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庄子:修得平常心,看淡世间事,做个快活人

2017-09-28 禅者Changer


  修得平常心  

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妄想心。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的职业是“削木为镶”。镶,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这木匠做镶达到了“见者惊为鬼神”的境界,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纷纷询问其中的奥秘。

他对鲁侯说:“当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只是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要摒弃成心、机心、分别心、妄想心,才能做到“以天合天”,让自己的心接近大道,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

  外化内不化,乘物以游心  

在《知北游》一篇中,庄子曾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种人生价值观:“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生存随遇而安,生命有所坚持。面对外在的世界,应该通达和顺应,而内心则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不要随波逐流。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处世八面玲珑,而内心始终固守着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人生境界,外事外物都无法动摇他的初心。

只有我们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真正达到乘物以游心的境界。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要乘物首先要顺物,就是要外化。但又要坚持自我的本心,就是要内不化。

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又最大限度地坚持自我,才能够“乘物”“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真正的快乐  

庄子在《天道》中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认为快乐分两种,一种是人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乐;一种是天乐,就是超脱的乐,与天地相和谐的乐,是达到极至的乐,又称至乐。

庄子在《至乐》中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意为达到极至的快乐在于“无乐”,最高的声誉在于“无誉”。

真正的快乐是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相感应的乐;是虚无恬淡、怡然自得的乐;是无忧无虑的乐,是无声无形的乐。

真正的快乐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与事业成功与否无关,这种快乐,并非物质或地位等因素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只与我们的心有关。

生活中,平常心,犹如一泓清泉,能够拂去灰尘,洗尽烦恼;平常心,犹如一杯香茗,能够除去干渴,饮出甘甜。一颗平常心,可使你波澜不惊,淡泊无求,应对恩怨和情仇;一颗平常心,能够使你处乱不变,空灵无妄。所以,修得平常心,才能看淡世间事,做个快活人!

来源 | 儒风大家

( 编辑 | 薏妃 审稿 | 禅静、果诚 、世平)


推荐阅读

仁焕法师:身体有病了,用药治不好,怎么办呢?

他声名可以不输撒贝宁、何炅,却在名利最胜时转身, 踏上一条鲜有人走的路

寂静说法:做好事,是为了得到福报,这正确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