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期最爱的一部片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10-05

写在前面

今晚聊最近刚出资源的恐怖片,《不》(片子和推文都不恐怖,放心阅读)。

先说为什么标题是我近期最爱,而非最好或最佳,因为这片确实有挺多问题的,争议也很大。

包括在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它的豆瓣评分一直在往下掉,从我看的时候的7.1掉到现在的6.9。

但我依旧很喜欢它,我太喜欢片中隐喻与符号带来的充盈的解读乐趣,以及影片作为奇观本身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震撼。

我很赞同豆瓣热评里的一句话:导演的表达欲,已经完全压倒了故事本身。

这故事本身不复杂:男主OJ偶然间在云层中发现了一个飞碟,他和妹妹想要拍下飞碟卖给奥普拉节目一举成名,但这个飞碟实则是一个未知怪物,可以吞噬与其对视的一切。

故事虽简单,但导演在其中设计了大量的符号和隐喻,我们编辑部每个人都从中聊出了完全不同方向的解读,豆瓣还有人写了几万字的长评,这部片子小到一个角色名字,大到一个飞碟,都充满了可解读的空间。

这就是这部片子特别奇妙的地方,这算不算缺点见仁见智,反正对我来说,一旦当这种表达欲与充满神秘主义的奇观构建完成了非常有机的结合,它就是太让人过瘾的优点了。

这种结合甚至不只体现在影片内部,看到最后,我发现我自己(观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成为导演表达欲魔术完成的一部分。

个人非常推荐,如果你看过片子了可以往下看,还没看的可以先收藏,看完了再来看,另外,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看,效果更佳。

《不》


奇观

电影中一共有三条线:主线,支线和暗线。

其中主线是OJ和他的妹妹遇到了一个类似飞碟的怪物,这个怪物吞噬掉了他们的马;

支线是历史上《儿童警长》这档电视节目录制的过程中片中的猩猩发生了暴动,杀死了片场中的几乎所有人,唯一一个幸存者是该节目的小童星朱普,同时在猩猩杀人的片场出现了另一个不可思议的一幕:一支鞋尖立起来的鞋子;


暗线是《骑手和奔马》作为人类历史上首部动态影像,但没有人注意到这是一位黑人骑手,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从这三条线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类似的关键内容:主线中的类飞碟怪物,支线中的猩猩杀人以及立起来的鞋子,还有暗线中的首部动态影像,它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闻所未闻的东西。


这些内容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对于彼时在场的人来说都是未知的、新奇的,是认知之外的东西,这些东西共同指向了一个词:奇观。

所谓奇观,传统来说指的是视觉奇观,是最直接的对人的感官刺激,任何大家没有见过的东西,都可以构成广义上的奇观,所以奇观是不断更新的,从早期电影仅仅通过纪录影像就可以抓住人的眼球到现在各种特效制作仍无法使人的视觉餍足,奇观的背后潜藏的其实是人的欲望驱动,是试图通过观看,达到心理满足。

观看,就是电影这三条线共同表达出来的第一个内容。

当类飞碟的怪物出现时,所有人都在抬头去看;节目录制片场为什么最终朱普没有被猩猩杀掉,是因为他没有与猩猩进行对视,一是他与猩猩直接隔着一层纱,二是在猩猩杀人的现场,朱普反而看向了另一个奇观——那支立起来的鞋子;而首部动态影像的出现是最直接的观看,随后诞生的正式电影更是引发了早期人类的观看热潮。


甚至这种观看直接从银幕内延展到了银幕之外,我本身就是在践行着这种观看,无论是电影前半部分若隐若现的类飞碟怪物,还是后半段怪物显身时的克苏鲁模样,我沉浸于观看电影中的奇观带给我的巨大的满足及精神震撼。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片段是当怪物吞噬了游乐场里所有的人之后,它漂浮在OJ的房子上空,巨大的口腔在上空覆盖了整座房子,接着从口腔中喷洒下漫天血雨。这无疑是一场奇观,它没有太多可读解的空间,但它提供了电影工业美学上的一次新鲜尝试。


奇观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其体现出了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电影不断发展到特效的原因,因为它折射了我们的心理,观看,是对新鲜感的追逐。

但观看,只是奇观的第一个层面,是人对于奇观的注视,本片的进步在于它呈现了另一种情况,即当你观看奇观时,奇观也在看向你。

这就引申到了奇观的第二个层面:对视。

电影中其实一直在通过OJ强调:不要去看对方的眼睛。当片场中的马第一次从凸面镜中看到自己变形的样子之后,它注意到镜子中变形的马也在注视着它自己,暴躁和恐惧让它当场发狂;朱普正是因为没有与猩猩对视,才逃过了被杀害的命运;同样地,要想不被飞碟怪物吃掉就要避开与怪物的对视,因为当你不去看向它的时候,它也不会看向你,当二者对视的那一刻,就是怪物开始猎杀的一刻。


以上三种对视带来了同一种情绪:恐惧。因为奇观作为神秘与打破常态的存在,代表着一种未知的力量,当我们与它们对视时意味着它们也在看向我们,我们自然会面临着一种领地意识被入侵的危机感。

但人能自觉地避开与奇观的对视吗?不能。就像游乐园中被怪物吞噬掉的众人,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危险,却仍紧盯着危险,这种对危险的追逐背后其实是人对刺激感与恐惧感的追逐。


对视与观看,这两层含义昭示了奇观的两个特性:危险性与成瘾感。换句话说,是生物对恐惧和新鲜的追逐。

这种追逐最终形成了对奇观的迷恋,就像猫看到看到发光点一定会追着跑一样,人终生都会陷入在这种对危险、未知的东西着迷、献身的本能中,这其实就是恐怖片持续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拍摄

在明白了对奇观的迷恋背后隐藏的人的本能之后,我们反过来代入来看这部片子,会发现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完成了从观看到对视的进阶的讨论。

观看是人类的单向注视,对视则置人类与奇观于平等的位置。

其实早在影片开头,对视就已经产生了。还记得片名出现后的一个场景吗,摄影机缓缓推进一个方形的黑洞,这个黑洞恰似一个摄影机的取景框,随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动态影像在洞口浮现,看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洞口就是这个怪物的口腔,这是一个极明显的把怪物本体比作摄影机的画面。



于是最后当OJ等人决定拍下怪物,用摄影机对准怪物时,怪物作为摄影机本身其实也在对准他们,此时一种新的对视产生了,摄影机对准了“摄影机”。

这种对视的宝贵之处在于导演实现了“去人类中心化”的表达。

对视本就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止人去注视怪物,怪物也在注视人,人类不再处于中心位置,怪物亦拥有了主动的身份。当人试图用摄影机拍摄怪物从而拥有怪物的影像时,怪物也在对人进行吞噬。

同样,在猩猩暴动杀人的那档电视节目中,节目中的一家人都在和猩猩对话,但猩猩在暴动前却始终没有出现在画面中。这是因为猩猩在节目中作为一个摄影机背后的主体出现,它始终在注视着这家人。

在这种双向的注视中,怪物、猩猩与人获得了同等的位置,并进而在对视中统一了人与怪物的身份。换句话说,当人与怪物对视时,人就是怪物本身。

当人与奇观对视时,人就是奇观本身。


人其实永远都在看向自己,人对奇观的迷恋究其本质,其实是对自身情绪的迷恋。

正是奇观勾起了我们的震撼、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好奇,继而勾起了我们一遍遍去追逐这种情绪的欲望与本能。

再看看影片的片名:《不》

不。不要抬头看,不要对视。它有很多种解读方式,但导演想说的核心一点是:低头、闭眼,向内看。我们看清了自己,看懂了自己的欲望,也就看明白了人与奇观的关系。


而人终其一生其实都在与这种欲望做对抗。

这种对抗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电影在试图借助人与奇观的同构性来告诉你:怪物只吞噬与它对视的人,因为当你看它的时候它也在看你,那么当你不去注视怪物的时候,怪物也不会注视你。

记录怪物、驯服怪物,这则是另一种对抗。因为记录与驯服的最终目的都是对奇观的“占有”,OJ为怪物起了“牛仔外套”的名字,这是曾经他们拥有的一匹马的名字,在名字上,OJ试图占有怪物,并想要通过驯马一样驯服怪物,从而获得怪物的图像。

但我们无法扭转自己去“看”的本能;像是OJ父亲说的一样:“有些动物是不适合被训练的。”怪物最终也没有被驯服。


那么摄影呢?OJ的妹妹在拍下怪物的照片之后长舒了一口气,在这个片刻她以为自己“占有”了怪物,那么怪物便不足为惧。


当这种占有被满足时,我们势必会遵循本能被下一个奇观拖入同样的漩涡。

正如电影外的我自己,当我沉浸在片中的克苏鲁巨兽、血雨飘洒顺着小屋蔓延的画面中时,是不是我也在追逐着导演创造的奇观。

同样地,当我为片中的工业美学与丰富想象力的画面欢呼时,我追求的其实是让自己迷恋的震撼、兴奋、狂喜等情绪。

电影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章节以奇观生物命名,标题包括“Ghost”、“Gordy”、“Jean Jacket”等等,它们分别是马、猩猩、怪物的名称。

而当我追逐着奇观画面落入导演的陷阱时,“Movie”作为一个标题,在此刻成为了本片的第六章。


音乐/
配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