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 | 社会科学报

田川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更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的行动目标。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到,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原文 :《美丽乡村:共享新时代美好生活》

作者 | 本报记者    田川

图片 | 网络


以“小切口”推动“大战略”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里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曾是不少农村的写照。从垃圾乱扔到有序回收,从黑水横流到清溪绕村,从杂草丛生到花团锦簇……如今,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景象正日渐变为现实。人居环境是维系乡村共同体价值的物质载体,寄托着“乡愁”的一种归属意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求,是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农村厕所革命不仅是改善农民如厕环境和基础设施,也涉及生活习惯改变和思想观念变革。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人人都应能享有干净、安全、可持续的卫生设施。然而,全球仍有36亿人缺乏安全管理的卫生设施,致使健康受到威胁、环境受到损害、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实现获得水和卫生设施的权利对人们、企业乃至地球都有好处。


2018年以来,我国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以上。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从普遍脏乱差转变为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全国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不同类型的美丽宜居村庄。


如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介绍道,新一轮《行动方案》在总体目标上,从推动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在重点任务上,从全面推开向整体提升迈进。在保障措施上,从探索建立机制向促进长治长效深化。更加突出农民主体作用,强调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激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使“绿水青山”转化的“金山银山”能为乡村广大农民共享。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绿色生态产业紧密结合,积极打造新兴绿色生态业态,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农民增收与环境改善的互促互赢。



广东佛山石洲村的“凌云花谷”项目就是一个做强产业、留住乡愁的典型缩影。该项目集花卉种植、交易、康养、旅游等于一体。村集体年收入从以前800万元增至1900万元。“从广义生态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生态,精神基础则是人文生态。”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告诉本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还需开拓视野,要融入人文生态元素,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交融、共转化,形成乡村生态振兴的叠加效应。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


新发展阶段需提质升级再发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才能再现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美丽田园。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不高,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三年整治”到“五年整治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提质升级再发力。


相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着吨水投资成本高、管网建设难度大、运维保障不足等实际问题。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谈到,要突出重点区域,优先治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家重要战略区域。重点整治水源保护区和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不仅仅来自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来自生产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和强度已持续下降,2020年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仍处于高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任务仍十分艰巨。


“种植业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化肥、农药和地膜的污染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告诉记者,要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不仅仅是不再增加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而是要减少使用量。重点在于理清技术路线、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攻关力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表示,应持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尽快培养一批专业过硬、长期稳定的技术专家队伍,构建持续有效的科技创新支持机制,解决“技术先进性、经济可行性和使用便捷性”三者之间的现存矛盾,形成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并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国外,有150年历史的德国下萨克森州农业合作社,近年来通过采用大数据、模拟、人工智能及实地抽样等方法,对全州约4万农户进行监管,并开展畜禽养殖排污监管和技术指导。据悉,我国农业农村部积极创新研发应用机制,针对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面临的技术难题,研发无动力一体化堆肥旱厕、免管护土地渗滤系统等技术设备19套。在6个省24个村开展节水防冻技术试点,建设560余户示范户,探索“深埋式水箱+化粪池+土地消纳”“生态堆肥旱厕+原位堆肥+还田利用”等10余种新技术模式。



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至关重要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百姓亲睦”的传统价值必须嫁接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建管并重、防治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积极调动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村环境设施共建共担机制和管护营运长效机制。


未来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地方立法。进一步健全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卫生厕所管理等制度。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指出,要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探索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


比如,农村垃圾分类及处理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沈玉君表示,还要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提高设施运营效率。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在线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拓宽回收渠道。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庄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环境问题差异较大。“各地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魏后凯谈到,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制定更加优惠的激励政策,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地下管网等设施建设和运营,广泛吸引全社会资本进入,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农村宜居宜业。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变全了,乡村产业变多了,农民生活变好了,最终实现农村外在美与内在美、广泛美与持续美的统一。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86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乡村旅游:破解高质量发展“三难”困局 | 社会科学报

视域 | 5G“云”技术,赋能乡村职业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