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城市提供“无形有质”的动力 | 社会科学报

王德忠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作为一个特定主体单元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聚焦性同步存在,一个国家中的几个重要城市也代表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国际形象。在国家软实力研究进程中,城市软实力开始备受关注。



原文:《为城市提供“无形有质”的动力》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王德忠/研究员

图片 | 网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作为一个特定主体单元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聚焦性同步存在,一个国家中的几个重要城市也代表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国际形象。在国家软实力研究进程中,城市软实力开始备受关注。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首提“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彼时主要分析的是“国家软实力”。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形成了“上海概念”


“上海概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提炼和概括为指导,以激发新时代上海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为目标,不仅包括了约瑟夫·奈关于制度、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分析,更扩展至创新创业生态、人居环境水平及国际影响力等世界城市在近期城市规划中更关注的内容,彰显科学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特点。六个维度的行动方案旨在持续增强社会的吸引力、文化的影响力、市民的凝聚力、城市形象的亲和力,能发挥对经济社会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为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提供坚实的“无形有质”动力。



“上海概念”的六个维度


为了使“上海概念”进一步形成实践上的指导,根据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意见》精神,课题组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及3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本课题关于城市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包括:市民素养、文化建设、治理效能、创新创业生态、人居环境、国际影响。


1.市民素养


市民素养指标对应《意见》中“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且各国、各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有相同的内容,但也有差异化内涵,因此可比性较差。本课题认为,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在“人”,核心价值观最终也要体现在市民对于城市和社会的认知和行动中,包括言行、素质、形象和精神风貌等,因此,通过市民素养指标可以反映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弘扬效果。


2.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指标对应《意见》中“着力提升文化建设品位,塑造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锚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坚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平台建设、文化精品培育以及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等核心工作。文化软实力有世界性与本地性相结合的典型特征,因此指标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工作是提炼城市典型指标,同时还要确保该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 


3.治理效能


治理效能指标对应《意见》中“着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展现城市软实力的善治效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治理发展之路,是上海提升城市治理的重要目标。城市治理效能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城市治理效能要体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法治化,构建政府重透明、市民讲诚信、市场守契约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数字智能化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中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善治典范城市还必须注重安全性和发展韧性,增强市民和游客的安全感。



4.创新创业生态


创新创业生态指标对应《意见》中“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焕发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活力”。创新创业生态是保障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具有高水平软实力的城市对国际人才有较高吸引力,是拥有先进思想、前沿科技、高科技产业和开放共享的试验场。先进的思想和前沿科技,保障城市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策源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开放共享的试验场能够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肥沃土壤,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创造最具未来感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


5.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指标对应《意见》中“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生活体验”。城市软实力发展必须把“人的感受”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习总书记提出希望上海“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首先要不断优化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服务品质,最终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生态之城。


6.国际影响


国际影响指标对应《意见》中“着力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扩大城市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城市软实力最终会转化为国际对城市的某种认识或印象,就此形成城市形象,这需要借助足够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是城市软实力所有要素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包括了塑造城市品牌和符号体系,扩展城市国际传播渠道和国际影响力,构筑国际交往平台等。



课题组选取了十个典型国际城市进行比较,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这十大国际城市的软实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作为老牌国际城市,伦敦和纽约城市软实力水平最高,得分分别为76.11分和75.04分。北京和上海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后,城市软实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分居第三和第四位,得分分别为74.42分和73.72分。巴黎位居第五位,东京和新加坡分居第六和第七位。香港、广州和深圳分居第八位、第九位和第十位。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十大国际城市软实力综合排名中位居第四。其中治理效能排名第一位,这是近年来上海聚焦于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积极推动“两张网”建设,以数字化提升城市治理的丰硕成果。人居环境排名与伦敦并列第二,除空气质量优良(PM2.5<75)天数得分偏低外,其他指标表现良好,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上海精心规划建设更多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绿化水平。市民素养和创新创业生态都排名第三,其中在市民素养中,除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重较低外,其他所有指标都表现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中近五年PCT专利占全球比重、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指标表现优异。文化建设排名第四位。国际影响表现不佳,包括常住人口比例、国际会议数量、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国际游客数量、城市品牌国际关注度等指标普遍与领先城市得分有差距。


国际大都市提升软实力的经验


梳理国际大都市在特定领域的成功经验,把握其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的思路和策略,对于中国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参考价值。



伦敦:文化建设与国际影响


伦敦在文化战略引领与塑造综合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积累了一些典型的经验做法。自2004年开始,连续三任伦敦市长均在其任期内出台了《市长文化战略》(Mayor’s culture strategy),对伦敦城市文化发展的理念及战略展开了详尽的阐述与安排,是伦敦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性指导文件。伦敦在诸多领域塑造的综合优势构成了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基础。具体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塑造全球综合交通枢纽。其二,集聚国际金融服务产业。其三,以多元文化和开放政策集聚国际人才。其四,以自然生态和宜居环境打造城市品牌。


纽约:创新创业生态与国际影响


纽约在营造优质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积极推动国际组织及机构落户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积累了一些典型的经验做法。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纽约提出要把全面推动创新创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一,汇聚更多优质创新经济要素。其二,营造优质城市创新生态环境。纽约不遗余力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国际组织及机构落户及发展。其一,给予场地租金和财政税收等支持。其二,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其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便利。


新加坡:市民素养、治理效能与人居环境


新加坡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营造生态宜居的花园城市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了城市软实力,增强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一,多措并举提升市民素养。其二,公众参与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其三,打造“花园城市”优化人居环境。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建议


在面向21世纪中期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仍要以城市为主战场,不断深化研究和总结国际大都市软实力发展趋势,为城市软实力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最终为国家层面的软实力建设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在未来发展思路方面,基于既有的城市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上海要一直瞄准“世界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对标巴黎、伦敦、罗马、雅典这样的世界知名文化古都,不断提升城市精神和文化繁荣程度。未来要依托社会主义精神和文化建设,提升自身文化创意产业的实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国际文化表演与展览数量和质量,寻求美食、设计等上海已经具备相当基础的文化产业突破点,塑造国际品牌。


第二,从企业和人才需求角度,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和就业吸引力。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价,上海企业经营服务等方面已经达到相当水准,但目前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政策制度透明性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基于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在国际化社区建设、高端公共服务、薪资收入与税收改革、劳动就业制度与保障等方面向发达全球城市看齐,不断提升建设标准。


第三,提升城市宜居水准和治理水平,让城市居民生活更便捷、幸福、安全。提升宜居度从软实力的角度主要是进一步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包括住房租金和生活物价水平。与其他国际大都市比较,上海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城市综合服务水准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在城市治理方面,上海在城市数字化治理、社会安全和自然灾害治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未来要强化城市内部交通管理和社区服务能力。



第四,从国家战略使命担当角度,强化国际影响力和国际沟通力建设,通过城市外交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包括广泛与国际组织乃至联合国开展合作,吸纳更多的国际总部组织、使领馆、外国公民常驻或落户上海;持续拓展城市国际外交,提升国际化商务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吸引更多的国际商务人士和国际游客到访上海。


第五,持续关注和不断提升上海在国际层面的“城市形象”,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正面健康形象。要持续关注上海“城市形象”这个命题,一是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二是优化“城市形象”包装和扩大对外宣传,讲好上海故事。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8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视域 | 江南文化对上海软实力建设的意义,正日益凸显

上海五大新城建设:争当低碳发展先行者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