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攻,1979,中越战争的非专业检讨(上)

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17-05-03



进攻,1979,中越战争的非专业检讨(上)



1979的中越战争规模不小,影响深远。但是目前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述不多。曾经牺牲于这场战争的军民于岁月渐行渐远。让我意外,朋友们的关注率和《塔山系列》一样,不少朋友热情支持——这是这篇可能吃力不讨好的文章继续下去的引擎。


《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这类纪实比较小众,还望各位朋友予以大力推荐、支持为谢。


本号才疏学浅,书生意气,纸上谈兵。不到之处恳请方家见谅。如得幸参加该次战争的前辈的不吝赐教。不甚荣幸,致谢为先。



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系列》以开战、进攻、撤退三部分,分别独立成文,尽可能就笔者的知悉与判断,回顾那场比邻国之间的战争。本号将于即日起,分:

《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

《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完成)

《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其余待续)《撤退,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待续)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




1979年2月17日,随着北京西山对越作战的最高指挥部一声令下,中国军于黎明前4时——5时,估计以1000门左右的若干炮群,于云南和广西两个作战集群的大约30多个主要的攻击点,突然开始大规模炮击,为越境作战做炮火准备。


在成军和战法上,中国军和越南军的共同师傅,都是斯大林,都是前苏联红军。彼此对于战役战术都是系出同门。所以,大炮一响,事先已多次报警,枕戈待旦的越南边防军很快开始组织猛烈炮火反击。这是中越战争的序幕。


一时间双方炮击,烈焰熏天,声势浩大。


中国野战军列装几乎都是国产的重炮。不乏大口径和自动化火炮。越南军炮兵则仅有少数的大口径122毫米榴弹炮,源自于抗美战争时期,中国和苏联的支援。其余越军部署在中越边境重炮,大部分是老旧的美式105毫米榴弹炮(二战美军主力重炮)。


以营单位计算,中国军榴炮营建制有包括152重炮在内的18门炮。越南军榴炮营建制仅5——6门炮。悬殊3倍以上。如果到团、师和军属、战区炮群这个层级,双方悬殊递增上去就更大。此外,保障重炮需要强大的军工生产和后勤。比较中国,越南在这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在1979中越战争中,参战老兵朋友描叙,当时重炮弹药之充足到奢华的地步。打法也是铺天盖地的打“去库存”。长期备战的库存期过长的弹药,源源不断在广西、云南两地的军政合力保障下,送到每个炮兵阵地。


所以,在近500公里的作战线上,梯次配置的中国军炮群以数量多,口径大,弹药充足,在不到1个小时就迅速取得绝对优势。不仅火力压制对反击炮群予以了较为充分的毁灭性打击。也在完成一线目标的炮击后,部分开始延伸射击。


中国军部署在云南和广西境内的若干重炮群,是中越序战绝对主力。这些炮群的主要攻击目标包括越南军边防阵地、炮兵阵地和可能推算的步兵集结地域,以及通讯、军备后勤等设施。


中国军在越南抗美战争中曾经多次出入越南北方边境,于地形地貌、后勤交通、甚至驻军、阵地位置等,均有比较现成的参数。这可能是中国军前期没有潜入越南境内做战区实地侦察的原因。虽然越南军鉴于中越关系紧张,对这些军事设施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是,后来中国公开战果显示,开战之初,中国军标定的射击诸元相对精准,炮击给予越南军很大的杀伤和破坏。



临战的152加榴炮阵地,从阵地、弹药看得出来,中国炮兵似乎取得完全炮火压制。


大规模的炮击延续到17日上午6时——8时间不等,越南境内各处预估计主要阵地硝烟四起,一片狼藉。中国军临战观察纷纷报告炮击成效。于是,中国军东西两个作战集群于不少于30个攻击点,次第出动步兵开始进攻。


按照对付越南军“决战一线”的口号和对外宣传的防御即进攻的战备方略,中国军东西两个集群,均以师、团规模发动战役性进攻。


其时,部署在广西境内的东集群东集群是广州军区41军(121师 、122师、123师) ,42军(124师、125师、126师) ,55军(163师、164师、165师), 武汉军区20军58师,43军(127师、128师、129师) ,54军(160师、161师、162师), 成都军区50军(148师、150师)。西集群是昆明军区11军(31师、32师), 14军(40师、 41师、 42师); 成都军区13军(37师、38师、39师) ,50军149师。


全部参战主力野战军共计师番号27个,这些主力师均在战前完成甲种师编成,师辖3团、其他配属部队和师直属部队、师指。可能平均每师人数不少于1.3万人。大约35万余人(这个数据源自本文根据番号和实战部分资料推算,和正规出版物多以20多万的数据不符。读者自酌)。


从番号可以看出,这部分对越作战的中国军主要是中国内战时期建军的二野,四野的主力军。其余省军区和独立番号的炮兵、工程兵、后勤部队有统计资料认为在近30万人,协助参战。此外,尚有为数不详参战支前民工、军工等,以及为本次战争做后勤保障的其他广西、云南军政动员的其他人员,人数未知。


对应中国军东西两个集群的正面,是越南军第一军区,第二军区一部分(类似中国内战兵团建制),部分资料说两个军区合计有10多个师番号的越军野战主力。然而,比较客观的记载,越南军在中越战争正面的野战军主力仅316(A)师,类似中国军13军、41军、45军档次,是越军第一批建军老牌号主力军。其次是号称“金星师”的第3师——该师曾经因战损太大撤编后重建。


此外,若干师番号均曾属于越军经济总局的军垦性质部队,在临战前扩编。至于番号后面带B的部队,则是新兵训练或者兵站类似,战斗力极为有限。但是,这些有番号的野战军之外,还有越南特色的武装力量几乎被中国军战前忽视。


无论当时的中国军位于北京西山的对越作战指挥中心的邓总指挥和徐副总指挥,最高前敌指挥许世友,杨尚昆, 周德礼和张铚秀,包括很多靠这场战争打出仕途的其他军队人才,甚至包括越南军最高当局,他们都没有估计到,中越战场,越南军会出现野战军序列之外的,有着先进战术思想,以动态的作战手段、作战样式和战术战法的武装力量。



中国军界元老徐向前(左),其时担任对越还击战副总指挥。右为尤太忠,后任成都军区司令,参与指挥两山轮战。


这个序列外的武装,就是越南的省队、县队和武装民兵。战争爆发开始,他们开始活跃直到战争结束。他们对中国军大兵团运动进行次数颇多的特种战,在战场不同侧面直接威胁中国军野战军。而面对这种威胁,中国军将官们一时间火冒三丈,但几乎束手无策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


1979年中越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精简陆军,大力发展特种兵,开始特种战演练,无不受此战启迪。难堪的是,很多人过于信任报纸,认为中国陆军是越南的老师。其实不然,中国越南建军都是前苏联指教,大家都是前苏联的学生,后来在中越战场,两相对垒,两军可谓进行了深刻的“实战”与血的交流。


我们看惯了光伟正的人民日报。但是我们淡忘了老祖宗的训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纵观1979中越战争,中国口实是越南欺负和驱逐华侨,侵略柬埔寨,挑起边境流血事件。就越南侵略柬埔寨一说,我想,每一个有人性的人,都会赞成越南于红色高棉的杀戮血腥里,拯救柬埔寨的善行。当时,红色高棉血腥屠杀的华侨,何只十万人?


其实,站在纯粹战争的角度上,1979年中越战争中,中国对于战前散乱的战备和对越南军战力的低估,都使得这场战争让处于绝对战力优势的中国军,遭遇到事先中外观察始料未及的重大伤亡。可谓知彼知己,不是妄自尊大把自己认为是老大就可以决战取胜那么简单。


事实上,柬埔寨现在把越南出兵占领金边的日子,定为“胜利日”。柬埔寨政府和民间对越南当年冒着巨大压力毅然出兵拯救,使得柬埔寨人民得以逃出红色高棉的“杀戮之地”,充满感恩。于此,我们追悼牺牲于这场战争的中越军民,他们都以年轻的生命,祭奠了各自的理想、祖国——然而,我们会不会惋惜,当年牺牲于这场不明不白的战争的双方军民?


兵者,国之大事。以激情而浪战的民粹思想去应对全球一体化的进步,对协作互利与和平发展则以情绪化去抵触。这些都是把国之大事,当做江湖儿女恩怨去纠缠的小家见识。一个人,可以情绪化而为我们喜欢的性情中人,但是,国家,不能情绪化。当然,这不是本文主题。不再废话。



难得一见的中国武装民兵出境配合野战军参战的照片。地址:越南同登地区。


中国军东西两个作战集群出动步兵进攻的最开始,非常顺利。中国军以重锤击卵态势,铺天盖地的炮火远非我们想象。据悉,当年密集的炮火地带,疏土盈尺,数年杂草不生。炮火直接摧毁一些工事、军事设施,给越南军造成巨大伤亡,尤其炮弹爆炸震死不少躲过炮火的掩体里的越军。


中国军几乎套用韩战志愿军对联合国军作战的模式,总攻击之前,中国军若干担负突前、主攻、侦察、工兵、引导等任务的部队均早已经入境越南。炮火准备一结束,突前的攻击部队对目标要地开始进行冲锋。工兵开辟通道引导装备59式、62式轻型塔克的坦克部队合同大部队开始冲锋。


让人遗憾的是,这次冲锋被“亡我之心不死”的境外媒体称为人海冲锋。战后到现在,江湖依然有东集群伤亡大,战绩不如西集群。甚至生拉活扯以年轻许世友六岁的杨得志战后升任总长以为凭证。


两个作战集群真的如此天壤之别?未必。战争爆发开始,中国军东西两个集群,除却部队出动攻击时间有细微差别,整体的大致打法在战争中几乎完全一样。都玩的大炮猛轰,大兵团正面推进,奇兵穿插的革命战争老套路。事实上两个集群总体都受西山最高指挥部指挥。


前面临战有军、师等各级前指。卡在中间,老资格的许世友与杨得志在某个意义上说,更像是承担凭借威望,临阵受命调度任务。


西集群对面是越南军第一军区,作战区域宽广,相对越南军更为精锐,战力强,抵抗激烈。同样耍革命战争的老套路,东集群付出的代价肯定比西集群要大。东集群最高长官许世友,在年过古稀之年而亲临战场,传统的军人精神与风格,值得敬重。


然而,战争不会敬重老军人。革命战争时代的若干高级将官,受限制于经验,疏远了世界战争思想的发展进步,中国军实战中,以大兵团、大运动、大纵深的全面压境的战法,看似气势恢宏,华丽壮观,然而,很快在实战中,纰漏频繁出现在战术甚至战役层级。


中越战争进程客观上,彻底淘汰了中国军队几十年不放手的苏式战法。暨苏联灌输给中国军,并且取得内战胜利的以大炮兵、大纵深、大穿插,完成对敌人主力合围,钳击的包打天下的战法。为此,战后中国军队进行精简,改革,出现了集团军的建制。



中越战争后期,老款的82无座力炮成为战场新宠,中国军队加强至班排。


战争爆发后,中越两方在当时均受制本国军事科技,生产。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优秀战术武器,也没有什么现代化、信息化军用装备。甚至于中国军一线冲锋的战斗兵的伙食保障,都得靠战地炊事班挖灶煮饭。冲锋距离过大,炊事班又得转移开挖土灶,甚至一天转移数地挖灶都来不及保障战斗兵伙食。关于这次战争,多处可见有记载很多作战部队为急行军和穿插任务而屡屡饿肚子的记录。


反观越南军,由于长期和美国交战,尤其在和以特种兵为主的美军作战中,越南军以实战和牺牲,自觉和不自觉和世界一流的战法开始碰撞,交流。所以,越南军在战略层面虽然被动,一举丧失在北方六省的主要城市,交通枢纽的控制,但是在战术和战役层面,越南军在战区开展点线类特种战,策应越军二线防御的稳定。回避中国军主力正面攻击,化大战场为若干小战场。由纯粹军事角度看,显得非常生动。


现在一些正规出版物,或者“专家”们在说到这场战争,非常狂妄和外行:越南军队在浅纵深,宽正面较量,完全不是对手。或者越南军队有游击习气,在浅纵深,宽正面,战力不如国军。等等。


现在作战,是不是非要双方将对将,兵对兵的正面较量呢?兵者,诡道。不只是调姚明和潘长江比赛二人转那么简单。术业有专攻,读书也是一种兵法。


美军在总结战争发展和现代战争,提出非对称作战思想。中越战争当年何尝不是一场非对称作战?最具标志性的非对称作战的经典中,911事件,恐怖分子劫持民航袭击美国腹地的要地,在战术和战略层面均取得成功。美军为主的盟军对萨达姆伊拉克战争中,则以信息战、空袭、战术导弹制敌,以极小伤亡取得完胜。


难道,你会认为,恐怖分子会组队登陆美国开战?美军放弃信息战、空军和战术导弹,端起冲锋枪和萨达姆卫队赤膊打巷战?当年央视一伙军界精英对巴格达巷战迟迟不打,均感到不解,惋惜萨达姆失策。其实,这也侧面说明,直到2003年,我国央视的娱乐军事或者军事娱乐水平的落后与僵化。



1997年美国防部提出非对称作战论断。事实上非对称作战历来都有,美军只是总结出这一战法。911事件,即是一次恐怖分子对美国腹地发起的非对称作战。


中越战争里,将官们思维的落后和僵化,一味强调大兵团、大炮兵、大穿插的革命战争老套路,使得很多血气方刚的年轻基层官兵,遭遇了很多不应该的伤亡。


17日12时左右,中国军在500公里左右的宽大作战线上全线总攻击。很快,被59式、62式坦克引导冲锋的步兵就到达了炮火支援的底线。然而,他们还在进攻。59式、62式坦克装甲薄弱,在崎岖狭隘的作战地带,由于缺乏装甲运兵车支援,没有坦步合同,再加上脱离远程重炮支援,一些突前的坦克部队面对藏兵于茂密植被和复杂地貌的越南军,处境十分被动。


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军首次运用坦克集群于极端复杂的地形。虽然短期给予越军震撼。但是,不难发现,之所以大规模运用坦克于越南北部战区,最大可能就是要演出大兵团大纵深的大戏,坦克这个主角必不可少。这场战争,在越南军的若干火箭炮、火箭弹等伏击中,中国军坦克因为战区狭窄,进退两难而损失巨大。


其实,在越南北部地区使用坦克也未尝不可。但肯定不能拿坦克实战来演戏。三五俩坦克,配属一个加强连的步兵,在远程炮火和营连直属炮火支援下进行合同作战,何尝不是战胜越军一个战术部队的利器?然而,实战中一字摆开的坦克长龙阵势,遭遇了有着丰富战争经验的越南军包括武装民兵的袭击。这类战例,不少见于那场战争。


越南北部战区地形地貌的复杂,削弱了长时间的炮火准备的效果。步兵攻击的困难,远不是指挥部卡着地图掐指算基数预计杀伤的将官们的理论推断。在17日之后,中国军攻击步兵和坦克脱离中国境内炮群掩护,而集群、军、师等各级前指一味强调猛冲猛打,使得攻击部队和穿插部队不得不面对猛烈抵抗,进行几乎自杀性冲锋。


有很多可查的资料记载,开战担负主攻的连,战后剩余不到20人,一个班战后幸存者二三人。如此不惜兵的作战,指挥者无能?无情?无奈?



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中国军重炮群是实现战役目的的绝对打击力量


不仅是脱离炮火支援的正面进攻受阻,17日,担负主力野战军42军穿插任务的126师一部(包括1个坦克团),在穿插中于复杂地形遭遇袭击,该师领队穿插的主官当即阵亡。而伏击的越南军番号、人数,均未知。这天,另外一支营规模的穿插部队迷路,主官疏于专业而不识军事地图,在研究和讨论的迟疑中,遭遇不明规模的越军袭击,主官们伤亡,导致指挥失灵,穿插任务失败。


中越战争最让人不可思议的落后战法,就是照搬韩战中国志愿军战法,频繁以师、团、营级别打穿插。打穿插更多是二战时期,在敌我悬殊不大态势下,试探性侦察前进,以奇兵撕破敌人纵深防御,破坏敌方防御体系,甚至实现战役合围的目的。这样的打法,一则是保密;二则是敌我相当,奇兵致胜。


在保密上,2月12日日本《每日新闻》就发表涉及中越战争推测的评论,可能是中国侧面传声世界,通报这场随即开打的战争是一场有限的自卫还击战的原因,日本这家报媒得以报道若干精确的中国军军情,甚至标注了中国军进攻路线是:1、从友谊关到越南同登;2、在此西北约一百公里,与越南高平连接的公路。既然都见报了,越南军必然会在这个路线次第展开伏击。于此不顾越南军大概率的伏击,还津津有味屡屡派出部队去穿插,这份“高明”的战法,让人不可捉摸。那些在这等将官下为国悲壮牺牲的基层官兵,他们无辜。


既然是以有限的自卫还击战为作战目的,而且在暴露主要攻击方向之后,前敌指挥放弃正面压倒性绝对优势炮火的攻击效果,非要在进攻路线暴露的情况下,去寻求奇兵突出,深入敌后,断敌退路,实现合围。看似不可思议,其实也侧面说明,当时中国军将官们不仅固步自封脱离时代的僵化作战思路,还非常贪功,狂妄。



锦旗的后面,是战争的幸存者和牺牲者。


其实,减缓攻击节奏,把攻击部队集结在炮火可以支援的范围,加速转移炮群前进,在空档期多出侦察,积蓄战力以准备下次进攻。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这可能要耽误一至两天。然而,这本来应该做战争预备的一至两天,在实战中完全在激战中熬过去。


为此,很多营连排班的官兵,甚至可以说军事素质非常优秀的这些军人,不得不在脱离炮火支援的险境,不得不在植被茂密,地貌复杂的陌生战场,以血肉之躯,趟出一条这些“名将”们规划出来的必胜之路。


中国军绝对优势,在正面炮火压倒性优势的态势下,对敌人浅纵深防御不明了,没有最新的战区地图,没有足够的向导,没有可以足够的可以跟进保障穿插的火力支援。一切都没有,但是,将官们还是草率下了决心,把自己的部队派到脱离支援的险境,潜入敌后穿插,以求冒险成功。


虽然,一些穿插起了作用,这些穿插部队和主力配合聚歼一些越南军,但是,很多不该牺牲的年轻的生命,在地貌复杂的越南北方的穿插路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事后,扪心自问,中国军参战的大战略口号是“教训”越南。那么,以猛烈炮火压制,以完善的前敌侦察引导,在尽可能完善的后勤保障下,用阵型稳妥的路线推进。是不是更符合国家的利益?



1974年版本的《步兵战斗条令》。


在文革时代出版的一本适用于班排连的《步兵战斗条例》上,有一条非常激进的关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解释,条例强调,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次要的。在逻辑上与之对应,似乎更适合战场逻辑是,只有先保存自己,才可以实现消灭敌人。固然,战争肯定会有巨大的伤亡。但是,没有了自己,你拿什么去消灭敌人?战场瞬息万变,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之间本身就存在宏观与局部,消灭和保持取舍的随时的变化。一味强调牺牲,其实是一种掩饰无能的借口。何况,战场伤亡是必须的付出。这种付出直接服务于作战目的,其回报就是实现作战目的。


将军的威风与声望,应该是建立在珍惜作战双方军民的生命基础上。而不是打了多少场血战,被人写了多少本回忆录来标榜的。


在主战场和交通便利的区域,中国军于进攻不久的当日和次日,依靠血战和炮火的绝对优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与之对应,越南军野战军则开始巡回机动和逐步后退集结。这种用兵,与之前越南军方宣传的“决战一线”的强硬方略背道而驰。此后,而延迟中国军进攻,越南军炸了水库冲毁部分南下道路。一时间,越军主力开始一心一意脱离和中国军正面接战。


越南军主力的大幅度退却脱离接战,在短时间内让中国军失去了作战方向。也在战争爆发以后,逐步替换越南军野战军成为对中国军主力的战斗部队,出现在战场。这就是番号杂乱不堪的越南地方武装省队、县队和武装民兵。说是地方武装和民兵,但这部分武装人员多有实战经历。尤其,这部分武装骨干多有对抗美军特种兵的实战经验。


这种部队,分散,零星,各自为战却又互相呼应,在越南军野战部队战败、战退之后,迅速填补了其作战空间,成为中国军的麻烦。



正在转移中的越南军战术分队。地貌可见非常适合这样的战术小分队。


这些越南武装往往三五人,或者几十人,自成作战分队,几乎全部配置有美式无线电设备,便于互联和听取作战命令。这些作战部队,以控制交通和袭扰驻军地为目的,在熟悉的复杂地貌环境下,零散临建阵地,互相依托,连环配置,多使用迫击炮、火箭筒、冲锋枪、步枪甚至高射机枪,互为支撑、互为掩护,对中国军不分前线后方,展开频率非常高的不断变化,机动的山地丛林作战。


退,可以形成多点面、多方向的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进,可以伺机袭击不宜展开的正在机动或者集结的敌军。这种利用有限战斗兵的战术协同,不仅容易整合各种武器形成梯次杀伤的威力,而且,可以在多点线、多方向上对中国军的进攻予以抵抗继而,脱身。而且,他们还有不只是熟悉地形的地理优势,在战前,他们在繁杂的喀斯特地形的战区里,在无数的大小山洞预备弹药、枪支、粮食,随时战斗和转移。


这些部队,对中国军的大兵团进攻不足以构成威胁。但是,他们的战力足可以对担负穿插的团营规模的中国军,造成致命性伤亡。几乎在开战第一二天,中国军执行浅纵深穿插的若干精锐部队,均有被这样的小规模越南军进行袭击的记录。可见其活跃。


中国军师、团以下各级前指,炮兵阵地,后勤兵站等等,包括前敌野战医院都成为这种武装的目标。这种越南军武装因为大规模使用了穿便衣的越南地方武装和武装民兵,使得中国军开始以敌对任何靠近自己的越南人,不少越南和平居民遭遇不幸。这种战法,既脱胎于和美军特种兵周旋于狭小热带丛林、山地的特种战,也脱胎于“人民战争”。然而,虽然穿便衣袭击取得一定成果,越南军便衣袭击战地医院和激发中国军报复平民,堪为战争的污点。



“人民战争”的实质和结果,在战争角度分析,就是拖累真正的和平居民于杀戮。


由于不讲究规则的战法,使得面上取得大兵团大踏步胜利的中国军应付起来感到陌生,窘迫。越南北部地区地形复杂,战斗区间狭小,很多穿插部队甚至来不及展开,仓促间即被少数来历不明的越南军猛烈火力控制。


这种被不知来历的敌人以火力控制和包围的战斗,尤其让人扼腕。17日,121师362团一个加强穿插营,奉命执行一项脱离主力二十多公里的炸桥战斗任务。于复杂地形处被越南军攻击,带队副团长以下主官全部伤亡,失去指挥的穿插营被打乱阵脚,伤亡惨重,穿插任务失败。


炸桥,晃一听,还以为是中国志愿军的战斗任务。在中国军压倒全面的正面火力优势的态势下,既然在宽阔的500公里正面战场发起攻势,以平推攻击前进的时候,再派出一支小部队深入敌后十多公里去打穿插炸桥?破坏敌人支援?不像。破坏敌人撤退?在当时,中国军前指将官们,可以也不知道越南军到底哪个番号有多少人必须由这里撤退。也不像。


二十多公里,以绝对优势重炮作保障,稳步推进,逐步占领交通要道两侧的火力控制点。以121师临战战力,完全可以在有保障的状态下,在一两天内稳步实现战斗目标。这类让我们看着地图想战例,越想越迷糊的穿插任务,在中越战争爆发最初两天,高频出现。担负穿插的军人们遭遇异常惨重的伤亡。西山指挥部卡地图算进程的总指挥们预期的中越战争的战略目的,似乎没有强调歼灭敌人非要弄险出奇兵。正面强大火力和重兵集群难道不就是取得战役目的的保证?



比较少见的1979年参战的中国女兵,在后期两山轮战阶段,前线女兵配属了作战钢盔。照片上青春年少的她们,如今也该年过耳顺了。


后来两山轮战。两军发生戏剧化的逆转。中越鏖战老山中,越南军也出现打穿插,被中国军以远程火力重创的战例。反之,中国军在鏖战老山中,开始注意徐进弹幕掩护少数特战性质的步兵次第展开进攻。出现不少以少量伤亡取胜的战例。


战争爆发的最初两天,在西山指挥部兴奋卡着地图的总指挥们,还是取得了全面的战役胜利。第一个波次的总攻击后,中国军基本全面控制了越南北部边境战区,摧毁了越南北部边境的以常备国防工事为主的整个国防防御体系,实现了大兵团运动和攻击的目的。随着越南北方战区的占领和大兵团梯次展开,让越南军为之胆怯的数量巨大的炮群开始前移。这就为中国军可以在更广阔越南境内寻求战机奠定了基础。


在越南军一方,他们也取得了他们认为的胜利。其野战军主力向第二线以河北省、北太省战区的防御完成转移和集结。同时,北方六省的省队、县队暨武装民兵等武装部队开始在广阔的战区,开始为数众多的袭击并且取得让越南军最高层都不敢相信的战绩,这个战绩也成为后来两国都在声明自己胜利的依据。


然而,更为艰苦的鏖战,正在等待这两个均号称社会主义军事强国的军队。


待续《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敬请朋友们关注。


《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

《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完成)




橡树往期经典军事选链(点击可看):

塔山战役(一)

塔山战役(二)

塔山战役(三)

塔山战役(四)

塔山战役(五)

塔山战役(六)

塔山战役(七)

塔山战役(八)

双十二,历史在西安转弯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



(长按识别添加本号,更多精彩原创与你分享)


人性崇尚自由。加关注,关注历史,关注文艺。本号为原创公众号,感谢转载,但需注明源出本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