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情聚焦疗法学习分享(中)

陈彬华 彬华同学 2023-04-21
接着上一次的分享,首先澄清一下关于同情聚焦疗法这个翻译。
翻译问题确实值得思考。CFT的创始人Paul在他的书中有明确提到CFT的三大源流,进化心理学、依恋理论和佛教。出于佛教的考虑,把compassion翻译成慈悲确实很有道理。不过不论是同情和慈悲,在日常语言中都和作者定义的compassion会有一定的出入,所以我姑且还是用同情聚焦疗法的中文在这里。(其实我还是更喜欢叫CFT)
 
其次,换个角度再梳理一下上一次分享的内容。
CFT作为第三波CBT而出现,自然是一个继承又发展的关系。
它的出现契机便是在CBT的治疗中,明明理解了问题所在,但还是没有办法做出改变的人。
Paul认为,这里边缺少的就是compassion。我们非常熟悉行为实验的逻辑,假如一个孩子每当想要玩耍时就会受到惩罚,那么他难免会把玩耍的渴望和焦虑、害怕的情绪联系到一起。同理,当一个孩子在渴望亲近、关怀的时候却遭到忽视、拒绝,他就会对亲密关系、同情、慈悲等等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并且会做出回避的行为。
因此,CFT的工作要点就是健全我们舒缓系统的功能,让人们能够自我关怀、关怀他人。
 

一、
 
这一次的分享,我们会进一步讨论何谓compassion。
在CFT的定义中,compassion是“对自己和他人苦难的敏感度,同时希望试着去减少或是预防它”(a sensitivity to the suffering of self and others with a commitment to try to relieve it and prevent it)。
CFT区分了compassion两个很重要的心理:
 
1.参与(Engagement)
这个和上回提到的勇气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情需要我们能够开放并接纳苦难,并且有意愿去面对它,而不是逃避或是将它拒之门外(Being open and receptive to suffering, and willing to move towards and engage with it - not avoiding or shutting it out)。
相关的特质包括敏感/敏锐(sensitivity)、同情心(sympathy)、忍受痛苦(distress tolerance)、同理心(empathy)、非评判(non-judgement)以及关心看重幸福与健康(care for well-being)。
在Chris的解读中,同情(sympathy)也做了一个去污名,一些人可能看过关于sympathy和empathy的区分,认为sympathy多少有点可怜别人、高高在上的意味。不过Chris认为,sympathy其实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自动情绪,它是我们对于其他人苦难的直接感受,因此它是我们走向关怀他人的第一步。
同理(empathy)同样也需要去魅,在助人职业中,同理心作为基本要求往往被粉饰了。Chris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我们希望碰到一个有同理心的抢劫犯还是一个没有同理心的抢劫犯。在听过我们的回答以后,他告诉我们,因为这是一个抢劫犯,所以两者的区别在于,没有同理心的抢劫犯把枪指向你的头,而有同理心的抢劫犯把枪指向了你的孩子。
同理心的要点在于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不过它未必保证了一个好的意愿,这正是CFT语境里compassion和empathy的区别。
 
2.减轻(Alleviation)
这是上回关于智慧的另一种表述。凭借内在的智慧去同情致力于减少苦难(Drawing upon inner attributes & resources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through which we try our best to alleviate suffering)
参与是CFT强调的特质层面,而减轻是CFT的技能层面。好像孩子落水,我们会感到担心、希望下水救他们一样,要是我们没有游泳的能力,就没办法真的实现compassion。
在技能层面,包括了这些内容:注意(attention)、意象(imagery)、推理/理性(reasoning)、行为(behaviour)、感觉(sensory)、感受(feeling)。
我们需要能够注意到compassion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链接到了对身体反应、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还有情绪的觉察。你有没有发现有时自己突然有一些些的焦虑,还感觉胃有点痛?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来访者开始轻咬下嘴唇并开始抖腿?
Reasoning和behaviour分别与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技术有关,而意象包括CFT很多正念的练习。
 
CFT的模式大致有三个阶段:
1.Therapy Set Up
这个阶段包括所有治疗都需要的建立关系、个案概念化等等。同时还需要做基本的心理教育,为来访者解释我们的tricky brain和三个系统,解释compassion是什么、不是什么。
2.同情心的训练(Compassionate Mind Training)
这个阶段包括身体训练(body training)、正念(mindfulness)和同情的自我及形象(Compassionate self and image)。这个富有同情的自我及图像将在接下来一个部分展开
3.以同情心来解决困难(Compassionate Mind to address difficulties)
这个阶段则包括了自我关系(self-relationship)、与他人的关系(relationship with others)、复杂情绪与记忆(complex emotions and memories)还有提出问题(presenting problems)。
 

二、
 
我们在第一篇推文里已经对第一个阶段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了解同情的自我这个部分。
 
这是一个基于想象的训练。如果这个训练对于一些人来说有些难,可以让他们先挑选身边的一个东西,闭上眼睛回忆它的样子。还可以想象一个苹果,想象它的形状、色泽、气味和重量。
想象的训练是非常有力的,我们想象自己切开一个柠檬,再狠狠咬上一口,大部分人都会产生被酸到的那种反应。我们不需要真实的刺激物就能激起我们真实的身心反应。CFT基于这样的原理,让来访者重建自己的舒缓系统。
 
同情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需要有他人对自己的同情、自己对他人的同情还有自己对自己的同情。


我们先从两个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练习开始。
 
第一个练习叫做safe welcoming place
老样子,我们可以看完介绍以后一起试着做一下这个练习。
想象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它可以是真实的地方,也可以是一个虚构的地方。感觉这个地方的每个细节,丰富它,让你感觉仿佛真的置身其中。
接着,思考你想要邀请什么人和你一起待在这个地方。不论你希望他们在什么年纪都可以,已经过世的人也可以。当然,也可以是电影、动画中的人物,还可以是动物、精灵,只要你希望和他们待在一起。
最后,你可以给脑海中的这个地方拍个照片,想象这个地方永远欢迎你回来。
 
这个练习有几个需要思考的东西:
在刚开始想象这个地方的时候,你或是来访者是自己一人吗?像我自己刚完善好这个场景,还没听到邀请人进来的指导语,就已经有人在身边陪着我了。
当我们邀请人进入到这个地方时,会发生什么?我们会不会思考说,有些人没有要请假进来不大好?譬如没有包括自己伴侣、孩子?
哪些人会对这个联系感觉ok,又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都意味着什么?
 
第二个练习叫做Ideal Compassionate Other
先想象一些你所赞赏的品质,再想象一个关心你的人。可以是你的长辈、朋友,可以是护士、老师。跟前边的练习一样,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甚至是动植物。Ta集这些品质于一身。
想象ta的神态、语调……现在ta从想象的图景中走出来,跟你并肩,或者拥抱。想象他会对你说些什么,体会这种被关怀的感觉。
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这个困难是来访者也可能会碰到的。这个形象在后边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大满意、发现有些问题,没有关系,可以再继续修改这个形象。
 
 
结束了他人同情的练习,接着就正式进入到自我同情的部分了。
 
在工作坊上,Chris提到了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都正好在公众号“神经现实”翻译的文章“演员入戏太深,真会迷失自我?”中有所介绍。简而言之,人们的自我意识会因为角色扮演而改变。自我同情的练习正就像是演员准备一个角色一样。
 
第一步,需要创造一个同情的自我(Creating a Compassion Self)
这个过程混合了冥想和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一种完全投入到角色中的表演方法)的技术。我们可以完全想象一个充满同情的人,并去扮演ta;也可以找一个合适的人,充分收集ta的各类信息,再开始扮演。
 
第二步,发展同情的自我——扮演(Developing Compassionate Self - Acting)
你要正念冥想时想象另一个自己,一个完全拥有同情品质的自己。Ta肯定会有对于助人的承诺、有智慧、有力量,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先分别想象拥有这些品质的你是什么样的,接着再把它叠加起来。(对我来说一个有帮助的想象就是,这些buff现在加到我身上了,虽然我还没成长到加过buff的属性点,但是我现在达到了这个水平)
之后开始想象,当你拥有这些品质的时候,外在表现是什么呢?从面部表情、语调、衣着、姿态等各个方面一步步地完善自己的这个形象。
这样的你,会是如何思考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感受一段时间。
然后想象街上有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充满同情的你会怎么做?
最后想象你和另一个自己走在街上,你们会是什么样的步伐?你们会交流些什么东西?
 
这个形象逐渐建立起来之后,可以不断把它调出来,巩固它。既可以在咨询或是自己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象另一个自己会怎么做;又可以不断地把这个形象实践出来,慢慢让ta成为真实的自己。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边结束了,下回再更新最后一部分的内容:羞愧(Shame)、内疚(Guilt)、自我批评(Self-Criticism)还有害怕(Fear)。
上一次的推文在这里:同情聚焦疗法学习分享(上)
老样子,如果你觉得这篇推文有价值,欢迎转发、点击好看以及打赏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