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梵华说印度(9):印度佛教的起源

梵华居士 中印梵华 2021-06-23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公元前5世纪-6世纪是东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处于列国时代,此时诞生了佛教耆那教顺事论等新兴沙门哲学思想,与古老的婆罗门教一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与此同时,处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中国处于春秋时代,此时诞生了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先贤,出现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百家争鸣的现象。

佛陀诞生


佛教的诞生要从古印度列国时期的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说起,此时,印度正处于列国时代,全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和同时期中国春秋时代诸侯林立的状况非常相似。

其中,北印度和中印度共有十六个主要的诸侯国,迦毗罗卫国就是则是位于北部的一个小国城邦。迦毗罗卫国不同于一般雅利安人统治地区的君主制王国,在这里没有世袭的君主,只有定期选举的执政官,名为罗阇,汉传佛典多称之“王”,不过这同一般的“国王”性质是不太一样的,佛陀的父亲净饭王(Shuddhadana)就是迦毗罗卫国的执政官。

(尼泊尔 · 蓝毗尼 · 佛陀诞生之地)
公元前565年,在尼泊尔蓝毗尼花园的一棵无忧树(Ashoka Tree)(参见“佛祖诞生之树——无忧树”一文)下,净饭王的夫人摩耶(Mahamaya)诞下了王子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artha)。此人便是未来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Shakyamun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佛祖、佛陀等。释迦是佛陀所在部落的名称,牟尼是圣人的意思,因此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陀出家

迦毗罗卫国虽是北方小国,但是悉达多王子的生活依然是养尊处优,极尽奢侈,16岁时与拘利城公主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睺罗。净饭王给予王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有朝一日王子能够率领族人争霸天下,成为统领诸侯的转轮王。然而年轻的悉达多王子不喜政事,却常常苦思冥想。特别难得的是,悉达多王子为人善良,有朴实的众生平等的思想,因此每当王子看到自然界生物相食,看到首陀罗甚至贱民悲惨的生活,驱车出游路遇老人、病人、死人和苦行僧等等现象,他总感到人生无常、众生皆苦,于是悉达多王子期望能够寻求一条阐释人生真谛,解脱人生痛苦的道路。终于在29岁时候,悉达多王子舍弃王位,出家求道。

在古印度的修行法门中,有很多苦修之道,企图通过对肉体的摧残和磨练从而达到灵魂的解脱,这种苦修之道在今天的印度依旧十分常见。公元前三世纪和四世纪的时候,希腊人梅伽斯提尼斯记述他在印度亲身经历的文章中,提到印度当时有两种哲学门派,一种叫婆罗门,一种叫沙门(Shramana)。沙门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子里面,穿树皮衣服,吃野果,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行苦修,枯坐终日不动。

(印度苦行修法头陀)

悉达多王子离开王宫后,首先也想到通过沙门苦修来寻求解脱的真谛,于是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这里的修行者用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王子不认同这种做法,于是第二天早晨决定离开。此时净饭王知道王子出家的消息,悲痛万分,于是派大臣追上王子劝其回宫。然而悉达多王子心意已决,净饭王没有办法,只能亲族中选派憍陈如等5位侍者随同出家修行,与王子共同走上求道之路。

佛陀悟道

悉达多王子和五位侍者度过恒河,来到列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摩揭陀国(Magadha)首都王舍城(Rajagriha),国王频婆娑罗(Bimbisara)为一代明君,贤明乐施,对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礼敬有佳,并指点悉达多前往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王子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苦思。经过6年的苦修,每日仅食一米一麦,王子变得骨瘦如柴,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但是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因此,王子认识到,旧的修行方式不能达到获得真理与解脱,于是王子决定走向全新的探求之路。

印度·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佛陀悟道之处)

于是,王子便从苦行的座位上下来,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地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儿,王子抓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放牧,看到了有气无力的王子,生起无限同情之心,手捧用牛乳和谷物煮成的乳糜前来供养王子。王子接受牧羊女乳糜供养之后,逐渐恢复了体力。憍陈如等五位侍者以为王子失去了了信念,放弃了修行,于是离开了王子。

王子于是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静坐,并发愿说:“若不能悟道,我终不起此座。”经过四十九天的静坐参悟,王子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获得了无上正觉。这一年他三十五岁,从此世人便尊称他为佛陀、佛陀,或者释迦牟尼。佛陀悟道之处——菩提伽耶,成为佛教圣地之一,佛陀悟道之树——菩提树,成为佛教圣树(参见“佛祖悟道之树——菩提树”一文)

(印度·菩提伽耶·佛陀悟道之菩提树)

这一年,中国的孔子二十一岁,刚刚开始在鲁国出仕为官。此时,孔子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孔子的儒家思想正处于萌芽阶段。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

佛陀成道的这一天按照中国农历推算是腊月初八日,中国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佛,每年腊月初八都举行仪式,以米和果物煮成“七宝五味粥”供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腊八粥”,这在宋代时已经演变成为中国民间的普遍习俗。我们平时爱吃的“八宝粥”也就是从腊八粥演化而来。

初转法轮 · 佛教诞生 
(印度 · 瓦纳纳西 · 鹿野苑)

佛陀悟道之后,先前往鹿野苑(Sārnāth)度化先前其五位侍者憍陈如等人,批评了苦行和其他学派的主张,以中道之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和四谛说服众人,皈依佛门。至此,佛(Bhudha)、法(Dharma)、僧(Samgha)三宝具备,标志着佛教正式诞生。鹿野苑也成为了佛教圣地之一。

(印度 · 蓝毗尼 · 世界和平佛塔

佛教的诞生,是东方文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深刻的影响了印度以及东亚、南亚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佛教的许多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在古代印度是非常难得的。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平”与“和谐”,鼓励自我学习和互相帮助,这对今天的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梵华

2020年3月27日

 


  长按上方二维码,欢迎关注梵华 






  梵华说印度  

【序    篇】梵华说印度(1):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

【历史01】梵华说印度(2):分久难合的古国印度

【历史02】梵华说印度(3):没有唐三藏,印度会怎样?

【历史03】梵华说印度(6):真实的印度独立历程

【社会01】梵华说印度(4):印度强奸犯终被绞死!为何印度强奸案频发?

【社会02】梵华说印度(5):  人性的枷锁——种姓制度

【社会03】梵华说印度(8):新冠危情下的印度社会面面观

【人物01】梵华说印度(7):  同法西斯合作的印度民族英雄——钱德拉·鲍斯



中印佛教文化

1. 佛祖悟道之树:菩提树

2. 佛祖涅槃之树:娑罗树

3. 佛祖诞生之树:无忧树

4. 佛教圣树娑罗树长啥样?恐怕真没几个人见过!

5. 尘封在淮安的历史瑰宝——《娑罗树碑》

6. 从淮安娑罗树看中国古代气候的演变

7.《娑罗树碑》碑文及注释

8.《娑罗树碑》译文


《西游记》文化

1. 论《西游记》的作者为江苏淮安吴承恩

2.《西游记》中江苏淮安方言辨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