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创新

方寸显雄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有何特殊性?

段晓卿 直新闻 2023-08-29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据新华社8月29日报道,国务院日前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重要极点、重要引擎”的定位引人瞩目,紧扣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


《规划》为一系列重大举措与项目推进明确了具体时间表与预期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皇岗口岸整体完成重建,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运转高效的通关查验模式创新;深圳园区监管模式运作成熟,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畅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集聚一批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与香港科技合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2025年、2035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恰好契合2019年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


合作区官方网站于《规划》出台当日同步上线,有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三种版本。


合作区深圳园区的规划面积为3.02平方公里, 香港园区的面积为0.87平方公里,合计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国务院为何要为空间面积如此有限的合作区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深港这一次的携手合作又有哪些新特点?合作区蕴藏了何种发展先机?直新闻为您一一解读。



深港合作生河套,方寸之间显雄心



1997年,深港合作治理深圳河,将弯曲的河床拉直,造出了一块面积约87公顷的土地,即落马洲河套地区。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国务院颁布第221号令,即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


由此明确落马洲河套地区纳入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管辖范围。落马洲河套地区的业权属于深圳,管理权属于香港。因而从地理概念上来说,河套天然就有深港交融的属性,而且河套地区的开发、发展也与香港回归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河套地区日后也成为深港合作乃至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基础。


落马洲河套地区  图源:《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后来的20年间,深港两地的社会各界都对这块87公顷的土地,提过很多发展建议。例如建设商贸中心、建设大学、建设展览中心、加工区、文化创意园等。但在这期间,深港两地没有跨过深圳河,统筹两岸开发的打算,双方考虑的仅是位于香港境内的落马洲河套地区。


2017年1月3日,港深签署《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把落马洲河套地区定位发展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把深圳河北侧毗邻河套地区约3平方公里区域打造成为“深方科创园区”,共同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



合作区的特点是什么?




“一河两岸”的规划思路堪称深港双方开发河套地区的神来之笔。深圳河两岸是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落马洲河套地区蝶变为具有“一国两制”独特制度环境的合作区。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合作区,拥有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关税区、两种货币体系、两种法律制度。深港之间的地理连接,由此转化成了两种制度的直接连接点。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先导优势,香港作为全球自由贸易港的独特地位,也在合作区转化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


“一河两岸”未来开发示意图 图源:《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跨境便利流动举措,以及在法律、税收、科研制度上做好深方园区和港方园区的衔接,其本质都是发挥“一国两制”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进行创新性的政策设计,探索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双方能够一起高效合作的规则、办法。河套的园区面积是有限的,但是在制度创新上的空间却是无限的。


所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尤其需要深港双方的协同创新,目前深港双方是在“对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专班”的会议机制下,就河套合作区的发展进行对接、协调。而且在“一区两园”的格局下,双方的主要的科技发展领域、园区开发时序等,都以协同、衔接的方式在推进。



对深港两地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其中指出,香港现在需要推动再工业化,虽然香港基础科研实力雄厚,但是土地短缺仍然制约科研以及科技产业发展。


北部都会区被香港寄予了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的厚望,特区政府希望将北部都会区打造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成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擎,与维港都会区并驾齐驱,形成“南金融 北科创”的格局。而在北部都会区规划中,落马洲河套地区是新田科技城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总楼面面积大概等于3个香港科学园的规模,是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最早可能实现突破的地方。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双城三圈的概念。


香港北都区规划示意图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曾指出:“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的概念,是两个地方,两套法律,但如果我们有专项计划,就某一些科研项目有一些新的措施,可以容许数据跨越地域的限制,资金跨越地域限制,人才流动跨越地域的限制,效率和速度都会战胜其他地方”。

  

香港创科局局长孙东,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上联动,尤其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并强调河套合作区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足见香港特区政府对于该园区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其在带动提升香港科创产业发展上的希望,更展现出本届香港特区政府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上积极务实的态度。


对于深圳而言,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改革开放最前沿、中国科技之都,肩负中国在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使命。而且深圳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在科技、在机制体制、在营商环境等多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级。《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层面赋予河套合作区深方园区的三大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 、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其实都依据深圳的发展所需、以及合作区的区位优势而来。


深圳如何将科技产业优势的带动性发挥出来,反哺基础研究,解决核心科技攻关问题?如何在机制体制创新上先行一步,继续为全国起到示范性作用?如何吸引全球人才,为我所用?这些深圳在新时代的新课题,都可以河套合作区为试验田,探索以及寻找答案。



国家需要合作区做什么?



今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致贺信,其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各国各方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

 

推动制度型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也是开放的核心本质。过去的开放模式下,各种海关特殊监管区营造了一个近似国际化的“小环境”,配合跨国公司进行全球产业链布局。而如今,我国是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中国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成为全球要素资源强大引力场,这就需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内循环与外循环有效贯通起来。


深圳作为先行者,需要做的是探索出一套接轨全球的国际经贸标准规则。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就是天然的承载地,跨过深圳河,香港与深圳携手在国际科技竞争以及国际经贸的海洋中驰骋拼搏。恰是国家所需,深港所长。



国际上有相似的园区吗?



从地理形态和园区功能上来说,欧洲的厄勒地区,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区位设置上有相似之处。厄勒海峡是丹麦和瑞典的天然分界线,两地通过厄勒海峡大桥相连接,大桥的建成促使形成了厄勒地区。该地区聚集了9所大学、16.5万学生和1.2万研究人员,形成了松散科技联盟,目前已吸引了来自欧盟的许多跨国投资。


美国波士顿的肯德尔广场地区,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一平方英里”,背靠哈佛和麻省理工两大名校,形成科研人才和企业高密度集聚的效应。该地区是非常著名的医药谷,从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上看,和河套的着眼点也有相近之处。


不过两者都没有“一国两制”这样独特的制度环境,所以对于河套的未来,尤其是其产生的联动效应,更富想象空间。


视频制作:黄奋 支丙然 向仕双 彭果 王超 孙树君



作者:段晓卿,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

编辑:刘立平,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郑志佳,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