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击上方蓝字“复旦外语”,和复旦同学一起学习

 


10月10日,不只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纪念日,更是“幽默大师”林语堂的诞辰。

 

日前2017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得奖者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是日裔英籍的作家。大家或许有所不知,离我们又远又近的林语堂,曾经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说他远,是因为他出生于1895年10月10日福建漳州乡下的小山村,1976年3月26日于香港过世,这位“民国时代”的文人离开至今已逾40年。说他近,是因为这些年来,大家对林语堂关注的热度有明显的升温,出版社竞相出版他的著作,彷佛他就在我们身边。

 

林语堂生于中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年。同年,台湾割让给日本,冥冥之中,他似乎就跟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幼时家贫,但天资聪颖,努力向上,到厦门念小学、中学,赴上海圣约翰大学获英文学士,再赴美国哈佛大学拿到比较文学硕士,最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取得语言学博士。林语堂学成归国之初,先在北京大学等各大名校任教,后舍教职前往上海转为作家,由学术圈的象牙塔进入宽广的文字创作空间。他在十里洋场开阔了眼界也吸取了养分,进而造就了他这位名满天下的幽默大师。

 

林语堂首次将英文的humor翻译为“幽默”,极力提倡幽默文学,在文字里告诉社会大众,闲适不是罪过,生活需要放松,从而试图解开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枷锁。他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作家,许多作品以英文写成,一生笔耕不辍。他著作等身,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当属《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People)、以及《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他在书中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林语堂学富五车,多才多艺,成就远远不只于此。他也是语言学家,在上海出版了风行中国20年的《开明英文读本》,在南京参与制订了当时的国家标准“国语罗马字”,晚年在台北潜心编纂《当代汉英词典》,成了他的扛鼎之作。比较罕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个执着的发明家。他散尽家财濒临破产,终于在美国纽约发明了第一台简易的“明快中文打字机”。

 


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自称有着西洋人的头脑与中国人的心灵。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公认是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他用英文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生活理念介绍到西方,自始至终都不遗余力。他一生沉浸于英文,却不为西化之俘虏,反而重返中国文化,百年之后仍是我们的楷模。

 

如今在台北阳明山半山腰的“仰德大道”路边,我们还能看到一幢蓝瓦白墙的宅邸,那个林语堂晚年曾经住过10年的家,现已化身林语堂故居,成为结合展示参观、艺文讲座、餐饮休憩的多元文化空间,完整呈现了林语堂的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与文学成就。

 

我在台北的东吴大学任教,2005年起,东吴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委托,负责经营管理林语堂故居。从那个时候开始,每当有大陆的学者友人来访,我总会带他们上山,陪着他们在林语堂故居悠闲,或在阳台上静静地俯瞰山下的台北盆地,或在“有不为斋”餐厅享受林语堂钟爱的美食,或在厅室庭院间穿梭徘徊,尽情体验林语堂的生活美学。

 


走进台北的林语堂故居,就会发现正如林语堂所言,这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哲人日以远,典型在夙昔。今年10月10日是林语堂122岁的诞辰,二甲子之后看来,林语堂的人生哲学越陈越香,给忙碌而浮躁的我们另一种态度和境界。


曾泰元,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原系主任,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来这里,和复旦的同学们一起学习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复旦外语”

QQ : 266742884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