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别图书馆 | 叶永烈科幻作品名录

科幻百科 科幻百科 2023-11-04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查阅文学作品的去向一直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对科幻文学这个始终不温不火,且多灾多难的文类来说,更是如此。为此,科幻百科设立了巴别图书馆栏目,不定期围绕特定主题,发布相关科幻目录索引,以供有需要的相关人士查阅信息。



Biblio-1 叶永烈科幻作品名录

整理:三丰 & HeavenDuke

文案:钟天意


无疑,《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但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声音:《小灵通》以及叶永烈这样的作家已经完全过时了,今天的孩子们如果对科幻产生了兴趣,完全有更好的选择。这种观点背后是两个极为典型的错误:第一,既然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的小说,而越新的小说自然距离“未来”越近,那么科幻小说只要读最新的就好;第二,“社会主义”与“科幻”碰撞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很难让人不想起“肥猪赛大象”的荒诞岁月——而与它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刻板印象就是幼稚,笨拙,空话连篇。



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叶永烈的小说值得在今天重读,而且与今天的大多数科幻小说相比都毫不逊色。最突出的一点是,作为“文革”的亲历者,叶永烈小说中那强烈的历史感是我们今天很多科幻作家都难以企及的。《腐蚀》(1981)中天外来菌的腐蚀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逸和欲望对人精神的腐蚀,这种隐喻的建构本身就有着鲜明的历史烙印;而像《魔盒》(1982)这样的小说,则超越了“伤痕文学”的想象,为我们补充了另一种倾诉历史的形式。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小说并不工于技巧,反而突出了它们的历史感,成就了一种朴拙大气之美。


《腐蚀》首发于《人民文学》1981年11期,曾被收录在詹姆斯·冈恩编纂的著名科幻选集《科幻之路》的第六卷中


可以说,叶永烈在小说中的幻想,浓缩着一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史;而他的创作史本身,则更像是一节微缩的中国当代科幻史。理解历史,最直接的办法仍旧是进入历史:要想理解那个年代的科幻人们是如何用笔记录时代并畅想未来的,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去读,去联想——先从具体的小说文本出发,然后再去考察它创作的年份,发表的平台,以及获得的反响。


这份由@三丰和@HeavenDuke共同整理的《叶永烈科幻作品名录》便是这样一份趁手的工具。名录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非小说(与科幻相关的文论或随笔)、漫画、剧本五部分,从1964年的《来历不明的病人》开始,所涉作品及其图书、报刊收录情况沿时间顺序排列下来,便完整涵盖了叶永烈先生的整个科幻写作生涯。


每篇作品分【图书收录】和【报刊发表】两类,各自按时间顺序排序。图书和报刊信息可在豆瓣、各大图书馆或图书销售平台(诸如当当、京东、中国图书网、孔夫子旧书网等)上查到。


对于叶永烈的“书迷”来说,完全可以按照这份名录去逐篇欣赏或扩充藏书;而对于敏锐的研究者来说,它又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写作史,完全可以从细微处看到大历史所留下的蜗牛般的尾迹。譬如,1978-1983年间,叶永烈先生爆发出惊人的创作力,仅可考的首发作品便有近百篇之多;而到了1984年,这种势头却突然锐减。结合小说发表及出版的情况,便可见微知著地推想“科幻”这一概念如何在百废待兴的当代文坛中小心翼翼地生根发芽,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风暴中战战兢兢地保存一点微弱的火种。


叶永烈科幻作品发表/出版数量分布图,1983年后出现断崖。


当然,叶永烈先生是个极为有趣的人,以“科幻作家”这一标签远远无法概括其多彩人生;单从发表在纸面上的文章,也很难窥见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怀疑论者曾说,文字对历史的记载,总不及历史的遗物能说明问题。倘真如此,这份《名录》大概可以算作一份关于历史遗物的档案表——这或许就是其价值所在吧。现将《名录》分享在这里,以飨读者。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uCAmgPZfdMmixpapFsTwtg

提取码:8o47


仅收录叶永烈的科幻相关作品(由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同科幻小说之间界限并不严格,故目录也收录了少量这些作品),先生生前创作热情极高,作品数量众多,去向甚广,故考据难免疏错,敬请谅解。如有纠错建议,欢迎在后台留言。


资源也可在公众号后台发送“叶永烈作品”获取。若链接失效,请在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更新最新版的目录。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科幻百科

公众号获取更多科幻百科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