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竞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济南、青岛双子星联合突围?

张智颖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张智颖 华略智库研究经理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视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随着多地将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上议程,山东的双子星济南、青岛,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相比其他城市,济、青单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却存在着量级不足、同质竞争等难题。两城携手、联合发力、共同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将成为山东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枢纽,是国家战略意志与区域发展使命的高度统一,是政府政策、科研力量、教育资源和产业创新多主体螺旋的交汇融合,是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群、国家级实验室平台群、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群的耦合贯通。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地方加快技术升级、促进产业革新的策源力量,更是地方政府强化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王牌”。


科研皇冠上的明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6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为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表1: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概况,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全国正掀起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热潮,包括杭州、西安、武汉、南京、成渝、济南、青岛在内的多个城市(地区),都明确将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上议程。


表2:部分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地区),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纵观四大科学中心以及热门争创城市,不难发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具有如下规律性特征。


(一)承担国家创新使命


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支持重大技术研发和前沿性研究,突出“从0到1”原始创新,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使命。


大科学装置集群、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顶级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顶级企业研发中心,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四大核心要素。


北京怀柔科学城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和研发平台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时期怀柔科学城已经建成投用的研发实验平台有10余个,“十三五”以来更是布局了5个大科学装置和24个科技研发平台。今年6月,我国首个研制成功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在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完成了首台科研设备安装。


而在参与竞争的城市中,武汉的呼声一直很高。2020年,中科院正式支持创建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武汉最突出的优势是高教资源丰富,同时优势产业与科教资源高度契合。武汉的国家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数量也不少,目前已建成2个,规划中的还有精密重力测量、高端生物医学成像、武汉光源等。


(二)强化产业基础支撑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任务是科学发现,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大科学中心之一的合肥,不仅大科学装置和高教实力较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基础雄厚、势头强劲。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形成的产业生态,对技术的推动、带动甚至倒逼作用,都成为合肥打造科创高地的优势所在。


而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之一,深圳主要依靠的是其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技术能力,依托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发挥产业创新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


(三)探索区域共创共建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落地于上海、合肥和北京三个单独城市,而第四个最早出自于2019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其中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此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直接表述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不难看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不单是一个城市的责任,更是依托核心城市打造区域性科学高地的整体概念。


成都和重庆都曾提出过单独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设想,但客观来看,比起东部和中部,成渝两地的科研实力与投入都相对较弱。


今年十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这将大大提升成渝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并且在带动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四)注重辐射带动联动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要高度集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更要彰显创新引领辐射度,发挥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努力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国家“十四五”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尤其是G60科创走廊,涵盖了上海、杭州、苏州、合肥等长三角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也成为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联动纽带。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深圳北拓、东莞松山湖南延等,也有助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辐射带动区域内较强的创新研发机构和密集的运营总部,与湾区齐全的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高科技产业带。


(五)强调培育创新生态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把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作为重要支撑。聚焦科技服务提升和科技管理改革深化,健全科技政策体系,强化科技金融结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人才服务等,也是各个综合中心科学城关注的重点之一。


今年发布的《上海张江科学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营造强化策源功能的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也提出构建“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为松山湖科学城打造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图1:四大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域布局示意图,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山东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和短板


近年来,山东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包括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和省级实验室规划建设、打造大学城及新兴产业聚集区、完善科技人才金融政策体系等。


2020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青岛、济南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第10位和第14位,全省科技创新正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


表3:济南、青岛科技创新发展基础概况,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但对比国内已经建设运行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参与竞争的其他城市,济南、青岛各自量级仍然较低,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方面仍存在核心要素供给不足、创新主体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够扎实、同质竞争较为严重等问题。


(一)科技创新载体众多,但重大科研设施缺乏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性质、定位决定了其建设运行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济南和青岛科技创新载体丰富,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一大批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取得重大进展。


但两地被称之为“国之重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较为缺乏,济南的超高速电磁驱动试验、载人航天微重力试验、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和青岛的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科技基础装置设施,目前也还在布局规划中,尚未发挥实质性功能。


在国家实验室方面,除海洋科技领域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外,在其他研究领域目前还存在空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难以支撑颠覆性科学发现,是造成科学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重要原因。


(二)科技研发资源丰富,但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一流的大学和学科、顶级的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是获得突破性技术的创新主体,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济南和青岛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教资源,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被列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但相比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等高教强市,仍具有较大差距。


济青两市高校的专业设置、创新力、适应力与产业布局不能完全匹配,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园区也与同类型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例如2020年,济南高新技术企业3029家,青岛4396家,数量远低于杭州的7707家、南京的6507家、武汉的6259家和西安的5234家。


目前济南、青岛创新生态系统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政府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政策、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以金融、科技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业不够发达。


同时,济南、青岛科教资源目前布局较为分散,齐鲁科创大走廊、青岛蓝谷等区域创新能级不足,缺乏类似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等顶级创新高地。


(三)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创新动能总体不足


济南和青岛两市都存在产业发展动能不强、全国竞争力较弱的问题。济南是少有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城市,但是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变革的大潮中,济南工业企业一度落伍,先进制造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经济增长还未能形成有效支撑。


而青岛近年来工业增长趋缓,产业集聚区存在布局分散、产业层次不高、集群效应不明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2020年青岛的经济首位度为16.96%,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仅第12位,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够突出,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有待提高。


(四)同质竞争较为严重,但互补联动相对欠缺


作为山东的两大核心城市,济南和青岛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在曾经的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引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等项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方面,济青都成了竞争对手,这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重复性建设和内耗。


另外,对比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粤苏浙都形成了若干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并打入了国际供应链体系,而山东只是一些产业链上的一环,并没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山东省内缺乏合作,每座城市各自为战,如青岛家电产业具有较强优势,但并没有帮助兄弟城市纳入供应链体系,主要供应商基本都在外省。


济青共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思路和建议


“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山东布局,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为我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作出重大贡献”,是山东“十四五”时期增强科技创新实力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山东主动承担并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推进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根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结合山东省的科教资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尖科学家队伍、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工作推进成效以及发展存在的短板等方面,参考大湾区和成渝构建区域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做法及理念,山东应集全省之力,将济南、青岛两地创新资源统筹起来,联手共创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成为山东原始创新的神经中枢,支撑省会、鲁南、胶东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平台,引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点,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节点。


(一)发挥优势特色,注重错位互补


青岛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海洋创新能力强大,海洋科技是青岛科创的“王牌”。


此外,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橡胶与轮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药物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产业创新平台覆盖了高速列车、海洋、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是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的“试验田”。


而济南的医养健康产业实力发达,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积累丰厚,量子通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研发实力强劲,应聚焦相关领域布局辐射能力强的标志性大项目。


济青共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提下,坚持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在积极争取大科学装置、大院大所、创新平台等要素落地方面,要根据各自优势学科和产业基础加强协同,实现错位互补。


(二)理顺体制机制,形成多方合力


理顺体制机制是共创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一环。目前北京、上海、合肥三中心都采用了“理事会+办公室”的科研管理架构,深圳市则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为主体展开工作。


两市协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战略定位侧重、央地关系界定、市区职能分解和政企权益联动,不同主体的理解容易存在分歧,无法形成合力。


济青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以考虑构建“联合理事会+办公室”的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由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及青岛市政府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主体组成的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理事会,并构建相关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合理事会主要负责明晰战略定位侧重和建设工作重点,加强相关单位的沟通合作,提升科学中心的集中度、显示度;办公室的核心工作是统筹协调建设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加大科学中心战略意义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同推进科学中心建设。


同时,要大力支持社会科技力量蓬勃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创新主体牵头发起成立创新联盟,与国际科技组织加强合作,为济青乃至山东省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


(三)构建服务体系,培育创新生态


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积极构建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努力将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硬核科技创新创业生态高地。


聚焦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更多突破性、引领性政策制度创新,持续优化审批事项流程和办理时效,建设智能化服务门户,打造有利于创新迸发的高品质营商环境。


推动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建立以高质量产出为主导方向的双创载体评价体系。


构建济青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盟,鼓励大企业开放技术资源、服务资源和市场资源,与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开展联合研发,针对上下游关联企业实施衍生孵化、关联孵化。


强化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支持QFLP试点,鼓励银行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规模,支持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探索引入保险资金支持重大长期科技项目建设,优化科技保险产品。


完善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公共服务机构,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全链条保护,提供完善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风险投资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方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


(四)树立大局观念,强化辐射带动


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要有辐射、服务作用,济青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发挥“集聚-链接-辐射”效应,形成“立足济青、辐射山东、服务全国”的发展格局。


以齐鲁科创大走廊、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谷等济南和青岛创新平台为核心载体,加强各个科创片区的协同创新,构建国家科学中心“济青创新链”。


在济青两市范围内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与高效配置,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和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


强化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青岛片区联动,推动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及青岛片区创新政策率先在两市相互复制推广。


完善济青与潍坊、淄博、烟台等省内创新资源的区域协同,打造深度合作的“山东科创朋友圈”。参考长三角一体化做法,着力破除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探索建立山东省科技资源库,加强科学仪器、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的合作研发。


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细胞治疗等领域,探索关键共性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推动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成果率先向省内其他地市转移转化,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与能级提升。


加强与现有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联动,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开放共享,为国内其它地区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输出“济青经验”“山东经验”。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融金时代2021:长三角金融业多领域改革创新蹄疾步稳

【原创】融金时代2021:长三角加快普惠、科创、绿色金融发展步伐

【原创】融金时代2021:长三角金融增加值“千亿级俱乐部”扩容

【原创】长三角示范区两周年:这条“数字干线”如何破题一体化?

【热文】新任江苏代省长许昆林的招商引资方法论

【热文】红杉资本沈南鹏:一个科技主导的创业时代已经到来

【热文】省委组织部长这封信,讲透为官做人的智慧(一文通透)

【热文】广州“链长制”怎么干?书记、市长同台详解实施路径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