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 ——文運老师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

2017-02-10 文運 文運心田

    按语:今日,《中国青年报》第4版“文運新语”专栏刊载了文運老师的文章《不推崇也不惧怕 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查看)。 



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在冷兵器时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世界上最强悍的军事力量发源地,匈奴、突厥、蒙古都是纵横欧亚大陆的世界级武力征服者。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们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


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意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加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吉祥的东西,也不是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却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是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作出了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然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然只有三千臣民,却是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够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本文的版权属于文運老师。欢迎转载、引用,敬请注明作者、出处。】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注重学习借鉴前人智慧,启发解决当下问题,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独到的体会与阐发;倡导“明德共学”经典共读,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学习宗旨和“回归文化经典,共享前人智慧;塑造共同语境,促进相互信任”的共读理念。


欢迎加入“明德共学”微信群学习


文運老师现已辞去公职,闭门读书,一般情况下,不外出,不会客。应同学们之请,老师通过微信群,继续带领大家学习。


对于微信群学习,文運老师说:


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系统化学习

把握冲动型热情,成就持续型事业


因此,微信群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听课。每天发布老师的讲课、读书或答疑音频5分钟。


2.讨论。参与者根据职业、学历、年龄、意愿等因素,组成不同讨论群。


3.践行。参与者每周对照所学的道理,检视、分享自己的言行得失。


报名条件:不需要交纳费用,但需要认真参与。


报名参与微信群学习的朋友,请联系“明德共学值班员”(微信号:mdgxzby)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过往文章链接:

天意即民心——浅谈中国文化的民本价值观

助人的圆满境界——文運老师读《大般若经》“无舍布施”分享

百度惟贞——文運老师读《尚书正义》序言分享

文運老师答问:在“海难困境”中,哪种选择的生存能力更强?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阅读《中国青年报》原文,请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