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佤寨奇丽的椿米风景

2017-02-12 作者:张耀忠 知青情缘


   前不久从新闻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在地铁车厢里有一少妇,在众目睽睽的目光下,撩起衣服哺乳。这是一桩极其普通而又正常的民间生活事。然而引起乘客们的众说纷纭,说什么有损社会风气,有损文明与雅观。更有甚者居然说什么“有挑逗性毒害青少年”,真是岂有此理,真像是不吃五谷人说的话。一个五六个月的婴儿饿了哭闹要吃奶,作为母亲,在旅途上急中生智及时喂奶,安抚婴儿的哭闹,维护了车内的平静氛围,有什么不文明!又有什么挑逗性呢!但绝大多数的乘客表示理解和赞赏,因为她是一位尽责的母亲。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众所周知在大街小巷里,露天为小孩哺乳不作为奇,根本无可非议。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母爱传统。那位起哄非议者,这证明此人思想不健康,想入非非,心中有鬼。

  


   今天我讲的故事与前者有点相似,然而我们这群复查队员却没有大惊小怪,而是入乡随俗,习以为常。那年参加边疆阶级复查工作队,我们这群都才过十八九岁的知青娃,初来佤寨工作确实一下子难以适应深山里的民族习俗,吃住艰苦一点倒无所谓,就是那随心所欲的佤族生活习惯,按金水华所言“真有点吃不消吓丝丝,害羞极了。是什么缘故如此使水华弟难为情呢?奥原来是佤寨妇女椿米的情景,使水华不敢正眼面对他们。



    每天天未破晓,我们还在睡梦之中,就隐隐约约传来咚咚的沉闷之声,把我们这些茅庐之娃惊醒,纳闷不知是什么声音周而复始,天天准时而至,有一天清晨满寨环绕在晨雾之中,那咚咚之声更显神秘莫测,我怀着好奇心探个究竟起个大早,顺手披一件褪色的黄军装下了竹楼,不看不知道一看倒是吓了一跳,满寨子家家户户女主人都忙着椿谷子,等着做饭吃,因为贫穷的佤山那时还没有通电,所以每天吃的旱谷必须妇女椿谷变米,椿米是一项非常劳累的活。在一个大米臼里放上七八斤谷子,用一根两头粗中间细大约有十几斤重的硬质圆木,上下来回不断的椿谷。脱壳变成米粒,其艰辛不言而喻,佤山妇女就这样一天来一月去年复一年,祖祖辈辈原始而繁重的劳作,为了生存她们不知疲倦默默的耗尽一切。



   云南是亚热带地域,尤其是佤族深居澜沧深山密林之中,一年光阴大多数日子非常闷热,由于天气炎热椿米的妇女们,穿着佤族服饰绑的很紧,又是剧烈的使劲劳作,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民族黑色小花袄束缚了椿米妇女的身与手,此时她们又热又饥饿,身上的黑衣衫像一道紧箍咒苦不堪言。为了加快椿米的速度,为了方便椿米劳作,为了不汗流浃背,寨子里的椿米妇女,无论是老年中年与少妇,清一色来一个思想大解放,脱去小黑衫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不穿上衣椿米既凉快又轻松,又提高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意之中形成了赤膊上阵来椿米,是阿佤山寨一道奇特靓丽的风景线,无与伦比美不胜收。对他们族人而言没什么稀奇古怪,一切正常。可是对我们汉人工作队员来说非常不习惯,面对比比皆是的椿米群体,既是尴尬又是无法躲避,生活在这特殊环境之中,工作队员真是不敢多说一句话,也不敢少说一个字,不敢多走一步路,也不敢少行半步路呀!更不敢面对椿米人露笑脸,你就头大了,吃不了兜着走,非把你整个半死不可。



    所以那天清晨就看到了如此壮观的场面,吓得我连忙退回茅草竹楼,不敢回望如此风景。惊恐之余怜悯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那年代阿佤人民贫穷艰苦,阿佤妇女更辛苦与无奈。后来日子一长与寨民们接触多了,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一切就显得那么正常,显得那么自然,又显得那么和谐。佤寨椿米风景线随后习以为常,你椿你的米,我走我的路,一切不必大惊小怪,人类五千年之前都是光屁股毛猴进化而来。只要意识端正,无论是佤寨椿米妇人,还是地铁哺乳少妇,无可厚非,这都是人家正常事,但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应该为母爱点赞。



    椿米真辛苦,一把酸楚泪,已成为历史,如今再也难觅光身椿米的踪影。前几天碰到水华弟,他缠着我什么时候重上阿佤山,催我快启程梦回那全寨椿米的故地,那热火冲天,激情满怀,汗流满面的佤寨椿米风情图,至今深深印记在水华脑海里。我的好友水华弟是那么渴盼早日重上文东佤山,昂起头瞪大双眼,想再一次目睹那壮观美丽的椿米情景图。

(编者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张耀忠系赴云南思茅五七农场直属连上海知青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宅豆聚惠

点击“阅读原文”

抢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