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平米播报 | 行动者见面会,你电话响了!

大鱼营造
2024-09-07
716日,在新华社区营中心,一平米行动迎来了初次见面会!
围绕「新关系」的主题,提案者、共创者和学习者们彼此结识,分享了提案与第一步行动的感受。希望通过对「新关系」的不同维度的解读,参与者们将更具体地认知在地的需求,激发可持续社区行动的想象力。

见面会上,参与者们通过「限时通话」环节自由交流,通过浏览各自张贴在墙面上的个人介绍卡和提案卡,决定想要通话的对象。基于共同的议题兴趣,参与者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
在每一通热烈又紧凑的「电话」里,通话者互相介绍自己和提案,并基于议题分享初步的提案设想。与此同时,现场也准备了锦囊 NPC、在地 NPC、Think Twice 等站点为大家提供支持,为提案的完善和反思提供了可靠的引导。


「Think Twice」的站点是本次一平米的新工具。参与者可以在通话间隙随时前往站点寻找 NPC,并抽取 Think Twice 卡片,借卡片进行持续对话并重新思考行动计划。
正如「再想想」这个名称,我们希望这个工具能够辅助参与者在项目的「疾驰」中偶尔停下,确认行动的状态与情况。这些提示和问题分别从主题、现象与洞察、问题、利益相关者、执行等角度对行动设置反思的路径。

Think Twice 问题提示卡

科学上网——社会网络中的新关系

分享人:小荞 & 大熊

社会链接是如何发生的?人、空间、活动如何发挥媒介作用?社会网络是如何支持个人发展的?社会网络不仅仅是关注一个有边界的、有秩序的社区,更是要关注每个节点之间相互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这么一个由很多个节点组成的社会结构,其实剖开来看,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就是“新关系”。

下面五个人物的故事就展现了新华的社会关系网络,每一个圈层都是一个社群,而每一个社群又是社区的一个切面,多元的新华是由如此不同的切面产生的。

↓左右滑动查看五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Anjo


作为非上海本地的女性,如何融入这个城市?她来到上海以后,和室友、邻居组合成了一个叫“法华镇女孩”的团体,《新华录》这本杂志的第一期就采访了她。她对整个社区生活、活动都十分感兴趣,通过这些活动也链接到了很多闺蜜团。之后,她经常和闺蜜聊天聚会,最有意思的活动是她们会在半夜去DADA听嘻哈,为了证明自己仍然年轻,这个社区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很减龄的社区。第一期她是被采访者,到了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她身份有了转换,成为共创者,开始去采访别人。《新华录》持续生长的过程,也是她扎根社区的过程。


那么,如果一个人在社区里已经有了一段关系,比如母女关系、家庭关系,那么TA怎么处理家庭和TA与社区的关系?有没有可能把这两个东西融合在一起?



第二个故事:小浦


一个女性有了小孩,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


作为社区工作者初到社区时,小浦策划了一个669弄摄影展,通过这个活动认识了社区里的小雪和她的奶奶。小雪是冬晖的玩伴,有的时候工作比较忙,照顾不到她的女儿的时候,那小雪的奶奶就会留下冬晖吃午饭。后来,小浦又在社区生活节认识了三公子,一起去结伴遛娃,而且还会交流鸡娃的经验,对于一个妈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以及在社区工作中认识了新华路的共创者,曹L老师,他们会共享这个孩子的这个二手衣物,还会互相照应。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为她带来了更多社群的链接,而她的女儿成为了她于社区建立长期、稳固的链接的媒介,她将工作的网络和生活的网络织成了一张网。


第三个故事:Kevin


作为城市规划师,他没有通过他在新华的家和社区产生联系,而是通过小触画室。他在我们社造中心的三楼也经常办一些培训班,且持续运营。通过这个面向孩子的画室,他认识了多多、呱呱、Monica等等,又通过这些孩子链接到了后面的家长。此外,他又通过找房子的过程,链接到了中介孙姐,以及张亦君、徐姐。更神奇的是,他又通过新华设计师群认识了何嘉,然后就参与到大鱼的很多活动里面了。作为在地创业者,将生活、工作、社交、自我成长的过程融为一体,积极认识在地KOL、参与共创活动,逐渐成为在地关系网络中的凝聚力。


第四个故事:Alan


他是一个骑行运动服务商,捷安特专卖店的老板,他本身是一个非常强的这种社群运营者。他的链接是以他的店为中心向外逐渐地、均匀地扩散,和不同的群体都合得来。多年前的一个中学生是他的客户,后来,这个学生的孩子长大了也在这里买车。还有一位大爷也是他的老客户,作为独居老人,没人聊天的时候他就会和Alan聊天。之后,Alan又通过番禺的夏书记链接到了知新会,认识了狗牙、何嘉、金静,还这里为金静办了一场很有名的单车婚礼。


这种优秀的在地商户往往具有强大的社群运营能力,他们一般围绕自身业态形成在地专业社群,并与不在地的同类社群建立联系,有助于加强自身的在地粘性和专业度。商户老板自身的社交能力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他建立更多的社群链接。与在地创业者类似,在地商户也将工作、生活、社交融为一体。


第五个故事:江姐


江姐是一名台湾人,2000年的时候在新华路买了房子。退休后因为爱喝咖啡所以开了一家咖啡店Machine to finger,这不仅有台湾的圈子,还有咖友的圈子,会互为顾客,互相推荐客户。后来和大鱼合作,办了新华录A-Z工作坊,认识了很多创业群体,再后来还参加buy local、猫店长计划等等。


如果把新华路看作一条河流,社区商户就好比长在河边的水草,而我们就是水中的游鱼,这样形成了生态系统,我们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水草为鱼提供了养分,社区商户是社区的晴雨表,新华社区是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我们希望这个状态能够继续下去。


玩具交换屋 & 小菜园案例介绍

分享人:兔子

一、玩具交换屋

2022年,我们在新华街道“一平米行动”的支持下,将新华路345弄内的一个闲置小黑屋改造为“新华玩具交换屋”。改造后的小屋深受社区小朋友们的喜爱,放学后、周末都有不少孩子来交换玩具。


玩具交换屋为什么能顺利开展?考虑到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就确定了运营机制。通过设立了“儿童店长”制度,每月会有三位店长轮流整理、打扫、装扮玩具交换屋。随着大家捐赠的玩具越来越多,玩具屋的面积有限,放不下的玩具和绘本会定期捐赠给山区的小朋友,让玩具和绘本在更需要它们的地方进行重生。玩具屋的小店长们也会帮忙进行整理、打包和邮寄。为了支持玩具屋的可持续运维,我们也举办了多样的活动,例如和小触画室联合做的玩具再生活动,把收集到的玩具零件改造为一件艺术品。我们还举办了玩具交换市集和店长义卖活动,让小朋友们体会到了交换玩具、分享玩具的可持续快乐。

当然,这个过程也会遇到考验。第一个考验是发起人团队成员变化。团队成员离开、社群运营需要花费时间。第二是儿童店长机制的可持续性。儿童店长已报名到今年10月,但后续还需要持续招募小店长。社区的资源有限,如何提升店长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持续参与进来?是否有可能引入新的运营机制?第三个问题是玩具屋的日常运维/玩具捐赠所需费用,来源于市集活动收入,捐赠或义卖,需要持续办活动才能有维持运转的资金。



二、新华小菜园

做社区菜园的缘起是:玩具交换屋外面的石子地,作为小屋外围空间,没有很好地被利用,且经常被停车占用。于是,在联劝“美好家园行动者”项目的支持下,我们想到,可不可以把这一块闲置用地改造成新华社区的小菜园?数据显示,联劝“美好家园行动者”项目中,有30%以上的项目都与社区菜园/花园有关。居民们对于在家附近种菜热情高涨。疫情过后,人们普遍渴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如何做一个“可持续”的小菜园?在项目的初期,我通过玩具交换屋的经验以及对其他社区花园项目的观察,确定了项目的首要目标,就是做一个“可持续”的小菜园。这个小菜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城市公共场所,并不属于某一个小区内部,因此对于它的管理、维护和持续运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我们在今年2月25日办了一场参与式工作坊,招募到了30多个大人和10个小朋友,大家一起讨论和共创,这个小菜园应该是什么样的。通过大家共创的成果,我们看到每一个小组都集中了很多的好点子和背后的思考,最终以实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当天优胜的方案,也是几位小朋友共创出的方案。在第一次工作坊之后,我们发布了核心团队招募的信息,大家对小菜园的热情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在两周之内瞬间扩充到了一个40人的队伍。


我们的策略也发生了转变。由最初设想的由自然教育机构主导完成建设,转变为社区居民来进行共建。筹集资金的方式也不仅限于课程费用的捐赠,我们也积极去寻找商业合作伙伴、社区基金会、以及教育机构,与我们进行合作共建。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可能最初设想的模式不一定适合这个社区小菜园。假如仅仅依靠收费课程去建设这个菜园,社区的参与度会比较低,参与的人群也仅仅局限于亲子家庭。我们通过发布会和工作坊发现,这个小菜园尽管面积小,但承载着社区许多热爱自然的人的美好期望,我们不希望让它变成某些付费群体的特权,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各类人群融合的载体,通过小菜园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在有种嘉年华上,我们还策划了菜园巡游活动,将小菜园的植物带到社区,与社区的商户和居民交换植物。通过一次次活动,我们链接的不仅仅是想要种菜的人,更触达到了社区内的多元群体,跨越了国籍、年龄、职业、身体缺陷,让有种行动队成为一个真正包容开放的精神社群。

行动者们的见面会告一段落,在互相结识、对提案有了新想法后,让我们一起期待行动者们接下来的表现吧,请继续多多关注一平米!



「新关系」一平米行动暨第四届人文新华原创作品设计大赛

主办单位|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承办单位|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联合共创方|BottleDream、T Factor Shanghai、处处志


2023一平米行动项目组

项目顾问|金静

项目统筹|罗嘉彧

项目策划|辛怡佳

视觉设计|杨荔晖

产品研发|林子杰

赋能支持|汤志伟

推文编辑|秦圆慧





在提倡可持续生活的时代下,2023一平米行动暨第四届人文新华原创作品设计大赛关注的主题为「新关系」,将在2个月的时间,面向公众和街区征集提案,并通过系列工作坊,孵化支持行动的落地。今年的一平米行动计划,从新华生发,希望行动的涟漪可以扩散到全国各地,唤醒更多地方的“新关系”!

「往期主题」

#韧性社区

2022 一平米行动成果展

#艺术便民

2021 一平米行动成果展

#为新华创作

2020 新华HOW成果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鱼营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