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读书 | 第十四期:《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

外研测评 外研测评 2022-04-24

本期主笔

高淼,应用语言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测试与评价、英语语言教育。多年来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英语学科工作,参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初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量表研制与验证研究”。近年来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林敦来. (2019).《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08198

继《中国中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出版后,林敦来副教授于今年4月出版了新著《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本书呈现了他近年来在语言评价素养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语言评价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丰富实用的资源。


本书共十章,以下分章简述。


第一章为导论,系统介绍了“参考框架”研制的背景、必要性和过程。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新的课堂评价观和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基于标准的改革”所推动的全球范围内基于标准的外语评价实践与研究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在评价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此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均提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路径,但在实际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很多测评实践并没有依照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来开展,教学依然多是考什么教什么。追根溯源,教师的评价素养欠缺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作者在大量阅读和深入分析语言评价素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本参考框架,对四百余条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的条目(即描述语)进行了说明并提供了示例。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还对本书的重要术语,如“评价/测评”、“测量”、“测试”、“评估”等作了界定。


第二章具体呈现了语言评价素养的理论框架,为后面八章内容提供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指明了Stiggins(1991)、《教育与心理测试标准》(AERA, APA & NCME,2014)以及Popham(2011)对评价素养的定义,由此进一步梳理不同学者对本书关键词“语言评价素养”的定义,强调语言评价素养与评价素养的主要差别在于“语言”这个重要的元素在语言测试知识中的关键角色。在辩证地阐述和分析了这些定义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针对一线语言教师的语言评价素养的定义:语言评价素养指的是对所教授的语言和语言学习有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拥有设计、开发或评估语言课堂评价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对语言评价过程熟悉,能意识到语言评价实践背后的原则和概念,能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语言评价过程中,能运用恰当的反馈来有效地让学习者设定并达到学习目标,并能良好地理解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语言评价的角色和功能在明确了定义后,本章综述了有代表性的课堂评价理论框架,并对有关评价素养构念和语言评价素养构念进行探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点评,后者(语言评价素养构念的研究)包含规约性的论述、语言测试课程调查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语言评价素养的不同掌握程度的探讨、实践中的教师评价素养概念框架构建研究这些方面。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线语言教师评价素养的理论框架,如下图。

(语言教师评价素养理论框架,P22)

在这一框架里,知识、技能、原则三方面构成语言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核,如同并驾齐驱的三辆马车,助力语言教师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素养。


基于此框架,作者从知识、技能、原则三个维度上提出了十七个语言教师评价素养参考点,作为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的指导方向和蓝图。如下表所示:

(语言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点,P24)

本章最后对语言评价素养的培训提出建议,认为教师个人的学习、反思和课堂实践是提升教师语言评价素养的主要路径,此外语言评价素养共同体以及工作坊也不可或缺。


第三章对上表第一个参考点进行阐释和解读,即从测量学角度来呈现语言评价基本概念的条目,并对条目进行简要的解释。作者在对需要教师知道、理解或能做到的概念进行筛选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考量,即: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评价的实际情况,概念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可接受性。作者按照Andersen等(2001/2009)对知识维度的论述,以 “知道/能理解……”和“能做……”为认知动词,清楚呈现了所有基本概念条目。然后,作者还针对部分较为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例如,针对 “能通过语言评价的外在形式说明背后不同的测试构念”这一条目,作者以两道初中英语考试题目(语音辨析和朗读)为例,直观地呈现了如何通过试题的不同设计来推测试题想要检测的构念这一推理过程,从而说明如何通过测试的外在形式看出其测试构念。再如,针对“能从分数解释的角度区分常模参照考试(Norm-referenced tests, NRTs)和标准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d tests, CRTs)”这一条目,作者通过三个表格分析了两种测试的不同特征、开发和验证中采用的不同策略以及测试特征和决策类型的差异,使读者能够清楚地区分这两种测试。


第四章从语言评价的目的角度呈现语言评价素养条目,即对参考点二进行阐释和解读。本章首先呈现“语言评价目的”维度下的10条描述语,然后参照Turner & Purpura (2016)提出的框架,概述了课堂内外的不同语言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部分条目进行了多维度的详解。例如,针对“能理解学习段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学习化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内涵和作用”这一条目,作者首先解释了三者的内涵和关系,然后列举了三种评价在评价手段方面的特征(如下表),并介绍了学习性评价的七大策略。同时,对学本评价(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和动态评价(Dynamic Assessment)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帮助读者厘清不同评价的目的和有效开展测评所需要的条件,引导教师读者根据评价目的设计和使用适合自己教学情境的评价方式。

(学习段评价、学习性评价和学习化评价的特征,P51)


第五章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量表和任务特征的角度呈现语言评价素养条目,即对参考点三、四、五进行阐释和解读。要对语言能力进行评价,语言教师要对语言和语言能力有深刻认识,并对有关语言探究的各流派的核心思想有所了解。也就是说,语言评价的设计需具备坚实的语言学基础。语言能力量表(以下简称“量表”)的开发也是基于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反映了语言能力构念。量表将语言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由此产生了教育目标分类,也为语言评价带来新的视角。此外,语言本身既是测试工具也是测试对象,因此,对语言任务特征的描述也非常必要。作者在阐述语言、语言能力和任务特征三个参照点上的评价素养条目的过程中,对其中部分条目进行了深度解读。在“语言与语言能力”部分的条目解读中,作者简介了交际语言能力演变史,并详细介绍了Celce-Murcia等(2007)以语言教学为目的、以语篇能力为核心并重视公式化语言能力(formulaic competence)的交际能力模型。在“对量表的认识” 条目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时,作者解释了量表的概念,介绍了《中国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并对国际上常见的英语语言能力量表(如CEFR, ACTFL, CLB)和常见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教育认知目标分类;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释。最后作者介绍了Bachman和Palmer(2010)的语言任务特征框架。


第六章对参考点六进行阐释和解读,从语言评价手段角度呈现语言评价素养条目。本书首先梳理了学者们总结的评价手段类别,将其大体分为四类:接受性应答(正误判断、单选题和匹配题)、产出性应答(填空题、简答题和表现性评价)、个人应答(档案袋评价、讨论会评价和自评/同伴互评)和个性化应答(连续评价、差异评价和动态评价)(Brown, 2017)。在分类的基础上,作者呈现了“语言评价方法”参考点上的所有条目,并对部分条目进行了解读。例如,针对“档案袋评价”这一评价方式,作者认为“档案袋评价”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有突出的优势,所以在本参考点下构建了七个档案袋评价相关的条目,并用七个表格详细阐释了档案袋评价的定义、不同类别的档案袋、档案袋评价与标准化测试区别、档案袋的特征、档案袋评价的优缺点、管理写作档案袋的方法和档案袋评分标准。表现形式将条目内容阐释得深入浅出,令读者印象深刻。再如,选择应答型题目是中小学日常测试中通常使用的题型,但实际上命制优质的选择题并非易事。作者从内容、格式、风格要求、题目撰写、选项撰写方面列举了该题型的命题原则,教师可以此为参考依据,在测试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


第七章从语言知识(包含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的评价角度呈现语言评价素养条目,具体针对参考点七、八、九、十进行阐释和解读。作者分别呈现了“语音评价素养”条目、“词汇评价素养”条目、“语法评价素养”条目以及“语用评价素养”条目。本章区别于之前章节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在详解部分条目的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试题样例及对试题的点评,从而使解读内容丰富而直观。以“语音评价素养”为例,作者首先针对一系列与语音相关的概念,如音段音位、超音段音位、重音、语调、节奏等进行定义和解释,然后以语音评价常见的题型,如辨音、重音与语调测试、朗读段落为样例来说明如何使用特定的任务考查意欲测试的构念,并点评这些试题的成效以及评分情况等。再以“词汇评价素养”为例,作者在对部分条目进行解释说明时,呈现了词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类符、形符、类符/形符比、派生、屈折、词目、词素、词缀等;剖析了词汇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介绍了词汇评价的维度;列举了一系列国际上知名的词汇测试(词汇水平测试、词汇量测试、图片词汇量测试、语境猜词测试和词汇成分水平测试),最后举例说明词汇评价常见的题型并对其逐一进行评论。


第八章是本书篇幅最长的一章,从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评价角度呈现语言评价素养条目,并辅以试题样例和评论(内容架构同上一章),对应参考点十一至十四。其中,每个技能的评价素养条目中均包含教师需要理解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具体技能的特性阐述了任务设计、施测、评分、反馈等内容。在呈现技能评价素养条目后,作者对部分条目进行了详解,举出试题样例说明各技能的评价常用题型和命题思路,并对其进行点评。以口语能力评价素养为例,从“理论基础”、“任务设计”、“施测与评分”、“反馈与运用”四个维度呈现口语评价素养条目,然后以Canale (1984)的口语测试框架——“热身—定水平—追问—收尾”四步法来详解“施测与评分”中的两条描述语的内涵。此后,作者列举了口语评价常用的题型,并以国际知名考试的口语试题样例来说明口语测试任务的设计和施测中要注意的方面。总的来说,本章极为丰富的试题样例和点评为教师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各技能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在不能确定某一技能如何测评时,教师可通过查阅本章获得方法和操作指南。


第九章对参考点十五进行阐释和解读,即从数据统计、反馈和分数使用角度呈现语言评价素养条目。本章开篇作者就指出,语言教师如能运用基础的数据统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开发和设计出更为科学的题目,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反馈信息。一线教师无需了解高深复杂的数据统计,但应较为熟练地掌握经典测试理论中的主要方法。此外,鉴于反馈在教学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反馈素养和对分数的解读能力也十分重要。本章呈现“数据分析、反馈与分数使用”的全部条目,并对部分条目进行了详细解读。作者解释了经典测试理论中难度和区分度的概念,并阐述了如何解读不同难度题目的区分度;讲解了标准差、信度、测量标准误的计算方法;还介绍了百分位、z分数和T分数的含义。在反馈层面,作者呈现了反馈的不同类型和有效的形成性反馈所具有的十二个特点。


第十章从反拨效应与备考角度呈现语言评价素养条目,针对参考点十六和十七进行阐释和解读。作者认为,拥有评价素养的教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负面的反拨效应,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语言学习者策略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不是依靠题海战术和解题妙招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本章中,作者从测试设计、测试内容、测试组织工作、测试解释与分析四个方面介绍了提升积极的反拨作用的措施。作者还介绍了阅读选择题中的考试管理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运用自己的阅读能力答题),以及在评价中能够降低学习者焦虑的策略。以上这些策略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帮助学生发展的学习者策略。本章内容清晰详尽地解释了“反拨效应与备考”参考点下的评价素养条目。


除了主体内容之外,本书的两个附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附录一为“文献推荐”,作者推荐了语言测试与评价领域的经典必读著作以及近年来学者们专门为语言教师编写的著作,并推荐了提升语言评价素养的一系列网络资源。


附录二列举了本书所包含的评价素养条目在研发过程中参考的主要国际标准,如《学生教育评价中教师的能力标准》(AFT, NCME & NEA, 1990)等十五项,且所附内容均已由作者译为中文。

思维导图之《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

彩蛋:

书名那些事儿

在为该书拟定名称时,本书作者曾考虑过使用“理论框架”、“参考依据”、“理论模型”等等用语,并请“来”读书团队成员就此认真讨论和做出选择,最后我们采用了郭乙瑶教授提出的“参考框架”(英语为Reference Framework)。这一说法贴切易懂,凸显了本书旨在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和评价时提供指引和方法这一写作的初衷。

延伸阅读

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丛书

本期推荐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是最新问世的“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系列丛书是专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的英语教师、应用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及师范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打造的一套实践性丛书。内容涵盖语言教学理论、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技能教学与知识教学、教学法与教学工具、测试与评估、语言学习、教师研究等领域。丛书有两大特色,一是理论阐述言简意赅,文字平实易懂;二是教学方法操作性强,辅以大量教学案例,使得本丛书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学习·分享·成长

长按关注外研测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图书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