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拉山下】七、苇子湖的故事(董克荣 )

董克荣 知青情缘 2024-02-02



霍拉山下


作者:董克荣 


点击进入

【霍拉山下】序 (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一、收工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送饭(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失  书(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一封航空信的启示(董克荣)

【霍拉山下】五、小乐队(董克荣)

【霍拉山下】六、献血(董克荣 )


七、苇子湖的故事


   冬季收割芦苇是农场一项重要的副业。一到冬天,各连队纷纷派出精兵强将,到博斯腾湖占据有利地形,划地为营,收割又高又粗的芦苇,为的是增加连队的收入。


   人们把芦苇称为第二森林,它既是造纸的优质原料,又是建筑的常用材料,还可以用于编织,制造工艺品等,用途广泛。


   1965年的冬季,林园一连也将派人参加收割芦苇。又听说演出队也会去。在入冬前的大会上,连长宣布了割芦苇人员的名单,演出队全体人员都有,大家都很兴奋。在出发的前几天,我们就早早地做起了准备。有的磨镰刀,有的准备寒衣手套。据说那里冰天雪地,人在冰上走,鱼在水下游。在那样的环境里劳动是多么的浪漫啊,我们都很期待。


(芦苇)


   出发了,我们把行李都装在一辆马车上,行李堆得高高的。人员分坐几辆马车。大家兴致勃勃地坐上马车,一路颠簸,一路歌唱。在车上坐时间长了冻脚,就跳下马车跟着跑一段路,再坐上车。到那里已经是中午以后了。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它位于焉耆盆地东南部的巴音郭楞州博湖县境内,是焉耆盆地的山间陷落湖,海拔1048米,平均深度9米,最深达17米。湖的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有1646平方公里。它又名巴喀赤湖,老乡俗称它为‘苇子湖’。


   我们一下车,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天苍苍,地茫茫,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被风吹着不断地摇摆。湖里的水早已结成厚厚的冰,随着天气降温冰层不断加厚,经地下涌动的湖水冲击厚厚的冰层发生开裂,发出咔咔的爆裂声传得很远,从裂开的冰缝里流出的水,又立即与冰面冻在一起,使湖面变得高低不平。据说湖里还有各种优质的淡水鱼。我深深地感叹祖国是那么的辽阔广大,物产是多么的丰富啊。

   到了苇子湖首要的任务是搭建芦苇棚,安排好露宿的地方。大家自找对象各显神通。我和邓玉嘉在宿舍里的床铺挨得最近,两人商议合建一个芦苇棚,就在岸边寻找干燥的地方。以前浇水时知道了有碱包的地方地势都比较高,于是在一片碱地上搭建起苇棚。


(割苇子)


   我们先用芦苇架起一个人字形的骨架,再用些芦苇斜靠在骨架上,并把芦苇捆扎结实 ,又在棚里面铺了厚厚一层芦苇,然后把铺盖搬到里面铺好,一间既简单又结实的窝棚很快就搭好。


   我们躺在里面,发现窝棚的两头还需要挡上芦苇,不然晚上一定会被冻醒。于是又爬出来,用芦苇扎了两扇门,一扇固定在窝棚的一头,等晚上睡觉时再把另一扇门堵上就可以了。


   自从我们喊刘志雄‘刘大麻子’后,似乎真的就成了乐队的头目,他说话大家都听。这时‘刘大麻子’说:“我们就住在一起吧,人多力量大,搭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威风威风。”乐队全是男队员,喜欢凑热闹。大家说:“好好!”本来小提琴手姜一民还在为与谁合住纠结着,这时他开心地说:“好啊,人多热闹。”


   乐队费了很长的时间搭起一座漂亮的大棚,有樑有顶中间又有柱子,正中还做了两扇大门。吉民生问:“要不要留一个窗户?”有人说:“不用,开了窗户很冷的。”大棚建好了,看起来像砖瓦房子一样非常气派。十几个人在里面把铺盖一字溜排开,就像部队似的整齐划一。他们躺在里面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让我俩好生羡慕。我们的窝棚在旁边,看上去简直就像看门的狗窝似的可怜巴巴。


   女队员们生怕如厕不雅,在远离男队员很远的地方搭棚,她们各自找了一个避风的地方搭建起一个个大小形状不同的芦苇棚,远远看去就像野人部落一样高低错落有致,自成一道风景。


   我们正在看热闹,有人在叫唤开饭了。大家拿了碗去打饭,一起围在篝火边,边烤火边吃饭。


   晚饭与平时吃的一样是玉米馒头,但是菜与平时的做法不一样。炊事员将大白菜刴成小块,倒进熬好的玉米糊糊里搅拌,放了盐洒上辣椒面,还放了一大勺猪油。我们咬一口馒头喝一口糊糊,满嘴又香又辣,吃到肚里暖到心里。在糊糊里我们还发现有肉糜粒,怪不得吃起来香香的。伙食标准提高了,为的是给我们加油鼓劲。吃了晚饭,大家在篝火边聊了一会就灭掉篝火,各自回到芦棚里。


   我俩摸索着钻进芦棚。邓玉嘉把棉衣棉裤盖在被子上,没脱绒衣就往被子里钻,边钻边说:“好冷啊,晚上起夜怎么办?”我说:“那就憋着不要起来。”


   我乘邓玉嘉钻被窝时,把内衣裤都脱掉了钻进被窝。


   光屁股睡觉是我的一个秘密。在中学住校开始我就喜欢这样睡觉,觉得光着身子睡觉很舒服。我不知道这是陋习还是好习惯,我怕被同学知道了笑话,只能躲在被窝里悄悄地把内衣裤脱掉,早上起来时再悄悄地穿上。

   我在钻进被窝的一刹那还是觉得非常冷,那被子简直就像冰块一样。但是在被窝里躺一会儿反而觉得更暖和了。


   我们从芦苇棚的缝隙里望着星空,那一弯月亮也像害怕严寒的冬天,卷缩在薄薄的云雾里慢慢地爬行。风吹着芦苇沙沙作响,听到远处的野狗有一声没一声地叫唤着。我们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突然我们被嘈杂的喊声吵醒,芦棚外面火光闪闪,我俩大吃一惊,正想爬起来,听见外面的说话声音是嘻嘻哈哈的。我们扒开门缝往外看,乐队所有的人都围在大芦苇棚四周,那间大棚在寒风中摇摇晃晃,他们扶着苇柱想让房子不要倒下,可是没有坚持多久,在一声惊叫声中大棚轰然倒向一边。他们不敢再搭建大房子,正化整为零开始忙着重新搭建小苇棚呢。


(苇子湖)


   我和邓玉嘉躺在窝棚里偷着乐,这个小窝棚虽然简陋但不怕风不怕雨,它既安全又实用。


   搭棚的过程让我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十全十美的,但有更多的事情不是完美的。中看不中用或者中用不中看,甚至既不中用又不中看,所以凡事不能求全责备。就像我们的小窝棚一样就是中用不中看,或许这就是现实世界的魅力。比萨斜塔因为倾斜而闻名世界;断胳膊的维纳斯更是被世人认为是完美的女神。由于有了缺陷,让世界变得更加五彩缤纷,也让人们有了不同的追求。


   经过刚才的一阵折腾我们躺下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我睁开眼睛,看见被子上全是白茫茫的霜。回头看看邓玉嘉,他的眉毛胡须都变成白的,嘴里还嘟囊着:“不要起来,多睡半小时,胜吃老母鸡啊。”我说:“别睡了,再睡变成冻鸡了。”


   吃过早饭,每人带了两个苞谷馍出工,那是准备的中午饭,如果到中午冻成了冰馍,我们会放进炭火里烤黄了吃。


   近处的芦苇都已经被割,冰面上剩下的都是芦苇茬子。我们结伴往苇湖深处走去。沿岸的冰面上堆放着大垛的芦苇,那是别的连队堆放芦苇的地方,白天还有专人看管。


   走进芦苇丛,一大群鸟儿被我们惊起,扑啦啦地飞往更远的芦苇丛里;踏在冰面上,不断听到浮冰在咔咔的爆裂,让我们胆颤心惊;在厚厚的冰层下,能看见大大小小的鱼儿在游动。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行走,不知走了多久,找到一片长得又高又粗的芦苇,根部也没有老茬,大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农业三连我参加过割麦子,那是来新疆第一次使用镰刀,一天劳动回来腰也直不起来,手上还磨出许多血泡,但是每天还能够坚持完成任务。


(割芦苇)


   可是割芦苇与割麦子完全不是一回事,那叫砍芦苇。手指般粗的芦苇像木棍似的,你必须使足劲狠砍,而且要砍在同一个位置上才能把它砍倒。砍一根不容易,那密密层层的芦苇生长在一起,你就无法下手。男队员都傻了眼,女队员劲小更不行了。不是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劳动很浪漫吗?这一天下来把大家累得路也走不动,连任务的一半都没有完成。我们没有了浪漫,只剩下狼狈啦!


   我们沿着来路回到住地,远远地看见几个女队员在燃篝火,走近了才知道,女队员的芦苇棚里漫进了湖水,有几个人的褥子被水浸湿了。韩沧新、曹美凤、崔紫君和张禾笙几个举着被子正在烘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臭味。


   我们听到韩沧新说:“这蒸汽好臭,一定是他们男生在这儿尿过尿了。”


   队员吉民生是原豫剧团的小演员,平时看着挺斯文,说出的话却很调皮,他说:“这地方那么大哪儿不能方便,谁会故意送上门去给你们白瞧瞧啊。”我们一时都没听明白。‘刘大麻子’就说:“我是大老粗,不会说文皱皱酸溜溜的话。男人不就是拿出那玩意儿翘着尿的吗?还瞧瞧,瞧什么瞧呀,那是翘!”顿时大家爆发出一片笑声。开始崔紫君已经听明白吉民生的意思,我看她闭着嘴努力地不笑出声,这时再也憋不住张大了嘴巴,笑得蹲在地上了。


   刘志雄以前是糖厂的技术工,文化是不低的,因为他笛子吹得好,转行到豫剧团。自从叫他‘刘大麻子’后,他也就顺势装起匪来。


   大家正顾着乐,邓玉嘉惊叫起来:“曹美凤你的被子烤焦啦!”她们急忙把被褥翻个面继续烘烤。


陈德苏说:“你们的窝棚搭在这里虽说避风,但是地势低,白天太阳一晒,岸边的冰化成水流下来,还会被水淹的。”于是大家帮着女队员在高处重新搭建窝棚。


   初进苇子湖,我们学会了两件事:一是每走一段路,就把路边的芦苇梢打个结,免得回来时迷路;二是进入冰面时,在鞋子上绑草绳防止滑倒。


   我们每天下午把割好的芦苇捆扎结实,堆成垛,够装一马车了就运回堆放场。


   那天一早,我们坐上陈德苏赶的马车去装车,想着几天的辛苦没白费挺高兴。可到了那里,大家都傻了眼:高高的芦苇垛,只剩下一半,割好的芦苇被人偷走啦!


   那天我们只能就地再割,等我们快装完车时,发现最底层的 芦苇都被冻在冰里面搬不出来了。陈德苏说:“咋回事?”我想起上学时,参加气象小组,知道月亮与潮水的升降有关。就对他说:“晚上天文潮水升起淹到芦苇垛,就把芦苇冻在冰里面了。我们进苇子湖的第一天,女队员芦棚里的被褥被水淹,也是受到天文潮的影响。”陈德苏说:“原来是这样啊,幸亏我们的苇棚搭在高处没有被淹到。”


   经过了这些事情后,我们堆放芦苇时,先在下面把苇捆垫高防淹;每天提早上班晚些下班防偷。收割芦苇时与女队员分工合作,男队员负责砍倒芦苇,女队员负责整理捆扎芦苇,大大加快了进度。


   没想到在运输的路上出了状况。


   马上就要完成任务了,装车时大家把最后一车芦苇堆得高高的。快到营地时,马车把冰层压出一个窟窿,一个车轮陷到水里,马车顿时侧向一边,车上的芦苇垮了下来,把陈德苏带进水中,水一下子淹到陈德苏的胸口,他抓住芦苇往上爬,因为滑爬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崔紫君、夏士澄在堆场上看守芦苇,这时正等着卸车,远远地看到车歪倒了赶紧跑去,看到陈德苏的脸已经被冻得刷白。她俩小心翼翼地站在冰窟窿边拉住陈德苏的手,陈德苏踩着芦苇爬上冰面刚站稳就想说:“谢......”话没说出口连连打了几个喷嚏,嘴里冒出一句话:“你们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啊---。”由于冷这个啊字的声音还颤抖着。夏士澄说:“赶快回去换衣服吧,别冻感冒了。”


(装车)


   我们下班回来一起把芦苇扛到堆场,又燃起一堆篝火,帮着陈德苏烘烤棉衣裤,这时天已经全黑了。


   在大家的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之下,林园一连割芦苇的任务提前完成了。


   回到连队,接到团部的演出任务,我们就投入到紧张的编排节目中去。


   这次创作分工时我和陈德苏、张禾笙编在一个小组。陈德苏说:“去我们家讨论吧,安静一些。”我们说:“好的。”


   晚上我们聚在陈德苏家。他家的房子不大,屋里一张床,一边是火墙连接着一个铁皮炉子,另一边靠墙有一个小方桌,中间只有窄窄的一条走道。他的妻子张维娟早早地睡到床上,为我们腾出了地方。


   我们坐在床边商量用什么内容作为题材,可是到半夜也没讨论出头绪。张禾笙说:“老陈,把你掉冰窟窿的事编个节目吧。”我说:“可以的,有点情节可以编排。”张维娟插嘴说:“不行不行,他傻人干傻事,这件事说出去丢死人。”又说:“老陈你还坐着干哈,那么晚了,还不给他们弄点吃的!”


   没等陈德苏表态,我和张禾笙就商量着写了起来。因为是亲身经历,故事编得挺顺利。


   这时陈德苏从伙房买了几个苞谷馍回来,切成长条,滚上面粉,与白菜放一起煮煮,还撒上一点辣椒面,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我呼啦呼啦吃得满头大汗,把碗里的糊糊舔得干干净净,连声说:“好吃好吃。”


   第二天,我把稿子交给姜一民请他配曲。接连几天我们背台词、编舞蹈,突击排练到很晚,大家都很累。


   下连队演出第一站是农业四连,小小的俱乐部里挤满了人,中间的铁皮大炉子里加满了煤块,大火烧得旺旺的。大门和窗户上挂了棉帘,门外天寒地冻,里面热情洋溢。


   我演的这个节目是反映割芦苇时战天斗地的场面,其中有装车运输、车手落水、众人抢救的经过,表达了连队职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面貌。


   我在里面担任车手一角,为了增加气氛,我们还请值班连队的小号手来吹奏进行曲。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我挥动着鞭子,踏着舞步上场。


   面对着头顶上的灯光,前面的观众人头攒动,我感到浑身燥热,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韩沧新紧跟在后面等着接我的台词,她见我不断地挥动鞭子作着赶路状好久不说话,就走到边上连声说:“快讲呀、快讲呀。”我好像知道台词但就是说不出来,怕冷场赶紧做几个侧身翻,原地打了一个滚,就慌慌张张地逃下场。


   这时小号手见情节变化临场发挥,竟吹起了冲锋号,顿时俱乐部里充满了那种歼灭了敌人占领了高地红旗四处飘扬的那种气氛。


   只听得台下哗哗地鼓起掌来。我有点迷糊,我的跟斗翻得并不好,观众看出了忘词的破绽?我从幕布后往外看,那热烈的劲头不像是喝倒彩。难道翻跟斗比说台词效果还好?真是意外的效果!


    这次演出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可那时我的临场表现,被韩沧新当笑话说到现在啊!




作者简历


董克荣,1944年出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一团,曾当过农工、团宣传队演员、炊事员、文化教员、小学校长。1981年回上海在街道集体单位当营业员。1985年考入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调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工作。曾担任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侨联委员、区侨联副主席。曾在《上海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侨报》、《上海法制报》、《经济时报》、《书评报》、《中国仪电报》、《南市报》、《南市外贸报》、《计划管理通讯》、《浦江同舟》、《国家安全通讯》、《黄浦侨音》、《花溪》、《炎黄子孙》等报刊和杂志刊登文章200余篇。2004年退休。




作品荐读

霍拉山下(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一、收工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送饭(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失  书(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一封航空信的启示(董克荣)

【霍拉山下】五、小乐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六、献血(董克荣 )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霍拉山下】七、苇子湖的故事(董克荣 )

董克荣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