城市已经风貌发生了改变,到了2019年,整个外部环境发生的改动会更加明显。



雷士德工学院鸟瞰照片 | 图片由闵欣提供

雷士德工学院的扩建工程 | 图片由闵欣提供



有说法说雷士德工学院设计成飞机形状是为了提醒国人爱国,但从当时期刊发表的文章内容来看,设计考虑的是在现状场地的宽度的限制下,获得更加延长的建筑体量,所以做了一个折线型的设计。



* 1934.1.23.初始设计图纸,立面采用比较典型的英国哥特复兴风格。| 建筑南立面图 | 图片由闵欣提供

实际建成建筑南立面,呈现了哥特复兴和装饰艺术派风格相结合的风格 | 雷士德工学院历史照片 | 图片由闵欣提供



建筑的原设计是德和洋行。虽然德和洋行比较擅长新古典主义的风格,但在雷士德工学院这个项目的设计上,采取的是偏向哥特复兴的风格,非常强调向上的线条。


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建筑的风格和设计也有一些调整,因为在其建造的1934年,装饰艺术派风格逐渐成熟,因此建筑也融合了一部分装饰艺术派的风格。



门厅与礼堂 | 图片由闵欣提供



雷士德工学院在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用作海员医院,期间南侧景观是作疗休养使用,所以做了一个非常内向的庭,大家是没有办法进入的,对很多的历史建筑的爱好者或者建筑学习的人来说,可能大家对他很感兴趣,但是没有办法接近,修缮以后会把外部景观变成一个对外公共开放的绿化空间。



* 项目概念方案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修复后的雷士德工学院 | 图片来自Color北外滩



雷士德工学院经历这次的修缮工程,将作为上海设计学院校园环境的一部分使用,上海近代一所著名的工科院校,在经历了数次功能改变与长久的空置状态后,终于迎来教育功能的回归。北外滩区域现在仍然有非常多的历史建筑即将迎来保护修缮或者活化利用,也希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这些历史记忆能够更好地留存下去。



雷士德工学院外立面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讲者 | 吕楠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大家好,我是吕楠,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我今天讲的东西是基于我们之前做的比较偏社科经验性的研究,即从自媒体看人们是怎样去呈现一个城市的形象,基本上是一个新闻传播学很典型的内容分析研究。



图片由吕楠提供



一般的国际主流媒体对上海的报道基本上以经济为主,倾向于把上海描绘成一个经济中心。因此表现出的上海城市形象是相当单一的,跟我们的想象是有差距的。如果我们把目光转移到社交媒体上,就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 北外滩 | 图片©迪克奥特曼 via小红书 | 图片由吕楠提供



社交媒体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改变,尤其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感知和表达方式。有了社交媒体后,对于城市的感知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具体化和可见化。因此,我们想看一看在instagram这种以图片为主的国际社交媒体上的上海到底是什么样子。



Instagram上的上海印象 | 图片由吕楠提供



上海最常见的场景其实就是食物、餐厅、酒吧和咖啡,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城市景观艺术,尤其是浦东天际线,即我们常说的四件套。而如果从社交媒体的来看我们很关心的历史建筑,它的关注度一直都是偏少的。




* 左图:Instagram上的上海“四件套”

* 右图:小红书上雷士德工学院的照片 | 图片由吕楠提供


我们发现个人账号会更加多元,几乎所有的城市空间类型都会出现,但是如果是组织机构的账号,最常出现的仍然是浦东天际线,你很难看到人和环境的互动,几乎都是让你到看不断强化的对上海的既有印象。所以在社交媒体上你想要去建立一个新的形象,了解一个新的环境并不是特别容易。



*小红书内容 | 图片由吕楠提供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在小红书也做了一些小小的research,想搜寻一些东西。通过最新帖你会发小红书上特别活跃的基本都是地产商或中房中介。我放了两组图片,一边是小红书,一边是ins,呈现的内容都非常接近,北外滩更多是一个去观看的视角,而不是观看本身。



*Instagram内容 | 图片由吕楠提供



所以社交媒体对于个体的影响,一方面让你去为它赋予意义变得更容易,另外一方面也会给你一些生产意义的捷径。别人已经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生产意义了,如果你也重复去打卡,某种意义上也获得了这样的意义。



* 从北外滩看“四件套”| 图片由吕楠提供


Q


*  提 问 环 节 

北外滩是虹口区的发展重点,刚刚第一位分享者也提到未来这片区域可能居住人口是7万,所以我的问题是:北外滩区域以后要依靠怎样的人群来保持活力?



外滩白玉兰广场 | 图片来自网络





A


Joy Chen:

我们现在说的北外滩,实际上是一个泛北外滩的概念,希望以北外滩的发展去带动虹口区北部和中部的再次发展。


北外滩严格意义上的四至范围内,陆地面积只有3.3平方公里,不少区域还都是风貌区,只有核心区相对来说能够承载较大量的新建建筑体量,所以很多CAZ运作所必需的功能都集中在这里,相比较之下,能够分给住宅的量不多。



北外滩历史建筑 | 图片来自网络



但四至范围以外的、临近地域的居住人口、新出的住宅用地上的入驻人群其实都是北外滩的消费人群,加上未来24万区域内办公人群和面向全市、全国、全球的旅游人群和访客,这些都是北外滩区域的目标人群。



四川北路/今潮8弄 | 图片来自网络





Q


*  提 问 环 节 

我听了三位老师的报告之后,是三个老师共同给我的一些感受,我自己是一个建筑师,在自己平常的工作中,可能会有一些自己这种更偏向于设计的思考或者疑问。


我工作地周围的几个街区以前有传统上海老旧小区的菜市场和街边小店,我记得我同事每次都要去走好几个弯到一个社区里面,上到二层坐在手都快要摸到天花板的老房子里面吃那碗馄饨,我终于有一天去吃的时候感觉很激动,现在这些地方已经不存在了,但刚才李老师讲关于大家都在拍“四件套”的时候,怎么能拍出不同点,其实在于照片的近景,近景是体现在自己的生活里的,是体现在自己能感受到城市的氛围中。



位于虹口北外滩的居民区 | 图片来自网络



刚才看到的北外滩规划,从类型上来说,我感觉对于办公以及居住体量还停留在典型的、我们认识到的比较现代的上海,或者能想象到的一些大绿地空间。那么未来的上海有没有可能去有更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体、办公空间、居住空间的一些更多复合型的这种规划,或者是设计的引导的想法?



今潮8弄商业街区 | 图片来自网络





A


Joy Chen:

您提到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和一些有烟火气的尺度,这确实是在规划中很重视的一个部分。北外滩的规划之所以分成三个片区,大致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核心商务区有一个统一的、更加偏未来城市需求的风格,能够加强它的商务效率和形象;旁边的两个历史风貌区里面则可以做很多带有温暖性的小尺度的内容。



*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的情况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可能一个小的地块更新可以有十多年去慢慢地跟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再慢慢地出方案、实施。北外滩的开发建设要求是“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也是出于时间上的和经济上的考量来做出的决定。



今潮8弄商业街区/市集 |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希望有更多带温度的东西能够在两个风貌区内体现,有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去旁边一个叫做山寿里的片区,在这里会加入更多的跟海派文化、在地文化、夜间经济有关的策划在里面,大部分房子都在三层左右,尺度宜人,有很多种可能性可以往里面填充。



山寿里地块呈蝴蝶状分布 |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保护者说与上海风土计划


保护者说(沪上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平台)


/


上海风土计划

SHANGHAI VERNACULAR PROJECT


以一个上海特定地方(不限于城市/乡村)为案例分析,做一个中尺度的研究。


目的是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地方”,是如何经由人的实践而塑形,以至构成一个多元的上海风土的。


核心是特定地方的“建成环境”的细致分析,关注新的空间形式产生的时间,并分析其原因。


第一回 愚园路的空间实践:里弄、街区与社区

第二回 张园历史建筑研究:建筑材料、保护更新与数字化阅读

第三回 近代新华路与番禺路的空间实践:如画郊区、花园洋房与孙科别墅

第四回 近代武康路街区的空间实践:街角、摩登公寓与城市建筑原型


前四次题目分别如上。在2022年,我们将继续“上海风土计划”。话题将围绕特定的“地方”如徐家汇-土山湾、北外滩以及上海水乡等等展开。



统筹 Producer :TING

文案 Copy:Moo

视觉 Visual:Wang Plus

图片由保护者说及讲者提供,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文为原境界space独家版权所有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