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当代艺术到漫游,从漫游到艺术论坛|“运动中的泛策展”收获

杨二妈 游乐学团
2024-08-04

缘起:出发前,我蒙查查

广东时代美术馆启动于2012年的“泛策展”系列,过往都是研讨会方式——把艺术家、学者、研究者和观众聚集在美术馆,讨论各种跨界学科、跨地域和跨媒体的议题。

今年的疫情,他们有了新的想法和尝试:“运动中的泛策展”之“口岸联盟”,美术馆从实体中释放出来,时代美术馆发起“在路上”联盟。

以上汉字,会读,但意思不太懂。孩子和我一席话,醍醐灌顶提醒了我。

孩子问我:“这次是什么活动?”我说:“啊……美术馆举办的学习和走访,我们要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还有导览、讲座、讨论、艺术家分享……还邀请了艺术家现场记录和回顾呢。”孩子追问我:“美术馆参观博物馆,是吗?妈妈,你去干什么呢?”我想了想,说:“啊我呀……我去旅行。”

孩子简单直接的提问,让我意识到自己并不知道美术馆的“口岸联盟”究竟是什么。我却因喜欢广东时代美术馆,也喜欢与美术馆同事们能同行,就编造“学习”的理由,简单直接去报名参加。

出发前一晚,我有一点点紧张。


第一天:先尾随,凑个热闹

第一站到庆安会馆,“口岸联盟”活动拉开帷幕:

万万没想到,在时代美术馆强大的组织下,我们开始了“自由和散漫”的参观行程。短短几百米距离,一个队人马竟然走了四十分钟;买门票、验门票,也要花十几分钟……

啊呀,这样的集体散漫,感觉真是好!

我看到大家的自在和随意,走着,说着,聊着,喝着……我心想:这是当代艺术活动啊!属于行为艺术?还是拖延艺术?人与人的关系沟通,是艺术实验?不管是什么,我们一大队人,七零八落走在马路上,实在太酷了!

美术馆安排了本地的建筑师、艺术家、艺术从业人员为我们讲解。但是……

作为通商口岸,我多少了解宁波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对这个城市有基本概貌感知,一边走一边看资料。庆安会馆,作为祭祀和商户的功能,比较容易去理解。作为江南古建筑群,砖雕、石雕、木雕、大殿、戏台;而作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观人数却寥寥无几。金碧辉煌和鸟语花香下,历史故事和人物只留下华丽但冰冷的影子,古老的物品静默无声。那华丽的戏台,不能踏上去。哪些传统的精工细作的工艺,淹没在钢筋水泥的新时代下……我紧紧跟在导览老师的身后,认真去听一些隐秘的细节。

但是,我发现大家的交流中,不断出现我完全听不懂、或非常陌生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地名和人名、作品名和流派名……慢慢地,我越走越远离队伍了。

听不懂,自然很容易走神。我干脆不尾随、不听讲解。我自己走,自己看,关注自己能懂的内容。

大家都走累了,我们坐在天井的屋檐下,又闲聊起来。我拿出包里的糖炒板栗,和大家一起吃。

我意识到,陌生环境和陌生群体中,听不懂和看不懂,大大阻碍自我表达和互相交流。同时,自我保护模式随即出现——回避、伪装、隐藏。作为成年人的我,也没有足够勇气“主动提问”和“主动交流”。

我想:我们的孩子,在集体学习中遇到不懂的时候,怎样应对?怎样化解?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和支持呢?


万万没想到,一袋板栗拯救了我。

食物是天然的调节剂,它缓解了我的情绪,也传递出我对别人的关怀;它打开味蕾,也打开关系。我放下“不安”,静静听大伙聊天,见缝插针发表一点见解。

认真听大家聊天的内容,我突然明白了:我是非艺术专业的观众,同行的是专家和相关工作从业人员……“口岸联盟”邀请艺术圈专家们同行,边看边玩边讨论。他们,包括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艺评人、艺术从业人员、艺术专业学生,他们讨论和工作相关的,和专业相关的……我呢,更纯粹角色是“旅行者”。

有了新的认知和自我定位,我豁然开朗。听不懂,原来是正常,我瞬间原谅了自己的“无知”。接下来的参观,我有意识地换一种方式“尾随”——随意听,随意看,不再紧紧跟随。我认真去观察和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环境、社会、关系、秩序、资源……也观察这个临时集体,以及集体中的自我发展。


第二天:主动探索,以感受为前提

第二天早上,我们一行23人,坐着豪华大巴,声势浩大出发了。据说,这是全程唯一的一次包车安排。

经历一个多小时的迷迷糊糊车程后,我们在一处遗址下车。眼前,像巨大的攻防堡垒,山边有一排残破的外墙,爬山虎顽强地攀延生长着,向上向外,也伸进墙壁的裂缝中,一副无所阻挡的架势。

这十月,秋意习习,微冷的海风迎面吹来,年轻人纷纷爬上炮台。我呢,远远看一眼,果断放弃了!

“镇海口海防遗址”,标牌表明此处的身份和地位,我肃然起敬,也不敢怠慢。

我围着炮台走了一圈。山河依旧在,往事以无痕。一百多年前,这里硝烟四起。那些船,究竟从何而来?又究竟为何而来?我一个独自看着,用自己学习方式来参观。

我打开地图,搜索当下的位置。了解一个地方,我喜欢从地图入手。我用标准行政图和卫星地形图对比;一会放大一会缩小,前后左右,拉近放远,要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来理解这里的攻防意义。

这是甬江的出海口,北向齐鲁,南下闽粤,东进苏杭。正是这咽喉的地理位置,把宁波拽进战争和贸易之中,这里交织着传统和世界、交集着走进和走出的人。站在巨大的遗址中,我无力对话,唯有遐想。中国的东南沿海,从16世纪开始加入全球海上活动。那时,西方人进入东方,开拓市场和寻求资源。那时,还没有“海上贸易”和“海上掠夺”的说法。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政府没有继续扩大范围的海上活动了。临近的日本,政府也停止了正式的对外海上活动。
而同时,西方人在中国的出现、日本和东南沿海的历史渊源,以温和静默的方式激活了民间力量、私人资本投入到海上贸易之中。无疑,对于老百姓来说,有利可图、衣食住行、有来有往就可行,山高皇帝远啊。一时之间,东洋、西洋和中国的船只自由往来,合作或竞争,供需秩序野蛮构建中。强盗、掠夺出现,戚继光、俞大猷、颜思齐……民族英雄、海盗、商人也纷纷涌现。

江两边,山对望
哦,这叫“安远炮台”的地方,第一次在我脑海中清晰呈现出战斗的模样!而那些初中还是高中的历史课,所有学过的知识点,一点一点浮现出来。如果不感受、不行走,教科书的历史,要不模糊不清,要不烟消云散。
我想:我们的孩子,单靠阅读能对历史感兴趣吗?历史该如何探索和思考呢?我们该去哪里寻找历史中隐秘故事呢?……
我站在6米高的夯土墙边,看着它独特的纹路,还有不可名状的洞。我下意识去摸一下,心里竟喜悦无比。一堵能触摸的土墙,让我们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址之间拉近了距离。另一边,老师们在交流,在讨论。我依然没有参与。
我认真看着眼前的夯土墙,还看着土墙上的植物。啊,我认识这种植物,它叫薜荔,也叫木莲。高高的土墙上,还挂着两个圆鼓鼓的果实。这果实是大宝贝,可以赋诗,可以入药、可以食用。古诗一句都想不起来,药用价值也不太懂,但我知道怎样磨汁——果实成熟后,剥开取里面的种子阴干。干燥后的种子放入布袋里,浸入冷开水,用手揉搓,无需添加其他配料,半小时后自行凝固。这就是自家制作的凉粉冰。和台湾地区的另一种植物“爱玉”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薜荔,多生长在江南一带,也江南的传统小食。
然而,厚重历史和宏伟遗址前,我要慎言慎行。这个时候,我若大喊一声:“看,有凉粉冰果实啊!”我一定太失礼了,罢了。我继续一个人静静看。
安远炮台之后,我们逛了三个博物馆,看多个角度下的“口岸城市”。啊呀,这一天真是累!

第三天:走过一个茅厕,我才彻底打开自己
第三天,组织安排半天的自由活动。大伙们群内互撩,自然萌发出“天一阁、宁波博物馆和保国寺”三个小分队……我参与报国寺一队。同行的,两个年轻艺术家,两个年轻艺术从业人员,还有美术馆的刘阳和我。我想,一定要紧紧跟着熟悉的刘阳走,避免和陌生人搭讪,避免尬聊。

保国寺,是宁波市郊区灵山之麓的一座寺庙。
走,漫漫山路!上山的路,经历了修缮和变迁,又陡又高又长。看着不难,却举步维艰。我们一行六人,走着走着,就剩下四个女人——缓慢移动,结伴打气。

走到山腰分岔路时,毛毛指着隐藏在山林中的小小的白房子问:“咿,上面是什么地方?”我看了一眼岔口上的石碑刻文,张口就说:“厕所!”“为什么是厕所?不一定吧?”

同登解脱门,解脱门啊,一定就是厕所!”“不一定吧,不一定哦!我们要去看看。”说完,毛毛和Miao走上台阶……要去检验真理!刘阳和我站在解脱门前,坚决不再爬台阶了。我大喊:“不是厕所,我输20元啊。”过了一会,山上传来阵阵笑声,哈哈哈!
是的,我输了。
正是这样,来自两个城市的四个不算熟悉的女生,在一场讨论和吵吵闹闹中收获了信任和乐趣。我们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同游,边走边聊,互相提问和讨论,饶有兴趣去探索报国寺的千年秘密。
对我而言,“输了20元”,让我真正进入惬意的旅行和学习体验,一下子排解两天来的厚重知识、陌生模式、紧张气氛带来的压力,我整个人渐渐松弛下来。
保国寺的行走,没有导览、没有目标、没有任务……我们依然走得很慢,聊得很欢。最后,我们花了接近一小时看投影,坐在一个偏僻的小厅里,坚持把两集中央台制作的保国寺“走进科学”看完。
我记忆中,山间不时回响着我们的笑声,夹杂着讨论和分享,柔和并有力。
最后一场活动:不懂,不要装
保国寺之后的下午,我们聚集在“假杂志图书馆”,参加一场150分钟的研讨会,宁波的最后一场活动。
假杂志,真好的一个名字。假杂志图书馆,真好的一个地方。小小空间里,装满了年轻的脸孔。年轻的眼神,或敏锐,或机灵,或忧郁。年轻真好,什么都好,什么都美。
研讨会,由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蔡影茜开场,谈“美术馆作为批评性想象的所在”。蔡老师谈到:珠三角名称和身份认同的变迁,广州作为口岸城市的变化。而时代美术馆的地理和空间的特殊性,除了为艺术品提供展示平台外,应该推进对复杂现实的认知和全球化的多种想象,美术馆要促进跨地区、跨文化和跨身份的联结网络。
天啊,我终于听明白了:普通观众独有的价值——观众是网络成员。有了观众,网络才多元;观众的发声,或共鸣或反响,有流动有交融,都是好的。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艺术家雍维自述,全英文的作品的介绍。别说英文,哪些词语的中文我也没法透彻明白——缅甸内战、霸权话语、视觉叙述、鸦片视差。即使一杯咖啡下肚,我还是不自觉梦起来了。直到吴建儒老师上台分享,恢复到熟悉的语境,我才再次投入。还有何伊宁老师的分享和故事,打开我看历史的另一个角度。
我想:艺术家,不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的,而是为自己主张和表达。同时,当代美术馆和当代艺术总有让人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对普通观众来讲,没有学术和认知背景,听不明白、看不懂都是寻常事。或许,艺术家和艺术品让我们迷失不惑之时,正是艺术帮助观众打开感官看世界的时候。
我作为艺术爱好者,也不必强求自己达到什么样的艺术高度和艺术理解。艺术和我的交集,在情感上、精神上、空间里融入,就足够满足了。若要洞察、理解更多,必定花时间花心思,慢慢浸泡其中吧。

回程:知道越多,就喜欢越多
宁波回来后,忙忙碌碌的生活和工作。偶尔,脑海闪出一串一串的问号:宁波之行,收获什么?泛策展,什么意思?一路向南,还是南方以南?口岸联盟,为了探究还是表达?是一个点还是一条线?这行走,是行为艺术吗?还是艺术活动?李继忠啊马海蛟呀,什么时候能看到你们的作品啊?……有一个周末,我花了两天时间去看相关资料,也把蔡老师早期的文章全部看了一遍。接着,开始码字记录。
作为美术馆的亲子导览老师,要对像我一样的普通家长分享几个建议,艺术启蒙就可轻松入门:
1、有空常来;
艺术启蒙的参观美术馆、参与艺术活动、艺术品赏析活动,常规化、日常化比任何专业培训更重要。审美的培养,不止是透过艺术品达到教育目的;而应该从审美乐趣和享受出发,提高审美情感和能力。
2、随意就好,不必强求;
皮亚杰认为,新认知并不纯粹是外来的,不是外面来什么就接受什么,而是从原有的图式的分化,人在不断分化中认识自己。既然,新知识不是靠灌输,而是依赖人脑中的原有图式的自然分化。那么,作为老师,我们促成分化就行了,不必硬塞。我在庆安会馆,我只看到我能看懂的东西,什么策展、什么思潮统统没懂。
3、从感受入手,激发思考和主动探索;
知识不起源于感受,但感觉能激励内在动力去主动探索知识。美学,不止感觉,它暗藏玄机。打开艺术的一扇窗,从好感受或坏感受开始都行,思考、提问、质疑、对抗……当代艺术,本无边界,包罗万象。
4、不懂,才能打破平衡。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不必过多考虑孩子懂还是不懂。新的刺激出现,认知就会失去平衡,原来认知的图式会迅速组合、重构。好的学习,都是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以情感和情绪为前提。喜欢、热爱、需求是认知最大的动力。参观美术馆,喜悦是一切的起点。
5、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你的孩子看到你为了快乐而看展览吗?你重视休息日给自己安排精神生活吗?希望孩子热爱艺术、享受艺术带来的喜悦、用艺术点缀生活,你呢?享受和热爱吗?作为家长,我们要身体力行。艺术的美好,应该是舒适和安慰,信心和力量,身心放松,艺术能与观众共情。作为观众,热爱比懂更重要。
同时,热爱是一切可能的好开始。
结束语
再次致谢广东时代美术馆,一场“口岸联盟”作为“临时学院-社区中心-美术馆”,带我走出舒适圈,看到更多可能和想象。时间随风,新展览已到来。新的挑战,新的开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游乐学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