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习作 | 从城市时空叙事看《海上花开》的“穿插藏闪”

郭晓敏等 零壹Lab 2022-10-08

介绍语

"空间人文与数字人文"选修课于2020年春季学期首次面向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由何捷副教授担任授课教师,是国际上最早开设的“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课程之一。该课程因应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展示与研究社科人文与空间场所问题的国际学术潮流,学习数字化技术在史学、考古、文化遗产、社会文化与行为等方面应用的前沿理论和方法。本文为课程终期作业之一,作者如下:

郭晓敏(1996-),山东枣庄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风景园林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上海,HGIS。
王超群(1997-) ,山西吕梁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风景园林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时空地理数据挖掘、湿地景观。
肖天意(1996-),黑龙江哈尔滨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城乡规划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文本挖掘、行为仿真、路径规划。



01

研究思路与意义

本作业采用数据挖掘、地图故事、复杂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地理可视化等手段,通过空间、时间、语义三个层面,从“人”、“地”、“时”、“情”四个维度,解析《海上花开》之“穿插藏闪”的写作特色。

研究思路示意图




研究意义



上海城市史的补充


不仅关注国家层级的宏大叙事,而且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剖析不同阶级人士(如知识分子、妓女、商人)对于城市空间的使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城市设施、城市生活、城市风物和市民社会文化生活。


社会空间的补充


呈现剧情中出现的不同团体所属社会空间的突破和碰撞。更好地说明当时上海作为文化、经济、娱乐的一块“飞地”,其公共空间中不可见的种种隐喻与规则,人物对于这些规则的冲撞,探索政治性与娱乐性之矛盾等。(参考:《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


文学都市景观


对于文本的深度挖掘来梳理小说中的都市构形,实现深层次的城市感知的重构。通过不同活动的展开与人物之间的联系、冲突和爆发在空间上的迁移来体现晚清妓业空间的迷幻与堕落,将一个平面的故事进行空间、时间、情感的多维度讲述。



02

故事地图:

穿插藏闪的感性认知


《海上花列传》描写了清末上海英租界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

晚清上海租界图(左)

英租界百业图(右)

故事空间:主要分布在大马路和五马路中间的华人聚集区,亦包括抛球场、码头、洋行、医馆、典当铺等。结合百业图,可以看到这片区域商业密集,繁华无比。妓女主要集中分布在四马路、五马路附近,该区域为当时上海的娱乐中心,是餐厅、茶馆、戏院舞台的聚集地。

人物关系总览:圈的大小代表人物词频。内圈为嫖客,外圈为妓女。妓女分为三级,长三最高,野鸡最低。可以看到,大部分嫖客同时对应2-3位妓女,妓女则对应1-2位嫖客。


有关故事的感性认知与情节梗概,可访问:http://arcg.is/1OmeGy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03

宏观分析:

从人、地、时、事

看穿插藏闪


1

“情”之“穿插藏闪”

小说情感呈现多波峰多波谷的复杂变化, 与常见的畅销书情节曲线很不相同。


《海上花开》的情节曲线

vs.

《畅销书密码》所绘的畅销书常见情感曲线



2

“人”之“穿插藏闪”

小说人物众多,总计出现了40多位妓女、20余位嫖客。根据每句话中共现的所有人物排列组合,组成以句子为细粒度的人物共现网络。经过筛选,去掉共现4次以下的,得到下图。可以看到,小说几乎无主人公,即人人都是主人公。这是因为小说采用“穿插藏闪”的手法,以每个人为主角讲述其故事,然后跳到下一个人物,导致了多主人公。



《海上花》词频阶梯曲线的最高词频颜色几经变换,呈现一种交替的现象。相比而言,《长安十二时辰》的分层很明显,张小敬作为主角,词频一直处于最高的位置 ,其它配角的相对位置也有着较为稳定的分布。


3

“地”之“穿插藏闪”

词频排名前5的地点均为妓院,整个故事围绕妓院生活展开。



不同人物活动地点的分布情况迥异。

不同章节的中心场所也有所变更。



04

总结


本作业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对“穿插藏闪”这一文学作品手法进行多维度解析,回答了以下问题:

主线人物有怎样的特点?——主角会进行变化,几个主要人物都会在一些章节中充当主角。

结合时空分析,考察“交替”这一现象在文本中有怎样的体现?——一个人的事情会在一部分章节结束之后按下不表,而在之后的章节又重新提起,可谓草蛇灰线,暗藏玄机。


同时用多种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诠释,以后来者的视角描述大都市生活的迷幻与堕落:文中人物有怎样的联系?文中发生的场所都分布在哪里?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何种都市生活图景?我们将自己带入其中,从对文本的分析中窥得当时迷幻、堕落的大都会生活之一角。迷幻与堕落体现在物理空间:四马路附近这一商业、娱乐聚集的场所;也体现在行为:喝酒、吃局、狎妓;也体现在作者塑造的多样的人物关系,以及妓女们对于物欲的追求。而书中主角之一——赵朴斋的境遇更是符合堕落一词:从家乡来到都会,被妓女骗光钱财沦落为乞丐,与书中光鲜亮丽的其他人物、纸醉金迷的场所形成鲜明对比。



零壹回应


付梅溪

在天大的三位同学以《海上花列传》为文本交出的这份作业里,个人以为最为值得称道的地方便在于它实实在在地从“人,时,地,事”几个维度,通过文本挖掘,向我们非常视觉化地展示了韩邦庆所谓的“穿插藏闪”这种写作技巧到底意味着什么---韩邦庆自己对于这种写作技法是给出过定义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忽南忽北忽东忽西”,两位同学的文本挖掘结论则恰巧完美地为其定义提供了佐证。


台湾导演侯孝贤同样曾以电影的方式对韩邦庆的这种文学手法进行了转译呈现,也是尽得神髓。大量的长镜头调度和全室内场景拍摄一方面成为了观影的门槛,一方面也成就了影片的独特风格;而全室内场景拍摄其实也暗示了我们,这当中被侯孝贤藏起来的,正是作业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都市空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都市空间的集聚。


只不过,对于都市生活的“迷幻与堕落”,在这份作业中却并没有太多文本挖掘是直接与之相对应的。物理空间的核密度图也好,地名的词频图也罢,在我看来并不足以直接勾勒出“迷幻与堕落”,反而是侯孝贤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镜到底的觥筹交错,才真正让人恍然入梦。那是否,这完全是因为电影本就是一种视觉媒介呢?不见得,侯孝贤《海上花》的成功,背后的功臣除了朱天文,还有钟阿城。钟阿城在美术和道具上的巨大投入,某种程度上才保证了《海上花》氛围的还原度。如果以此为线索的话,窃以为对于“迷幻与堕落”的文本挖掘,不妨针对小说中的诸多物事来展开,比如各种各样精致讲究的吃食,器物;彼时的十里洋场,不少西洋的物事也开始进入都市生活的日常,锡加烟,香槟酒,新闻纸,都能说明高级妓女生活中奢华的细节。毕竟,迷幻一词通常还是比较场景化的。



本课程作业内容版权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所有,授权零壹Lab首发,任何转载或引用请联系何捷老师。

END


主编/ 付梅溪 陈静

责编/ 张慧清

美编/ 张慧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