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区规划 | 智学苑社区生态共植园营造工作(二)

清河实验 社区提升中心 2022-06-08

智学苑社区生态共植园位于5号楼南侧,面积约600平米,是社区居民、学生进行农耕实践、自然教育的基地。3月起,清河街道办事处、社区两委、东居物业公司、西二旗小学与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海淀社区提升中心、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共同合作,开启生态共植园营造项目。

戳下方蓝字了解前期工作详情

社区规划 | 智学苑社区种植园营造工作(一)


经过前期居民共识会、参与式设计工作坊等工作,智学苑社区生态共植园设计团队了解不同使用者对共植园的使用需求和设计想法,根据参与者的意愿整合改造方案,在此基础上举办方案共识会,达成营造方案共识,开展营造工作。

方案共识会

6月21日,智学苑社区两委、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海淀区社区提升中心、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社区规划师团队共同组织社区居民、西二旗小学师生共同参与生态共植园方案共识会。

盖娅设计师泰山带领居民和学生对前期两次参与式设计工作坊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使用需求和设计想法,介绍整合后的共植园营造方案。他指出,未来这块土地是一个集自然教育、农耕劳作、园艺观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共享生态共植园。

设计方案介绍

园区入口处种植攀爬植物进行修饰,入口西侧设置公共休闲区,居民可以在这里休息;南侧中心搭建小舞台,是学生教学、居民活动的场地;小舞台后侧的攀爬墙由方格组成,里面可以放置昆虫旅馆,同时兼具展示功能;园区南侧设置堆肥箱,居民的厨余垃圾可以就地使用,成为种植过程中土壤循环的一部分。

共植园主体分成三个部分,社区种植区、公共休闲区和学校种植区。社区居民种植区内加装种植箱,培土保水,种植作物和香草植物;学校种植区按照目前的田埂肌理进行完善;公共休闲区设置休闲座椅,改善了以往劳作时没有休息区域的情况;园内道路流线在已有基础上梳理细化,拓宽东西向主路,便于行走。

随后,与会者分成5组讨论共植园改造方案、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和建议,与设计师现场交流。部分居民对移植已有作物的做法表示担忧,认为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有居民对加装种植箱的做法产生质疑,担心会减少实际种植面积、破坏原有的农耕风貌。设计团队在与居民沟通、了解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同时对居民普遍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做出回应,力求参与者在理解改造理念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协力合作。

在之后的营造过程中,设计团队也会持续与居民沟通,充分听取居民的建议和意见,将其融入营造方案中。

设计团队【请回答】时间

Q&A

Q: 种植区域加装种植箱后会减少种植面积吗?

A: 视觉感受上种植面积似乎是减少了,但实际种植面积并没有减少,而且土地利用率也有所提高。现在种植面积利用率不高,田垄斜坡处不便进行种植,改建种植箱后木板隔挡处避免了行走踩踏,可以提高单位种植面积利用率。


Q: 改造后的共植园,作物和花草的种植面积如何分配?不希望花草影响原有作物的种植面积。

A: 改造后,园内原有的种植面积依旧种植作物,可利用的闲置空间用于种植花草,包括可以驱蚊的香草植物(如薄荷、万寿菊等)和观赏花卉。花草主要种植在园区边缘,尽量减少对现有作物的影响。


Q: 公共休闲区座椅不够怎么办?

A: 这里是生态共植园,不是公园,休闲座椅仅供劳作的居民、学生短暂休息使用。


Q: 共植园改建好后居民进去的频率如何安排?

A: 设计团队不是共植园的使用者,园区的开放频率需要其使用者,也就是社区居民共同协商约定。


Q: 堆肥箱可以解决多少厨余垃圾?

A: 堆肥箱可以解决的厨余量是很大的,这是一个发酵的过程,我们也有待于和居民一起测验它究竟能够消化多少厨余垃圾。


Q: 收获的作物瓜果如何分配?

A: 作物的分配方式需要大家一起协商决定。


Q: 冬季能否种植?光秃秃的不美观。

A: 冬季可以种植的作物也有很多,比如小麦、蒜苗、葱头等,这些都是绿色作物,一定程度上有美化功能和观赏价值。

营造工作坊第一期

6月23日,在社区两委的支持下,专家设计团队组织开展生态共植园第一期营造工作坊,根据调整后的方案对共植园开展改造实践。参与者包括社区在职党员、对自然教育感兴趣的社区居民和儿童、西二旗小学师生、社会志愿者等20余人。

一天时间里,参与者共同学习,裁切木料,组装种植箱,运用厨余垃圾堆肥改良土壤,种植少量蜜源植物,修整道路,对共植园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土质,涵养水源,减轻后续维护作业工作量。

种植箱制作

堆肥培土

香草植物种植

设计说明


用木板做种植区的作用


  1. 减轻劳作强度,节约时间体力专注于种植农作物。因传统种植方式每次要重新翻地、起垄,势必会重复很多塑造种植区的劳动,花费大量时间、体力操作(特别说明:土壤多次翻耕并不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的稳定,目前共植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营养差,下雨时没有看到蚯蚓,猜测是不断翻耕而导致土层不稳定、土壤干裂、蚯蚓不多)。用木板固定的种植区,每年不用重复起垄做地形,可以把有限的时间、体力用于更好地种植作物。


  2. 塑造稳定的种植“床”,土壤营养结构稳定,持续改良,有助于作物生长。有营养的土壤所形成的稳定微生物群,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分解有机质。如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等,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才能腐烂、释放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沃度。这是农作物良好生长的关键。


  3. 种植区土壤表面覆盖有机物(粉碎过的木屑),有助于土壤保持水分和营养。木屑覆盖的另一个好处是抑制杂草生长,将土壤营养保留给农作物。


  4. 用木板挡土围合,提高有效种植面积。传统土垄行走不便,容易在行走时踩踏破坏田垄,导致不断修复、重复劳动;田垄的形状上窄下宽,斜坡处土壤不好种植,这些面积可提高利用率。现用的木板厚4厘米,在其边缘即可种植;木板隔挡后也不用担心行走会踩踏作物,有效增加了作物种植面积。

营造工作坊第二期

6月30日,智学苑社区生态共植园营造第二期工作坊顺利开展。社区居民及社会志愿者30余人分成两组,分别制作中心小舞台、园区休闲座椅和昆虫旅馆。

小舞台制作


设计说明


在没有影响园内种植区域面积的前提下,利用具有展示功能的铁架搭建小舞台(小讲台),增加这一小块场地的功能,为居民活动、学校教学提供场地设施。

休闲座椅制作


设计说明


共植园大门西侧的树周围没有植物生长,利用此处空间建造休闲座椅,为参与劳作的居民、学生提供休闲设施。

昆虫旅馆制作


设计说明


利用社区园林作业中修剪剩余的树枝干,裁切、打孔、组装后制作成昆虫旅馆。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1. 消耗一部分园林垃圾,重新赋予它们“生命”。

2. 提升共植园南侧墙体的观赏价值。

3. 吸引不同昆虫来这里筑巢或者越冬,从而吸引更多鸟类,增加共植园内的生物多样性。

4. 增加自然教育的场地。

两期工作坊结束后,热心的社区居民方阿姨、潘阿姨、李叔叔等居民骨干承担起园区浇水、维护工作,持续关注共植园内作物的生长状况。

经过设计改造,生态共植园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提升,更加便于居民、学生专注于农作物种植和知识学习,体验农耕实践带来的乐趣。

下一步,专家设计团队将继续开展生态共植园系列营造项目,充分吸收社区居民、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与社区各方达成共识、协力合作,逐步加深居民与社区环境、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实现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供稿  |  刘乐璇  阡鸟  泰山

摄影  |  张婷  王音姿  泰山

编辑  |  刘乐璇  阡鸟  泰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