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刀锋:

LLL LLL的写作空间
2024-08-23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

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迦托奥义书》


生命中有许多大哉问,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大部分人可能不会去想这些,因为生存本身不易,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想这些,吃吃喝喝不香吗?享乐主义大概是最多人选择的人生哲学吧。


毛姆《刀锋》的主人公,却无法忽视这样一个问题。拉里在一战期间,服役空军,一次任务中,遭到敌军偷袭,他的好友为了救他,牺牲了。他的人生观好像从此改变了。拉里退役回国,才20岁,他没有去读大学,也没有找工作,而且闲晃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出生豪门,拉里退役后想和他结婚。二人算是从小青梅竹马,相互吸引,可拉里愿意结婚,却不愿意接受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的安排,从事一份很有前途的卖证券的工作。特别是拉里已经休息一年多,依旧还没有动静。


伊莎贝尔最终与拉里坦诚沟通后,二人人生规划完全不一样,分手。伊莎贝尔想要过那种上流社会贵妇的生活,穿装打扮时尚大气,经常举办宴会,交往的都是上流圈子,生活体面,注重保养身材,有一个很会挣钱且爱自己的老公,去旅行也一定要过得非常舒适才行。她很快嫁给了一个上层社会的追求者格雷,也过得很幸福。


用她的原话来说,“我只是平凡的正常女生,现在是二十岁,但再过十年就老了。我想要及时行乐。”



拉里却让所有人都想不通。拉里是美国人,美国人追求务实,可拉里却好像终日无所事事。拉里离开美国,去了巴黎待了几年,他有一些积蓄,可以暂时不用去工作。拉里住在廉价的小旅馆,一天经常吃一顿,每天花8-10小时如饥食渴地阅读,有时候还会去附近的大学蹭课,也有一些教授有很深的交流。


拉里不想随波逐流,想追求精神生活。可这样的生活是一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者却寥寥无几。


在巴黎密集读了2年书后,拉里觉得需要暂时放下书本一阵子,去做煤矿工。这也是很奇怪的选择,他爱机械,如果想从事体力劳动,可以去修汽车。如果想工作,从事一份文职工作,完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拉里还做过很多不靠谱的事情,我顺便都列出来吧。


去一家农场工作,顺便跟农场主人学习德语。


因心生怜悯,在乡下照顾一位体弱女画家,后来成为短暂的情妇。


因为一直找寻不到答案,去了印度几年,跟随大师修行,最终得以“开悟”。


在巴黎,差点和一位儿时的女伴苏菲结婚,此时的苏菲因为丈夫孩子遭遇车祸,尽情的放纵自己,酗酒,吸毒,卖淫。拉里想拯救她,还能看见她身上曾经的光辉,想与她结婚。最终,却被伊莎贝尔破坏了,苏菲在结婚前消失,继续堕落,最终被抛尸大海。


从印度回来的拉里,回到巴黎,写了一本书,没有大规模出版,只是自己印刷出来,给了一些熟悉的朋友。


然后,又消失了,去了美国。在外漂泊十几年,终于回到美国了。可在美国做什么呢?作者也没有确认,因为巴黎一别后再没有相见。据说是买了一辆出租车,用来维持生计,也方便出行去纽约图书馆。


故事结束了,我转述得相当生硬。书中的拉里这一角色,感觉塑造得有点飘,太圣人模样,除了精神世界无所求,与人交流始终保持微笑、得体。毛姆叙事水平一流,也以刻薄著称。艾略特、伊莎贝尔、苏珊、苏菲、格雷,全都塑造得很真实,你一定能在当下的社会,甚至你的朋友里面,找到他们的影子,甚至你本人就是。可拉里呢,抬头望去,真的一个都没有。


拉里经历这一切,好像岁月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从各方面来讲,他仍然是年轻人。


毛姆用自己猜测的口吻总结了他的追求,他淡泊名利,满足于自己选择的生活,忠于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拉里已如他所愿,淹没于喧嚣激荡的人海,其中有众多矛盾与利益纠葛,有人迷失于失序的世界,有人坚信善良,有人外表笃定,有人内心彷徨,有人慈悲为怀,有人不知变通,有人轻信他人,有人防卫心重,有人恶劣,也有人慷慨,凡此种种构成了美国众生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LLL的写作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