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回忆】水利二团的团长政委(陈志强)

2017-07-16 作者:陈志强 知青情缘




    1969年12月25日我从上海上山下乡来到了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兵团二团十三连。兵团组建于1969年9月。任务是拦截勐腊县境内的南腊河流,引南腊河水入渠,灌溉下游的数万亩农田。兵团实行军事化管理,除班、排干部全由知青担任外,连、营、团正职干部由勐腊驻军0291部队派出的军队干部担任,副职由勐腊县地方干部担任。


     管理我们知青的主要是各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副连长副指导员。除了在团部机关工作的知青,在下面连队里的知青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团部的主要干部。我有幸认识二团副团长唐家寿是在70年3月连队遭遇了一场火灾后,全连房屋被大火吞噬殆尽,之后全连的知青都投入到紧张的重建劳动中。这时候唐副团长检查工作来到了我的连队。年近50岁的唐副团长是僾尼族人,中等身材,象所有的僾尼族人一样,皮肤黝黑,身穿一件洗得褪了色的宽大的篮色中山装,及其的朴实宽厚。他在连部的茅草屋里询问我的事务员工作,安慰并鼓励我,稳定我的思想情绪。当他静静地看着我,听我讲话时,慈祥的眼里流露的是父辈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奇怪的是我只和他见过这唯一的一次面,却会在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


唐副团长和上海知青慰问团团长李新南在十八连的水坝上


     我和团长虎映山(兼党委书记)也只见过一次面。虎团长原来并不姓虎,他是云南纳西族人,他姓和,和是纳西族人的官姓,尤如傣族的刀姓和瑶族的盘姓。他说话时民族口音很重,“和”似“虎”,以致别人误认为他姓虎。后来就索性改作“虎”了。虎团长有一件全团人都知道的英雄事迹。


      在他担任云南独龙江县驻军前哨排排长的时候,为了帮助仍在刀耕火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下的独龙族群众学会犁田耕地,探亲回丽江期间,在市场买了一头小牛。他带着小牛返回独龙江,在翻越雪峰林立,峭壁挡道的高黎贡山时,肩负小牛攀上悬崖绝壁的天梯。将牛带回独龙江,之后又教当地群众犁田开荒种稻谷。


     虎团长40多岁,个子不高,身材瘦削,脸庞五官棱角分明,两道眉宇间似乎深藏着某种忧虑,两眼炯炯有神。身穿打着补丁的旧军装,有着纳西族人刚直坚毅的性格。本来我当我的排长,他当他的团长,我忙排里的事,他忙团里的事,我们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但偏巧我的排里出事,他管到我的排里来了。那天正是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我和排里的知青伙伴们在食堂里每人盛了一碗饭正费劲地吃着。说费劲是因为有饭没菜,为了保证有充分的体力去劳动,我必须要将这碗饭吃下去。我用小米辣椒下饭,这是一种非常辣的辣椒,将辣椒沾一下盐,放在嘴里咬上一小口,再赶紧吃上一大口饭。直到将这碗饭全部吃到肚子里。但我的知青伙伴们饭实在吃不下去就倒掉了。我们十三连的房子建在山脚下的南腊河边。我所在的三排房屋的正门面向大山,后门面向河岸。房屋和河岸之间是一片沙土的斜坡。这些人在斜坡上浅浅地挖了个洞,将饭倒在洞里,上面随便地盖了些沙土。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但逢到雨天就露馅了。从河对面的公路上望过来,黄色的斜坡上白花花的一片。又偏巧虎团长乘坐吉普车检查下面的工作经过连队,从远处看见这些白花花的东西,也觉得奇怪,走近了才发现全是大米饭。这样地糟践粮食,农民出身的虎团长前所未见,气得头顶冒烟。他走进三排宿舍,大叫:“把你们排长给我叫过来!”我在隔壁知道坏事了,丢下饭碗跑到团长面前立正准备挨骂。我看了一下团长的眼睛,马上垂下双眼,不敢看他,团长那双犀利的眼神似乎要将我整个人看穿。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他没有大骂我,只是很沉痛地教育了我几句,就去找连队指导员了。我象是死里逃生,赶紧吩咐排里的知青,以后谁也不许倒饭,谁倒饭我就找谁。


水利二团虎映山团长(兼水利二团党委书记)


      在这件事上我感觉到虎团长更多的是把责任由自己来担待,而不是怪罪下面的人。从外表上看,虎团长是一个威严的人,但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平易近人,爱护知青,很重感情。他是一个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正直而又善良的团长。


     1974年水利兵团完成了挖渠引水工程的任务后解散并到农场,我调离了连队。虎团长也回到勐腊县武装部长的岗位上。79年知青大返城,虎团长也从部队转业回到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被任为县民委主任直至退休。听说虎团长早几年已过世了。


     张存民政委是勐腊县驻军0291部队派到我们水利二团任团政委。他是河南人,也就是说他是部队南下来到云南勐腊的。张政委40岁多岁,黑脸膛,有些外突的大眼睛,有些发福的身材,平日不苟言笑,一副很严肃的政工干部的形象,进出都是坐团部的军用吉普。70年代的部队都讲政治工作第一,党指挥枪,张政委在水利二团是个实权人物。我是连队里的一个普通知青,应该和他是沾不上边的。但谁料到我以后和他的来往远远多于其他的团部干部。


张政委和13连知青合影 


      张政委带有随军家属,也是河南人,以前在部队小卖部工作,张政委调到水利二团后他的家属就在勐腊县县城的一家国营旅馆里分管旅客投宿登记的工作。张政委有一女二男3个子女。大女儿13岁,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口齿发音含糊不清。72年张政委带女儿到上海大医院治疗矫正。在上海他慰问看望了一部分知青的家长,其中就有我的父亲。因为都是军人出身,谈的都是当兵打仗的事,俩人谈的很投缘,于是张政委记下了我的名字。于是我也暗地里开始沾到认识领导的光。知青到边疆后按规定满俩年允许回上海探亲。在全连150人中我被排进了第一批探亲的名单。以后又加进了入共青团的后备队伍,并最终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名共青团员。事后听说张政委找我们指导员问话,问你们13连有没有一个叫陈志强的人。指导员回答说有的。又问他的表现怎么样?指导员回答说很好。张政委又问他是不是团员。指导员回答说还不是。既然表现很好为什么还不是共青团员,象他这样的人不能入团,那还有什么人能入团!张政委的这番话令指导员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一个人如果被领导注意上了,那好运也就来了。很快我就入了团。以后因为我的拼命劳动当上了班长、排长,这跟张政委没多大关系了。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沾认识领导的光是在74年水利兵团完成了挖渠引水工程后行将解散拆并到国营农场时,勐腊县要从水利兵团抽调一部分知青骨干充实到地方各单位。在13连的近10人抽调名单中我的名字也在其中。水利兵团解散后知青都到农场去了。团里的军队干部也都回到了原部队。张政委也回到了0291部队任团参谋长。我调到了瑶区公社的一个山寨小学任教师。


      张政委还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不知怎的,团里的人不害怕虎团长,却唯独在张政委面前不敢乱说话。73年13连在勐哈大桥下挖砂装车,遇一团的一帮知青无事生非,到工地上挑衅打架,13连的人仗着人多,打跑了他们,但也打伤了对方几个人。消息传到二团团部,张政委坐吉普车带了几箱牛肉罐头去一团团部赔礼道歉。车子开到13连。张政委顺道到13连向指导员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当听说是对方先动手跑到我们劳动工地来寻衅闹事,立即命令驾驶员打道回府,牛肉自己吃。


张政委和13连知青合影 


      我调到瑶区后有时会到离县城不远的0291部队,去找我的知青同学周勇玩,他是早几年从14连被部队招文艺兵的人看中招到部队文工团宣传队的。周勇会拉着我一起去张政委家玩。有一次张政委的家属笑着问我:“小陈,你喜欢我家的闺女吗?”我一下子楞住了。她的女儿要小我七八岁了,这怎么可能。但看着她那双期望的眼睛,我又不知该怎样回答。结果我支支吾吾,含糊的回答了几句。她看我不识抬举,也就不提了。其实这倒是我离开云南的一个机会,但我不能拿婚姻来投机。


      因为张政委的家属是在县城旅馆里,有时我从瑶区走到县城办事,到县城已经天要黑了,一时找不到睡觉的地方,我就找到张政委家属所在的旅馆投宿,既不花钱又能一个人睡一个房间。但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一般不去麻烦人家。


      张政委从部队退下来后携带家小回到了他的老家河南洛阳,在洛阳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任党支部书记。如果现在还健在的话也是个80多岁的老者。


      年轻的时候在外地飘泊多年,极大地丰富了社会阅历。有句话说得好: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复杂的人生经历是我们知青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令人咀嚼百遍而不厌。


作者简介

作者陈志强

1969年12月从上海奉贤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二团三营十三连。

1974年上调到勐腊县瑶区公社。先后在沙仁小学,老白寨小学,瑶区公社中学任教。

1979年调离云南瑶区,到安徽芜湖鲁港公社中学任教。

1983年调离安徽鲁港,到上海青浦图书馆直至2013年退休。


作者作品链接

【知青回忆】买菜的苦与乐(陈志强)

【知青回忆】难忘的南腊河(陈志强)

【知青回忆】工地上和茅草山上 (陈志强)

【知青回忆】45年前的边陲小镇勐腊(陈志强)

【知青回忆】1970年3月的一场大火(陈志强)

【知青回忆】连队生活回忆(陈志强)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