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古时的秀才说成是当下的“公知” 司马南究竟想干什么?

故园老丁 老丁语云 2023-09-01
若您喜欢本文,请不吝
留言、转发、点赞、打赏
原创不易,万谢支持!


大家好,我是老丁。

3月4日凌晨3时许,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因病逝世,享年80岁。因出演电影《刘三姐》深入人心,黄婉秋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刘三姐”。对于她的离世,众多新老影迷纷纷在网络上表达了悼念之情。 

作为国内知名的“大V”,司马南于3月5日晚间发布了与相关黄女士去世相关的视频和文字内容。但当老丁看完他老人家这段将近12分钟的视频以及相关文字后,发现其中实实在在悼念黄女士去世的内容仅寥寥数语,也没去回顾她辉煌璀璨的从影一生,而是对黄女士于1961年饰演的电影《刘三姐》进行借题发挥,讽刺当下所谓的“公知”。


1


我们来看看司马南在上述视频及相关文字中大体说了什么。

在文字内容中,司马南以“刘三姐当年是怎样怼公知的?”为标题,借用郭松民的话表示,公知不是今天才有的,当年看电影《刘三姐》,最喜欢的就是刘三姐和莫财主请来的三位秀才对歌的桥段。“对歌,其实就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大辩论’。”

重点来了,请大家留意司马南接下来这句话——“在这场对歌中,秀才,也就是当年的公知”。后面的内容我们暂且不看,因为是对电影《刘三姐》对歌细节的描述。

让我们再聚焦下这句话,“秀才,就是当年的公知”。这句话可就让老丁费解了,这是要把古时候秀才这个群体,集体等同于当下所谓的“公知”吗?

那秀才上面的举人、进士呢?以及秀才以下的尚未考取功名的普通读书人呢?他们是不是也要大体分别等同于小号公知、中号公知以及大号公知了?这可基本上把古时候几乎所有读书人群体都囊括其中了,打击面不是一般得大了。

为了不至于曲解司马南的意思,老丁仔细看了一遍他那段将近12分钟的视频。整条视频看下来,我感觉司马南的意思,更像是说电影《刘三姐》中维护“莫老爷”阶层的读书人是公知。那他为何不在文字中把定语补全了,而是直接来了一句“秀才就是当年的公知”呢?

你说他这个老江湖是疏忽大意了,还是有意为之呢?


2


在视频中,司马南对电影中的秀才充满了贬低之词,如“三条秀才走狗”,以及“那三条秀才今天不就是公知嘛”等。

在此老丁简单给各位介绍下,被司马南如此贬低和挞伐的公知,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

公知是个舶来词,其由来可谓是源远流长。它的字面意思是“公共知识分子”,英文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缩略词。公知在中国正式使用是在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其共同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公知越发成为公开场合中的贬义用语。如以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视角来看,公知就是那种沉溺于美西方话语体系,批评中国政府的同时一味表扬美国与西方,遇中外冲突光会说一堆风凉话的人士。如知名女作家方方,便是部分人眼中贴合前述定义的典型“公知”。


3


对于近年来国内舆论场围绕“公知”的争议,老丁在此不做评论。老丁想问,司马南借助纪念黄女士的视频及文字,是否有将公知群体严重扩大化的嫌疑?

如果整个读书人群体或者知识阶层都有公知或者泛公知的倾向,那么一个熟悉的陈词滥调是否将呼之欲出——“知识越多越反动”?

作为一名在微博上拥有24万粉丝的知名博主,马延明针对此事在微博上发帖称,顺着司马南的逻辑,设定一个场景。如果这几个酸不拉几的秀才,来几句:见你每日爱老俄,常年歌功又颂德,为何你置产美丽国,不去俄国同舟济?

“不知司马南老师该如何应对?会不会唱到:莫嫉妒哎,莫嫉妒,造谣撒谎是本领哎,是本领!扯下老脸骂美帝,才能在美帝有美房。俄国天寒地又冻,翻脸翻的比书快,资产随时被充公,谁会没事入熊嘴。哎~~还是这边好哎,这边好,这边人傻钱又多哎,钱又多,公知帽子飞一飞,才能给莫老爷缴税费哎……”

评论区里一位网友回复称,那几位秀才还可以对着司马南唱:见你每日爱老俄,常年歌功又颂德,为何置产美丽国,不陪你普哥住格勒?

您说这位马老师和网友,是不是都太有才了?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往期精彩回顾:


突发奇想:是否可以考虑把胡锡进选为两会代表委员?


参照英烈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 追究诋毁中医药行为法律责任?


高考六百多分的成绩很耀眼?官媒定调学历绝非“孔乙己的长衫”


(欢迎关注老丁另一公号“故园北望路漫漫”,长期联络不走丢)


本公众号微信群已开通,欲加入者可在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71568384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