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家宝出书回忆“地质人生”,未竟理想是科学家

2016-03-26 人民日报 知识分子


编者按: 

       《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新近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公开发行。这本书首次披露温家宝1968年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18年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

       在该书自序中,温家宝写道:从这些内容丰富的笔记中,可以看到在那动乱和走向变革的年代,在喧嚣的社会和寂静的自然环境中,在朝气蓬勃的年轻岁月和走向成熟的“而立”、“不惑”之年,我对地质工作的极大专注,对科学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我平静而从容地直面各种困难,一步一步地前行和攀登,从未退缩。我坚信,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在《温家宝地质笔记》中,大量的内容来自作者保存至今的数十本硬壳野外工作薄。从中可以看到温家宝的地质笔记和他参与绘制的区域地质图,即使是在艰苦的野外条件下,也能做到字迹清秀工整,图幅线条清晰,反映出他良好的专业训练和富有条理的工作习惯,令人印象深刻。

       即使在从政以后,温家宝仍然对地质科学研究保有深厚的兴趣。他曾在在冰岛考察火山和地热时,与学习地热的学生座谈时,讲了地质科学发展的六点方向。

       “2008年,在接受《科学》主编布鲁斯·艾伯茨的采访时,我说过,要是我不从政,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

       这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5月19日回到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长达50分钟的即兴演讲中,向母校师生袒露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


《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最近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公开发行。


本书收入温家宝同志1968年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这是作者从现存45本、400多万字的笔记中摘选的。本书还收入作者撰写的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本书所收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温家宝地质笔记》是作者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的一部精心之作。这本书不仅是地质专业笔记选编,而且是作者的真实回忆。温家宝为本书撰写了自序。


我们提前独家披露,非常值得一读!


  


自 序


摆在我面前的45个封皮陈旧的笔记本,是我从事地质工作时的部分笔记。其中,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期间的有21本,在地矿部工作期间的有24本。



在地质系统工作时期的部分笔记本


2013年3月我退休后,得以有闲暇慢慢翻看这些笔记本。看着笔记本中熟悉的笔迹、清晰的图示,昔日祁连山的风雪、地质队员的音容笑貌、地质行业改革探索的历程,如同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走进深深的回忆中。

   

从1968年到1985年,我在地质系统工作了18个年头,大多是在艰苦环境中度过的。其中,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15年,在地矿部工作3年。这18年是我从青年到中年这段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更是我们国家发生历史转折变化的重要时期。

    

这些笔记不仅是珍贵的地质工作记录,也是我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这些笔记中,有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绘,有对地质工作的实践和认识,有科学考察的经历和收获,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勉励。它们来自于神奇的大自然和艰苦的地质工作,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大海子石灰岩矿平面地质草图。(据航照K-5-13295现场解译)作者的地质笔记和他参与绘制的区域地质图,字迹清秀工整,图幅线条清晰。 


从这些内容丰富的笔记中,可以看到在那动乱和走向变革的年代,在喧嚣的社会和寂静的自然环境中,在朝气蓬勃的年轻岁月和走向成熟的“而立”、“不惑”之年,我对地质工作的极大专注,对科学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我平静而从容地直面各种困难,一步一步地前行和攀登,从未退缩。我坚信,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梦里常回祁连山,最忆荒野找矿时。我难忘祁连山的找矿岁月,怀念昔日的同事,牵挂着甘肃的发展。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是滋养和支撑我精神之树栉风沐雨的沃土。

    

在地矿部工作期间,从长白山到天山,从横断山到武夷山,从秦岭到南岭,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山山水水,亲身经历了我国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



1983年8月,随孙大光(左三)在四川考察时观察峨眉龙泉洞三叠系剖面


我感谢培养我成长进步的艰苦环境和呵护我的园丁、师长。得益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我才能从西部地区一个普通的地质队员逐步成长为承担重要责任的领导人。

    

往事并非如烟,记忆历久弥新。这些笔记从不同侧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年轻地质队员成长的历程,同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也是表达我对地质工作的无限怀念之情。



研究生时期,与同学在颐和园游泳时合影(左二)


从内容上看,我的地质笔记大体可以归成四类:一是野外地质考察笔记;二是管理工作笔记;三是调研笔记;四是学习研究笔记。本书摘录的笔记内容就是按照这四个分类,从这45个笔记本、400多万字中筛选出来的。可惜的是,由于单位多次变动、个人多次搬迁,我的一些地质笔记、图表资料、手稿及标本等散失了。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部分,还摘选了我的一些日记;在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部分,收录了我撰写的几篇调研报告及学习研究部分文章。由于地质工作的专业性,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我在每类笔记及摘选的有关笔记前面专门写了回忆当时工作和生活的文章,作为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并对部分笔记另拟了标题。全书除野外地质考察笔记以地点、时间顺序编排外,其余均以时间顺序编排。



1985年4月,江西考察期间,在野外与技术人员讨论地质情况


真实是本书的生命。本书所录笔记完全是原始记录,仅在个别笔误之处用注释修正。确需改补的错漏字,加方括号予以区别,以保持笔记的真实。


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国土资源部、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地质出版社及有关人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大量心血。


温家宝

二0一五年十一月


  


全书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真实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成就。作者专门在每一部分前撰写了“引言”,在部分笔记前撰写了回忆文章。这是本书的特点和亮点。


1第一部分:野外地质考察笔记


这部分所选笔记、日记和回忆文章,反映了作者当年穿行于崇山峻岭、戈壁荒漠从事野外地质考察的工作内容。



1960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周口店工作站实习时留影



1974年7月,在甘肃肃南县红山林场编写《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时留影


“引言”、日记和回忆文章文笔优美,细致地描绘了祁连山等地的自然风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无限热爱和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生动地回忆了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情况,真实还原了作者在艰苦条件下不避艰险、不怕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专注地质找矿的情怀和心路历程。



1968年冬,在丰乐公社二坝大队住过的旧屋



在野外工作时用过的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小刀、计算尺、水壶


2第二部分:管理工作笔记


在“引言”中,温家宝详细回忆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地质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地矿部副部长的历程。这部分收录的笔记反映了1979年至1985年作者在不同领导岗位、不同管理阶段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



1979年,在大连参加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会议时留影



1979年6月,与地质力学区测队其他党委委员合影


收录的日记主要反映了作者对工作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1983年春节,在“勘探二号”钻井平台上用显微镜观察从海底取出的岩芯磨制的薄片



1985年5月,与朱训(右四)、夏国治(右三)在首届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上



3第三部分:调研笔记


“引言”及4篇回忆文章详细反映了作者1980年5月至1985年4月多次调研的经过,反映了作者在调研中深入基层,察看实情,兼听并记,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探讨、谋划地质工作改革之策和发展之路;反映了作者唯真唯实的工作理念,专注执著的工作精神,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集思广益的工作方法,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1985年3月,在湖南柿竹园矿区考察时观察岩芯



1985年4月,在江西912队考察冷水坑银矿区


这部分笔记、日记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维度再现了作者当年调研的具体过程,勾画了地矿系统体改工作的方针、原则、内容、步骤的形成过程,客观记述了作者参与、谋划体改工作的具体实践。



1983年春节,在东海钻井平台“勘探二号”上



1985年7月,在辽宁锦西盘道沟金矿区考察



4第四部分:学习研究笔记



在“引言”中,出身教师之家的作者详细回顾了自己在学生时代和参加工作以后博览群书、潜心学习的事例和感受,真实记录了作者为了人民积累知识,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不倦学习的思考、感悟和收获。



1963年夏,在秦岭实习时与老师、同学合影(前排右一)



1964年秋,在京北平西府与当地农民朋友合影


从这部分所收录的笔记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深山大漠的恶劣环境下,还是在繁忙的业务管理工作中,作者都是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结合地质找矿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地质找矿、资源能源等新理论、新知识。除专业知识外,作者还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史哲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了解世界经济的动向及发展趋势。



观察标本



从事地质工作期间的部分学习研究笔记和论文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原题《温家宝出书回忆“地质人生”,书中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披露》,《知识分子》获授权刊载。


近期热文

专利纠纷未解,张锋与Doudna同获“小诺贝尔奖”

三人之中,必有结核“君”:千年幽灵死灰复燃,尚无有效疫苗

饶毅、佟大为、王小川等交锋:技术让人更亲密还是更疏远?

穿越200年前,疫苗疗法是怎样诞生的?

饶毅:双头连体姐妹,背后有怎样的科学?

前沿 | 中国学者发现遏制肿瘤新途径

耶鲁校长苏必德:情商并非通向完美世界的钥匙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关注请加微信号:the-intellectual或长按下方二维码。投稿、授权事宜请联系:zizaifenxiang@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