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增寿(aging)与社会范式:ASA前会长Riley学说的总结

高行云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 2019-09-03

荐读:Dannefer, Dale, Peter Uhlenberg, Anne Foner, and Ronald P. Abeles. ‘On the Shoulders of a Giant: The Legacy of Matilda White Riley for Gerontology’.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60, no. 6 (2005): S296–S304.

 

图示来源:

Riley, Matilda White. ‘Aging and Cohort Succession: Interpreta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 no. 1 (1973): 35–49.

———. ‘Aging and Societ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Gerontologist 34, no. 4 (1994): 436–446.

 

已译文献:

第79期 ASA前主席Riley妇夫(1994):结构滞后的过去与未来 【译文】

第80期 Riley(1978)增寿(aging)、社会变迁和观念的力量【译文】

Dale Dannefer等人认为,M.W.Riley最瞩目的成就,是1968-1972年,由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邀请她编辑出版了三卷本aging and society(中国大陆所有的高校图书馆,貌似只有第一卷、第二卷,没有第三卷馆藏~以前查过一次,或有更新)

 

这并不是说在Riley之前就没有aging and life course的研究,比如:

从最早的曼海姆1928年的generation研究(1950s年有英译本),到后来更接近老年学研究的

Burgess (1960) and Rosow (1967) on old age as a ‘‘roleless role,’’ Cain (1964) o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life course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scholars such as Maddox (1962), Neugarten (Neugarten, Moore, & Lowe, 1965) and Streib (1958) on methodological as well as substantive issues 

 

但是,Riley仍是有五个方面的贡献:

(1) 说清楚了年龄/增寿(age)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

articulat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age and social systems principles;

(2) 识别了同龄群(cohort)分析的一些方法论准则

identifying fallacies of interpretation laid bare by the logic and methodology of cohort analysis;

(3) 将年龄/增寿作为社会变迁的一种力量了(比如结构滞后)

conceptualizing age as a force for social change through, for example, the mismatch between persons and roles;
(4) 批评年龄的社会角色安排,提倡与探索年龄整合的社会(age-integrated society)

critiquing existing social arrangements and offering an alternative social vision organized around her notion of an age-integrated society;

(5) contributing to research on aging beyond the discipline of sociology. 

 

 

 

直接地讲,Riley的一个贡献是:把age,从n.变成了v.,从“年龄”到“增寿”。吕炳强老师把它翻译成“增寿”,意指“天增岁月人增寿”。

 

1. Riley区分了persons and roles

Persons, of course, are individual human actors. In this framework,

Roles are not properties of persons; they are positions in social systems (e.g., families, communities, schools, corporations) that are occupied by persons.

——但是,age 却是交叉的,is a feature not just of individuals, but of the role structure of society,社会结构可以按age来划分社会角色(比如6岁该上小学、25岁该结婚、30岁再不买房就没丈母娘),但age又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是生物时间本身,而非社会时间的。

 

2. 同龄群流动(cohort flow)

社会结构时间与生物时间都以年龄(age)为准的话,age的另一面——age as v.又突现出来:人在增寿、社会在变迁,导致如果按特定时间点来划分的话,会呈现具有一定共同属性的同龄群,而不同的同龄群都在继替(succession)之中。

 

Rile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cohort flow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temporal process that (1) locates cohorts within a particular slice of a society’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2) explicates how lives intersect with social systems as individuals move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3. A-P-C分析

(这是先在Riley这些人那得到理论上的发展,然后在1973年同时有了两篇文章,产生了分途:

1973年Riley的Aging and cohort succession,在社会学理论上得到充分的澄清了

1973年Mason etc. ASR上的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Cohort Analysis of Archival Data,把它在人口学上的APC分析用开了)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人口学的age-cohort-period分析的公式

Period 减去 age= cohort

假设设定历史时间为2000年,一个人年龄为20岁,那他就是1980世代。

如果要截取一个时间,就可以得出80后、90后这样的概念。

于是,就能看到下面这个图。

每个横向的箱子是每个cohort(00后、20后……),在不断地向前的楼梯式继替,而纵向的轴是历史时间(1900-1980),交叉点就是一个人的年龄(age)。

 

 

进一步,年龄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就呈现了三层:

(1)aging process:人口的

(2)cohort succession:一代人的

(3)Life course:一个人的

 

 

4. 结构滞后(structural lag)

真正的问题在于:以生物时间为轴的aging process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因为人口预期寿命是相对有规律的,一代代的继替也是相对有规律的,但是以社会时间为轴的年龄角色安排却不那么固定。所以容易出现:

——人口老龄化了,但是还没有开发出能普遍供应给老年人的生产性角色安排

——婴儿潮了,但是教育、文化都还跟不上

——计划生育了,但是突然发现劳动力不够了。

 

因此,Riley虽然是帕森斯的学生,但是她实际批评导师的共识和谐取向的理论,为社会系统之中注入了来自于age的变化力量。

不过,作为Riley的学生,Dale Dannefer等人还是批评,Riley没有注意到“按年龄分层”带来的变迁动力,如何如race, class, gender这些分层标准下的社会变迁力量结合起来。

——三代学者之间,每代晚辈都在“造反”!

 

5. 从年龄隔离的社会到年龄整合的社会

Riley在1980年代提出structural lag时,也同时指出,如何克服这种问题(因为她已经调到国家卫生健康研究所(?),做更强的政策导向的研究了)。

 

她提出的是年龄整合的社会,就是说:

——传统的生命历程,按年龄划分是:小孩上学、年轻人工作、老年人退休,是education, work, retirement/leisure的三个分离,也由此导致了,同辈群体之间的age groups规范与交往:年轻人不容易和老年人成朋友,更不用提小孩和老年人共同形成一种文化。当然,这背后的力量是:社会是不允许年轻人就退休,也不允许老年人是去抢年轻人的饭碗。

 

——新的方向是:人可以更加整体、灵活地考虑自己的生命历程。尤其是,由于老龄化社会(在美国的80年代的研究发现),老年人不管是身体机能还是工作能力,其实都在改变。因此,需要打破一些age barriers。让education, work和retirement更能贯穿于人的一生:哪怕是年纪大了,想去学习,还有这个社会角色的机会结构在,哪怕老年人了还可以去工作。

 

 

 

6. 方法论的意义

Sociology of aging,或cohort analysis之所以会在6070s兴起,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年轻人各种反抗的运动潮流,如何解释呢?

 

Riley等学者在当时的意义,就是指出了:

(1)世代谬误the generational fallacy

——就是不能把自己所处一代的经历与情况,作为所有世代的情况,因为要考虑到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2)生命历程谬误 the life course fallacy

——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一辈子情况,作为所有人一辈子的情况, 这尤其反映在心理学之中,因为在life course兴起之时,也正在埃里克森等人的精神分析和life-span psychology兴起的时候,而这些心理学是找到一种人生阶段论(如《人生四季》),就当作普遍的情况。勿宁说,一旦考虑到generational differences,那么life-course differences也就顺里成章了。

(3)而一旦同时反对上面这两种谬误,同时接受这两种differences,就会回到上面的那种箱状图了。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141期)

 

 

链接:时间主题的社会学研究


 什么是磁滞效应?布迪厄及其延伸(Strand&Lizardo2017)


为什么美国需要欧洲范的传记社会学?


历史学的自负与“事件回归”承诺的落空


“人的命运啊,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