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仙打架?研学旅行执行标准的差异化到底是谁的问题!

研学猫
2024-09-02

 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研学猫关注我哦~

作者:周洪波、柴焰、张杨

原题:《我国省级研学旅行政策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差异研究》(节选)

编辑:韦幺白

3012字 | 8分钟阅读

政策是研学旅行发展的催化剂,对研学旅行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而现在各地研学旅行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又该如何解决呢?


跟研学猫一起来看看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山西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成果的相关内容吧!


省级研学政策



随着国家级研学政策的推出,多数省份沿着自上而下的行政区划出台了各地的指导意见。然而,不同省份在课程建设、时间安排、基地建设、费用收取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存在政策性差异。多数省份在顶层设计、参与主体的责权利规定、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本研究以29项省级研学政策为样本(未含江苏省、上海市和青海省2020年的政策),从政策工具类型、政策执行主体、政策作用领域三个维度

进行了分析。


省级研学旅行综合性政策汇总


主要结论



第一,省级研学政策对研学旅行含义的规定在不断演化和拓展。


研学旅行作为新概念是不断变化和深化的,处在社会认知的演变和行动者的相互博弈中,尚未形成具有限定性含义和广泛共识的社会性概念。


从初步探索到调适创新,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组织安排,逐步走向包含亲子研学、大学生研学等全教育周期的实践活动和产品。研学旅行概念的演变引导和指导着研学旅行实践的发展,而研学旅行实践又进一步塑造和建构着“研学旅行”。


省级研学政策对研学旅行含义界定的不同,形成了研学旅行执行标准的差异化。



第二,各省份对11部门《意见》的响应存在多重差异。


各区域对11部门《意见》响应的速度本身意味着研学旅行政策环境、区域发展的差异,同一区域的省份在研学旅行政策跟进上也有较大差别。


各省对11部门《意见》的响应方式:发布本省研学政策;转发国家研学政策;还有部分省份没有研学旅行综合性政策的响应。


发布了综合性政策的省份亦有多种推进方式:发布宏观指导本省研学旅行开展的实施意见,“全省总体推进”;发布本省开展研学旅行的试点政策,“‘试点-推广’阶段性推进”;发布总体推进、鼓励试点研学政策,“‘全面开展+试点探索’综合推进”。


政策内容上,浙江等个别省份的政策包含了基地营地等方面认定和管理的细则要求,广东省是样本政策中唯一明确了政策有效期的省份。


第三,省级研学政策呈现“试点探索-释放需求-扩大供给-规范行业”渐进式演进逻辑。


政策试点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常用的治理方式,在经过初步探索期全国试点的基础上,11部门《意见》的发布以及省级政策的密集跟进,释放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全面推进期以扩大供给为主要目标的政策工具组合为主,更多聚焦基地营地、价格与经费和安全保障等研学旅行关键议题,促进了研学基地营地的建设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


调适创新期的政策工具(组合)更多锚向行业秩序与规范治理,更加重视研学课程与产品、研学师资、研学企业或机构等事关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市场主体对中小学校和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压力的分担。


第四,省级研学政策存在三维不均衡性。


政策工具方面,“命令工具为主”“命令工具、劝告工具、能力建设工具是主流”的特征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表现均较为明显,命令工具占比高、使用过溢而激励工具过少的问题较为突出。


命令工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和特点,显示出政府在研学旅行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然而,使用命令工具需较高的行政成本且容易导致政策执行阻滞、政策效力递减甚至政策搁置。


政策执行主体方面,“中小学校”和“政府部门”占比多,“研学企业或机构”相对占比少,“社会力量”占比更少,研学旅行发展体系尚不够健全。


政策作用领域方面,“组织实施”“安全保障”占比多,“基地营地”“课程产品”占比少,尚未形成完善的质量体系。特别是“多样化”“高质量”“公平”“均衡”等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诉求,教育除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外,也具有市场属性,研学旅行更是如此,而单一的行政命令、倡议倡导难以满足新时代研学旅行发展的需要。


根据省域和区域的具体特点、政策目标等,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箱)是省级研学政策努力的方向。



关于未来研学相关政策制定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正在形成和发展,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得到更多彰显和发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等要求,为研学旅行的推进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政策制定中应进一步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协同性和创新性。


一是要加强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面对新环境,应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旅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高度做出政策体系的构划,明确研学旅行在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特作用,建立能实现跨部门沟通的制度框架和话语体系,而非各建标准,甚至互相排斥。可探索更高层级部门或机构协调下的联动工作机制,提高研学旅行政策执行的行动自觉。加强对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地区的支持和指导。


二是要增强政策设计的科学性。


在政策工具中,可适当增加部分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形成对命令工具的支撑,围绕研学旅行的不同领域设计科学的政策工具组合,提高政策工具、政策执行主体、政策领域之间的适切程度。未来政策应着重解决研学课程、研学旅行指导师、专项经费支持等“难题”,靶向性解决细颗粒度的发展痛点。



三是要增强政策执行的协同性。


联合发布政策只是初步的部门协同,更多则应是在政策实施以及专项政策的工作协同,并能在基地营地、研学课程、研学线路、研学服务企业评定认定中协同推进。在教育、文旅、共青团、农业、工业等各个部门的工作框架内置入研学旅行合适的地位和作用,以支撑泛研学新业态优质生态圈的构建。


四是要鼓励创新,注重引入市场机制。


旅游活动在追求和彰显实践育人价值的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研学旅行推进过程中,在实施行政干预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研学旅行的专业服务体系。研学旅行是传统教育体制机制的增量试验田,应在政策层面给予中小学校、市场主体更多创新与合作空间,建构“学校-家庭-旅游行(企)业”合作制,为学生研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平台。


此外,要加强政策评估,开展同级、上下级以及第三方政策评估,实现研学旅行政策的动态优化。加强学校对研学课程的考评和政府对学校研学旅行绩效的评价,增强研学旅行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形成“学生家庭普遍支持、旅游企业积极介入、社会舆论广泛赞赏”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自下而上的响应。


作者简介

周洪波,男,山东临沂人,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行服务创新;

柴焰,女,山西太原人,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研学旅行;

张杨,女,辽宁抚顺人,博士,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研学旅行、旅行服务。


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山西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LD-20043)



更多相关阅读:

最高一次性奖励30万!海南对接待省外夏令营研学旅游进行多种奖励!

20-50元/人!政府发文明确对研学旅游团队进行奖励!

年内新建成的研学营地最高奖励100万!研学旅行发展扶持办法出台!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学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