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



书名: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

出版社:中华书局

数:737页

开 本:16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ISBN:9787101099447

 

内容简介

田余庆先生是湖南湘阴人,1924年2月11日生于陕西南郑(今汉中市),先后肄业于湘雅医学院和西南联大,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一直服务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和教授,担任过历史学系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席,是北大历史学系建系以来执教时间最长、教泽沾被最广的教员之一。 


田餘慶 

(2013年1月12日于北京大学中关新园7号楼)

我衷心感謝今天各位朋友的光臨。我自己理當說幾句話,作為對大家愛意的反饋。套話不必說,新意又說不出什麼,就把我八十生日時念過的那段東西在這裡做一點詮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表達我的心意。

舉杯歌   八十自壽並贈黑頭人

感恩一 

八十舉一杯,感恩酹造化。

風燭慶餘生,莫道酸甜辣。

環顧黑頭人,相覷無多話。

有酒且須傾,莫待壺空乏。

 “桃李春風一杯酒”,是宋人的詩句。大家在一起,前前後後的同學,桃李芬芳。“桃李”帶來了春風。“一杯酒”是虛擬,表示一點歡慶吧。所以我就來了一個《舉杯歌》。稱之為歌,因為歌不必有格律聲韻的約束。這是一種藏拙護短的辦法。《舉杯歌》裡第一是“感恩”。“感恩”沒有新鮮的意思,但是有兩點可以剖析之處。

第一點,我說“風燭慶餘生,莫道酸甜辣”,這有一點點思想背景。我想到人生都有酸甜苦辣,我也有,但是自己的“苦”不值得說,我在這個時候想到的是好多比我苦得多的人。同道的人,甚至是一些精英,前輩、同輩和後輩都有,幾十年同行過來,他們翻了船、喪了家、丟了前途,甚至送了命。我在寫到“莫道酸甜辣”的時候,有意省掉了一個“苦”字,意思就在這個地方。對我來說,我不敢說有什麼苦,一輩子畢竟還是平安過來了。這就要感恩酹造化。

底下的這幾句話,我主要是給黑頭人說的。黑頭人是我一生相伴、相扶的對象——學生,因為我的職業是面對他們的,對他們確實有特殊的感情。有人問及,“莫待壺空乏”是不是有點羅隱詩所說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我今天回憶,當初沒有這樣想,只是自己與擁有蓬勃前程的黑頭人相比,深感遲暮,流露出一點消極的思想也是很自然的。這是“感恩一”。

回眸二 

八十看從來,無晴亦無雨。

一曲定風波,正是回眸處。

捫首視身心,非臺亦非樹。

盡在市塵中,豈信慧能句。

第二段叫做“回眸”。大家一讀就知道,這是學蘇軾的話,是從《定風波》來的,也琢磨了他的思想。三月份,還是早春天氣,蘇軾遠行,雨具沒有,忽然來了一場穿林打葉的風暴。風暴一來,同行的人很狼狽,蘇軾卻鎮定自若,一邊吟唱,一邊慢慢地走,不躲雨。

接下來就是敘述他在風雨中的感受,最後,蘇軾的結語是這樣兩句話:“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覺得最有意思是這兩句話,在那麼一個天氣,他冒著風雨,帶著酒意,邊唱邊行,竟然一點也不在意。過後,他對待回首看一看,一切都沒有了,風雨沒有了,晴也沒有了。

淡定人生。我的結論就是淡定人生。這個“淡定人生”,不只是在這場風雨中的一次考驗。他的詩裡頭也有同樣的句子,一字不改的十四個字,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這種達觀、瀟灑,我年輕的時候,中年的時候,體會不到,老年經歷了風雨人生以後,才感覺到是一種高境界。

東坡居士是談禪的,跟佛教談禪比一比,有他的獨到之處。宗教談禪用《壇經》裡面的話,菩提、明鏡,什麼都沒有,說不上沾染塵埃。蘇軾卻說存在過風雨,也存在過晴,區別只是自己在意與否。

所以我說“盡在市塵中,豈信慧能句”。從一生的塵埃之中走過來,卻一塵不染,這是一種宗教的談禪,思想、語言都是宗教的。這跟淡定自若的人生不是一回事。我覺得東坡居士的禪可能是處於更高境界的一種禪。這話是外行話,隨便說說,說錯了就算了。

虛中三 

八十愧平生,晚學何言守。

守拙盡其年,但效泥中藕。

虛中以自持,知己乃知足。

知己識淺深,知足庶免辱。

第三段是“虛中”。“八十愧平生”,為什麼說這個話呢?因為我覺得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達到高峰一般都是在五六十歲。五六十歲應該是“功德圓滿”了,魯迅到這個時候就走了,王國維也是這樣,傅斯年跑到臺灣去也是在這個年齡撒手了。他們一生的事業很輝煌。胡適五十歲的時候,也早把他該做的事做完了,躲在紐約公寓裡,玩他的《水經注》。所以我們這一輩子做人文社會科學,要抓緊這一個時間。

回頭來看我的八十年,做過什麼?“八十愧平生”,這裡面包含著自己的回顧、自己的評估。所以我叫做“晚學”。因為我真正坐上板凳、沉下心來做學問已經是五十五歲的人了,從真正的學問家來看,好時光已經過去。補上一點,但是有限,感慨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叫“守拙盡其年”。

我的一個願望是“但效泥中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荷一生都是被歌唱,被詩人、被世人,詩裡頭、畫裡頭有的是。愛蓮不用提了,“亭亭玉立”是形容荷花的俊俏,“荷塘月色”、“荷葉田田”都是古詩裡常常被用上的。連“殘荷”也常被描繪。荷的一生被歌唱、被喜愛,但是荷也有埋在污泥裡面的根,就是藕。

藕一生藏身於污泥。說實在的,我們所走過的這個社會,污濁的東西實在太多。“但效泥中藕”,為什麼?因為藕“虛中”,我看重“虛中”。外面很髒,切開來,中間是空的。這個“虛中”,中間空出的地方,乾乾淨淨的地方,擱得下一個從學的人對學術的一片崇敬之心,擱得下自己想保留的一點學術良心。

“虛中”給了我這樣的一個空間。這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會。“虛中”的好處在於自己能夠認識自己,在於自己能夠有自知之明。所以我用的是“虛中以自持,知己乃知足”,因為“虛中”,能知己,知道自己所短,知道自己實際的狀況,學問的深淺。否則的話,不知深淺,走來走去也是一場空。

“知足庶免辱”。“知足不辱”是老子的話,我把它作為自己的格言,知足不辱。可是後來我又讀到一句話,讓我有點惶惑,這個要請教祝總斌先生。祝先生對《莊子》讀得很熟。莊子說過一句話叫做“壽則多辱”。我現在居於有壽之年,“壽則多辱”,我又怎麼來要求自己呢?祝先生你注意到這句話沒有?這是第三小段。

共進四

八十有所思,夕惕訴諸友。

翰音莫登天,登天哪得久。

少染耳邊風,多聽江濤吼。

後浪匯前波,眾生皆不朽。

第四小段是“共進”,又回到我前面所說的,贈黑頭人,在跟黑頭人對話。八十歲時候對話的黑頭,現在有很多也成白頭了,或者將進入白頭,十年了。對過去說過的話,我也有些今天的想法。

“八十有所思”,誠心誠意地跟比我年輕的朋友們共勉。頭一個方面,說的是“翰音莫登天,登天哪得久”,這個話說的是“腳踏實地”。“翰音”是雞,雞在實地上面,要想登天的話,飛上去就會掉下來。陶詩裡面有“雞鳴桑樹顛”,南方的桑樹是很矮的,要摘葉子,所以雞可以飛上去,再想高飛的話,可能要掉下來。這個跟黑頭人共勉之語,就是我們大家都要立足現實,有一點自省的功夫,不好高騖遠,要做到踏踏實實,恪盡職守地來做事情。

底下說“少染耳邊風,多聽江濤吼”,是抽象的話。“耳邊風”用的是杜荀鶴的句子,他說“萬般無染耳邊風”,這個話說得絕,你千萬別沾染耳邊的風,“萬般無染”。我覺得要做到這一點是脫離現實。當今的社會裡,哪有那麼乾淨的環境,哪有與世俗完全無染的清高的人?所以“萬般無染”我就改成了“少染”,“少染耳邊風”,要“多聽江濤吼”。“少染耳邊風”實際上是說不要去媚俗,不要隨俗浮沉,盡可能保持獨立思考,保持自由意志,自由自在一些。

“多聽江濤吼”,江濤是入詩入畫的,聽濤是入詩入畫的,自古如此。江濤是天籟,是一種自然之聲,是讓你感覺到人生在不斷向前湧進的。所以我就用了“多聽江濤吼”這句抽象的詞語,來補充我前面所說的“少染耳邊風”。超凡脫俗,盡可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環境是污染的環境,自然環境如此,社會環境如此,周圍的學術環境也是如此,真要有一個自己把握自己的定力。

最後兩句話是歸結到“贈黑頭人”上面來,也歸結到“共進”這個意思上面來。我用的是“後浪匯前波,眾生皆不朽”。這個話是從哪裡來的呢?劉禹錫的詩中有“前波讓後波”。劉禹錫在晚年的時候,他元和、長慶的時候同在一起的文士,一個一個過去了,他自己文集裡積累了很多祭文、悼詩之類的東西,感觸很深,因此想到前輩與後輩的問題,就有了“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的句子。他想到自己是前波,“讓”了之後,後波才能上來,立意很好,這是一個學者想到的學術順當傳承,一首很好的詩。

我想改動一個字,就是“流水前波讓後波”的“讓”字。我覺得“前波”無須乎讓,“後波”也無待乎讓,因為水流自然,都是一波一波過去的。我把它改成一個“匯”字,“流水前波匯後波”,前後波匯合在一起,後面還有波要來,自然而然地形成長流。我就是從這個意義上改了這個字。

《舉杯歌》落實在“共進”,“共進”又落實在“贈黑頭人”,我用的是“眾生皆不朽”。只有“前波匯後波”,大家都會在這裡面找到自己的位置。“眾生”是兼指白頭人和黑頭人,兼指一代人又一代人。而且我想,實際上白頭人朽了,黑頭人也得朽,司馬遷朽了,司馬光也得朽。作為個人來說,沒有不朽的。我說的“不朽”,實際上是指每個人的學術追求,並且都做出了自己的學術貢獻。大家的貢獻匯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就是我們大家共同享有的民族文化。“眾生皆不朽”,“不朽”的是文化潮流,不是個人。  

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些,跟大家獻獻醜。我的話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