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冯奎:跨入城市“零门槛”时代

2021年,不仅是新的一年,也是新的十年、新的二十年的开始。在许多变化当中,有一个就是,我们正在跨入城市的“零门槛”时代。


冯奎,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回顾本世纪的前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2年左右超过50%,到2019年就触碰到60%,理论上讲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型社会。近年来,已经有中西部多个省份宣布全省城市都可零门槛落户。2020年最后一个月,福州宣布了城市零门槛的落户政策,广州正在征求意见的“差别化入户”政策被称为最宽松的一线城市落户政策,这些省会和一线城市朝着“零门槛”迈进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还有其他许多零门槛落户的消息传来,这些消息汇聚在一起,让我们有把握地判断,我们以低门槛方式跨进了21世纪的第二个20年,未来除了个别超大城市的部分区域之外,全国城市的户籍门槛将基本被踏平,成为真正的零门槛。


中国进入城市的“零门槛”时代,由三个不同画面组成。第一幅画面是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第二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加快流动,第三幅是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流动


在这三幅画面中,乡村人口进入城市,由于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触及的制度最深,因此最为显目。此外,另外两幅画面也极有意义:


一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画面。这种流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一部分城市扩张,而另一部分城市则可能处于收缩状态。收缩一侧的城市包括一些传统资源型城市,一些大城市边上的中小城市,一些交通干线沿线的中小城市,还有一些边境城市。当然,这些城市今天收缩,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受到某种外力支持出现扩张。


一幅是城市人口迁往乡村的画面。这意味着人口流动有了新方向,由此可能会开拓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在一些发达地区,户改后并未出现大规模进城落户现象,相反,城镇户籍人口迁往农村多于农村迁往城镇。例如浙江省德清县2015-2018年村迁城人口2154人,城迁村人口5394人,城迁村比村迁城多3240人。


城市进入“零门槛”时代,宏观意义多元而复杂。经济意义上讲,这表示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化流动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要素流动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是中国经济“双循环”坚实的基础。从社会意义上讲,城乡、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没有门槛,这是非常具体的自由迁徙权利,是平等、自由的一部分。当然,零门槛时代在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文化交融过程中,可能也隐含着一些冲突,这对国家和城市治理带来一定挑战。


“零门槛”时代,区域空间格局正在重塑。随着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其他要素的流动也会加速,这就从总体上重新塑造了区域、城市和小城镇的格局。此一轮人口要素的流动,将持续十余年,直接奠定的可能就是现代化中国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的演化是具体真实的。比如最近的热点问题是所谓的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经济学家倾向认为这是规模经济的胜利,是大城市的胜利,但是可能还需要进行多重评估。


“零门槛”时代,城市竞争更加剧烈。原来的落户优惠政策,再过不久可能变成同类型城市的标配,变成理所当然,变成“及格分”。既然不能拿“落户”来比拼,那么城市需要有什么样的政策与战略方向?这是需要及早谋划的。城市美好的愿景在哪里?宜居宜业的品质怎么样?包容亲切的文化有没有?这些都可能随着“零门槛”时代的到来,加速进入到城市的战略图谱中。这个变化的速度以及带给城市的压力超过我们的预估。我们以前一直在研究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几年前一个主要建议是允许在大城市有工作的人、举家迁徙的农民工优先落户。才过几年,现在城市落户与就业的逻辑已发生重要变化。现在需要研究城市如何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才能去吸引人们进入城市、留在城市、融入城市?


“零门槛”时代,对个人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这里再重点说一下农民工。随着“零门槛”时代的到来,一个带有时代烙印的概念“农民工”将会走入历史。中国的“农民工”数量近3亿,超过全国总人口20%,在所有就业人口达到37%。“农民工”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因为农民工受到的待遇不同于市民,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标签性”;这个“标签”延续至今,也是因为国家需要给予这部分人口更多的政策支持。而将来,这部分人势必会走进城市或乡村的万家灯火,与周边城乡居民融为一体。他们现在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确实还遭到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待遇,这当然需要每个城市进行政策改善。但我认为更加需要提高的是人力资源的素质。这其中,个体努力是一方面,但还不够。一个人比另一个人跑得快需要的是个人努力,但几亿人的劳动群体要跑得更快,就需要大规模的、持续性的国家计划与国家行动。


“零门槛”时代为商业竞争者提供了新的商战地图。“零门槛”时代,并不意味着平面空间的出现。恰恰相反,由于行政体制的障碍束缚不断被消解,人口、资金、技术、管理、数据要素可能会加速寻找适宜的温床,由此形成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节点”“枢纽”“组团”等等。因此,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枢纽城市等等概念很快就会变成商家们的通行语言。当然,对于商战来说,守正出奇者胜。在远离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一些小镇、乡村,因为竞争者暂时较少或者资源拥有独特性,也可能具有提前布局的投资开发价值。


延伸阅读

陆铭: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若干系统性的理论问题

刘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验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由编辑自加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欢迎分享您的优质资源

投稿邮箱 tucsu@mail.tsinghua.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