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千万人离开大城市:回家到底好在哪儿?



作者:钱德虎

来源:虎嗅APP(ID:huxiu_com)


在大城市拼搏,还是回到小城市?每个在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都曾在心里默默问过自己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不断下沉及新品牌、新消费业态的异军突起,日益变迁的家乡小城亦能承载年轻人的野心与梦想。在愈发包容的社会里,“返乡”将不再是不甘心的退路,而是精彩人生的无限可能。

 

最近大火的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成功地深入刻画了几个在大城市奋斗和最终回小城市发展的女性角色,引起都市人共鸣,获得了豆瓣8.3的高分。

 

在大城市拼搏,还是回到小城市?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却在过去十年间内被反复提起。与十年前不同的是,以前人们谈的是“逃离”,现在谈的更多的是“回家”。

 

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一场移动互联网的革命,经历了社会经济的巨变,也经历了消费升级。大城市和小城市间的鸿沟,被数字、被网络、被城市化逐渐抹平。


以前,充满野心的年轻人,尽管焦虑但其实并不敢回去,因为小城市没有他们想要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回家了,因为在家乡也能过得很好。

 

近日,一部片名《回家挺好的》的短片,讲述了几个年轻人离开大城市的故事。


在北京做了六年广告策划的打工人小伟,因为帮妈妈补办了一场老年婚礼,在家乡大庆掀起了一股潮流,索性辞职回家创业;

在同一个城市里创业打拼却好似异地恋的年轻夫妻,因为想多一点相处的时间,回到河北保定开了一家甜品店;

还没毕业就出来打拼,一直梦想当老板的阿杰,发现其实在家乡生活也不错,回到泉州成为一名悦刻专卖店店主。 

他们的人生也许不同,但在家乡小城里,都过得同样精彩。

 

小城市也容得下梦想


离开北上广,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是2010年,被媒体评为了那一年的十大热词之一。

 

那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不到2万元,互联网才刚刚开始进入3G时代,淘宝还送不到家乡的小镇,坐在家里还吃不上新鲜的外卖,移动出行、短视频的萌芽甚至要在五年之后才到来。

 

全国城镇化率只有49.9%,小镇的生活枯燥又单调,奶茶、盲盒、剧本杀这些消费行为根本不存在,留下来能选择的工作机会少之又少,农村人只能种地,要么小城青年则过着一眼就能望得到头的生活。


伟大的城市吸引有抱负的人,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只能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因此,这才有了“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家乡容不下梦想”的说法。

 

十年过去,一切也都变了样子。2011年被视为移动互联网元年,智能手机开始出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迅速缩小了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差距,一线城市的产业形态或许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但小城市已经经历了一场数字革命。

 

电商、新零售、数字化、云计算、人工智能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小城市的基础设施,而移动出行、短视频、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技术和新消费业态的兴起,不断创造着新的产业链。

 

于是,一些新的职业身份诞生了,人工智能标注师、淘宝卖家、拼多多商家、悦刻专卖店店主。


一根网线连接了全球,主播、自媒体、内容创作者,这些不再局限于城市大小的新职业,也让那些想回家的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

 

纪录短片中,小镇青年阿杰的故事也许能概括很多人。他出生于福建泉州,还没毕业就想出去闯荡,家乡太“小”,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要闯出一番天地。阿杰的梦想是做老板,他喜欢自己做决定,但在大城市里呆了许久,一直没能找到实现梦想的机会。


 

疫情期间,他得空在家乡住了好一段时间,那时他才发现,小城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他拼命想逃离的地方,竟然成了网红城市,身边朋友都过得充实且自在。疫情后,他下决心回到家乡,成为一名RELX悦刻专卖店的店主,终于做起了自己的老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巨头和资本都在下沉。过去十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小城市的消费潜力被看作未来最有商业机会的市场。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家庭消费中产阶级及以上占比将大幅度提升,预计2022年达到81%,成为中国消费升级的最主要贡献。三四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将成为未来占比增长最快的群体。

 

阿诺的剧本杀店正是在这样的风口下出现的。阿诺此前在一线城市里做编剧,写了不少影视作品,但没有一个能署上自己的名,回老家时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在玩线上剧本杀。他看到市场机会后,辞职回到都江堰的四线小城里,开了家“探案馆”。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同比增长68.0%,预计到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170.2亿元。


如今,阿诺自己开店,自己写剧,每天都有无数人在他创造的故事世界里哭哭笑笑。

 

曾经,年轻人离开大城市是因为没得选。现在,留在大城市,或者回家,不再成为一种困扰。因为不管是哪种,都充满着无限可能。

 

社会情绪变了


在这十年中,悄悄产生变化的还有社会情绪。

 

当物质富足了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当代年轻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有野心,也不是只有大城市才配得上野心,“必须要出人头地”的认知不断减少,“做个普通人也挺好”的快乐多了起来。


引起都市青年共鸣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我到点就下班》《风平浪静的闲暇》无一不传达着这样的观点。

 

北漂青年小麻是直到30岁才松弛下来的。她和老公刚结婚就开始创业,尽管住在一起,但因为公司刚起步需要拓展市场,两个人总是出差,一个月见不了几次面。


30岁生日的时候,小麻对着蛋糕许愿希望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能多一点,“不求赚多少钱,哪怕开个小店,能养活住俩人就行”。


 

小麻的老公在北京打拼多年,也早已产生了倦意,两人想法不谋而合。一鼓作气,他们决定回到老家河北保定创业,从设计开始,小麻和老公亲手搭建起了一间甜品店。

 

看着一点点成形的店面,小麻感受到了从未有过得快乐。尽管开业后,他们比以前更忙了,但两个人互相陪伴的时间也多了起来,彼此更能感受到对方的爱。“在哪儿不重要,我俩开心才重要。”小麻说。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消费观察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曾探讨过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第一消费时代,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少数中产阶级享受的消费;第二消费时代以家庭为中心;第三消费时代,呈现出个性化趋势;第四消费时代,则趋于“共享”,重视社会,人们从物质消费层面回归到内心满足、平和心态、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上来。

 

三浦展还在书中指出: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让人们体会到了家人、近邻、社会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成为向第四消费社会转变的重大契机。” 

回看国内的消费形态,正呈现出从第三消费时代向第四消费时代转变的过程,2020年的疫情,也让一些在大城市里独自奋斗的年轻人,体会到了家人和朋友的重要性。


人们开始选择“生活”在城市,而非“活”在城市,许多阿诺、阿杰这样的年轻人则趁机回到了家乡。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同比增长19%,是近年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

 

社会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让“回到小城市”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接受。回家,不是逃离,不是失败。人们不再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去定义一个人,国家层面甚至鼓励起小店经济。


近期,河南七部门还联合印发《河南省推进小店经济专项行动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年底,全省注册小店突破550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

 

当整个社会都变得包容起来,“返乡”对于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就不是退路,而是一种精神性的突围,是他们对抗疲惫生活,去重新探索与创造另一种可能的方式。


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下沉,新品牌、新消费业态的兴起,政策层面的鼓励,让他们的探索有了更大的成功机率。

 

“逆城市化”让小城变得更好了


关于人口流出,美国地理学家波恩曾提出“逆城市化”的概念。他认为,“逆城市化”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

 

中国学者张慧在观察“大理新移民”这种社会现象时,解释了这一概念的具体由来:“逆城市化”首先出现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


上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70%,大城市人口开始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逐渐流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3%,还有两成的省份城镇化率达到70%。自2016年开始,北京市常住人口就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这些流出的人才,要么去往更具有创业活力的新一线或二线城市,要么带着学成的技术回到了三四线家乡。因此,某种程度上,“逆城市化”的现象也在让小城变得更好。

 

比如,在短片《回家挺好的》中,阿杰将新的消费业态和生活方式带到了泉州小城,阿诺将沉浸式的剧本杀体验带到都江堰,小伟则在年迈的能源之城大庆掀起了一股老年婚礼热潮。


 

在地域上更小的农村中,也有许多回家之后,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家乡的人。

 

在盛产水果的广西灵山县,鲜少有人不知道三农视频创作者“巧妇9妹”。


因为她,这个曾经不通火车、没有高速公路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座顺丰发货基地和保鲜冷库,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村——仅她一家,在2020年就帮助灵山县通过短视频卖出了800万斤荔枝、皇帝柑、龙眼等水果。

 

而四年前,鼓动她拍三农视频、和她一步步搭建起三农电商体系的,正是在大城市从事传媒行业回乡创业的侄子张阳城。


媒体采访时,九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件事做成现在这样子,多亏了侄子。”张阳城则说,“我只是用了一二线城市的经验,来做六七八线地方的事。”

 

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互联网企业的功劳。过去几年,包括电商、短视频平台在内的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在不同程度地向下沉市场释放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阿杰的梦想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也离不开这样的培训赋能。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改变了回到小城市的那群年轻人,他们又通过自己的思维、见识,收获了事业,并改变了家乡。

 

这里的改变,不只是商业上的,还有人文上的。归乡的年轻人,带着所积累的经验和处事方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地的建筑、审美、风土人情和文化。小城市也因此变得更现代、更扁平、更宜居,让后来再回到家乡的年轻人的落差感大大减少。

 

有人因此收获了幸福,有人实现了自我价值。“婚礼那天,我第一次看到我妈笑的像个小姑娘。现在,我忙着帮更多家乡人创造幸福的仪式感,感觉比以前更有价值了。”小伟说。

 

所以,回家真的挺好的。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月饼的江湖,倚天一出屠龙必现......【原创】金山,塑造当下的刻骨铭心
【原创】从蛇口到深圳:由香港两家红色资本引领的科创逻辑【原创】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两大战略增长极如何对接?【原创】竞逐商业航天:海南文昌的赢家策略【热文】杭州没有走弯路【热文】年轻同志应该学习的“毛泽东公文写作之道”【热文】深圳调查:一个总产值超5700亿的战略新兴产业如何形成【热文】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我为何如此热爱我的家乡?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