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平米行动|健障共融工作坊项目回顾: 2023新华社区「握手全身态」共创项目

NOTHINGER 大鱼营造
2024-09-07


添加运营助手無予NOTHINGER入群

不要错过每一期的融合资讯和最新活动!

共同推进社会包容性发展



全文共4263,需阅读13分钟

熟练读屏需听约4分钟

低视力的朋友可以调整字号大小,方便阅读

配图的重要描述提取在图片下方



图为「無予」与在地无障碍推进组织「1%」联合召集的活动:握手「全身态」的主视觉海报,图上在浅黄色的背景下不同色彩构成的8个人形相互拥抱围成一个圈,图上方和下方是本次活动主办方、召集方和共创伙伴的品牌logo。



写在前面的总结

在本次工作坊之后,「握手“全身态”·新华」就将暂时告一段落。通过两周为期两天的工作坊,我们更好地与新华街道的居民、关注社会无障碍建设的参与者们共同“握手”了新华片区“全身态”。

两周活动中,我们通过障碍群体基于自身痛点出发而设计工作坊给「健障群体」,两周工作坊通过健全人包容性设计团队、障碍素人赋能师团队共同激活,完成了彼此的扣合和健障双向奔赴。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工作坊的简单回顾,沉淀本次项目的所思所想,为自己之后的项目流动做参考,更是为了有「健障共创」的内容传达给关注多元性、包容性社会发展的公众,任何关注少数派的议题都不能只存在于某次工作坊的时间段内,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问题的抛出、在场的讨论,而应该能够链接到真正的多元利益相关方,将想法和原型传达给可以成果转化为实业所用的机构/组织/企业/个人,从而以实际的虚拟/实体产品产出,真正赋能给需要更多社会融入衔接的障碍群体,产品再经由真实场景、真实障碍群体的测试迭代,进而更好地助力包容性社会的建设及发展。


以下,我们会通过几个部分为大家分享本次项目的亮点与精华部分,更多内容,将于9月在新华街道举办的第一届新华社造大会上与大家通过纸质单页分享,也期待和大家的线下交流(大会的进一步信息可以参考今天的次条推送)。



项目环节设计

图为本次项目主视觉延展的两次海报,上面的文字分别为第一次的:City Walk及共创设计营,以及第二次的:共创餐桌及包容性设计营。


注:

本次项目的两天工作坊设计上半场,均为健全报名者现场认领障碍身份(视力障碍或肢体障碍)及其家属,在整个上半场体验中必须完全保持障碍身份/障碍人群家属身份不得变化。


「握手“全身态”·新华」

8月13日活动流程

上午11:00-13:30 

在民间社区志愿者组织「牵手上海」项目经理Ellen的带领下,转换障碍视角外出就餐并与街区商户进行交流,询问其平日接待障碍群体的经验以及商户的无障碍设施情况。


下午13:30-17:00

在包容性设计企业「MustardTek」的包容性设计师Shirley的带领下,通过设计思维循序渐进地深化大家在街区的观察和体验所激发的对包容性产品的创想,并尝试设计原型。


「握手“全身态”·新华」

8月20日活动流程

上午10:30-13:30 

在项目成员及志愿者的带领下,转换障碍视角外出采购食材并与街区商户进行交流,询问其平日接待障碍群体的经验以及商户的无障碍设施情况。

随后,回到活动场地以障碍群体及其家属的体验视角完成自力更生地「健障共益」火锅局。


下午13:30-16:30

在项目组的统筹下,视力障碍赋能师小周、肢体障碍赋能师小米作为两个1.5小时迷你工作坊的带领人,分别带领大家深度了解了「无障碍文娱」是什么,并专注于轮椅场景地以积木和粘土等模型搭建,对「无障碍厨房」「无障碍街区」等空间进行了包容性想象。


在此,我们也再次感谢「译迩无障碍文娱」对本次无障碍影音材料的支持。


图为两次「健障共融」工作坊的大部分参与伙伴的合影,也非常感谢掌镜志愿者庄老和其他志愿者伙伴的支持。



项目亮点


包容性原型亮点


本次项目最佳共创原型基于场景:

「商场里无法精准定位也没有辅助提醒,视力障碍人士很难精准地找到某一家具体的餐厅」。视力障碍群体的真实分享是导航会把大家带到附近,但是地图无法把人带到真正的门口,因此去大商场里找餐厅很困难。


原型设想如下:

创建一个app/mini programme,商家收到障碍群体的到店需求,可以查看其位置共享并前往接应。该模型将以设立爱心向善商户榜单,来增进品牌口碑、提升商户参与意愿。


体验设计亮点

一、「身受感同」设计


本次项目参与者反馈最深的便是「身受」而「感同」的角色体验设计。对于健全人士,单向内容输出式的分享障碍群体的感受,与其仍然有一定的距离。而角色转换后,多障别及其家属各自有各自的情绪和困扰,通过先放大身体在障碍上的认知,进而真切让参与者在完成日常生活体验任务的过程中,链接到障碍群体的情绪。


图为工作坊参与者认领自己的视力或肢体障碍角色后,与扮演家属的伙伴两两一组的结伴走在街道上。


二、无障碍文娱体验环节


「無予」一直认为,社会解决障碍群体就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文娱休闲体验作为健全人生活中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障碍人士也是一样。


如果无障碍文娱只是单独一次一次举办的观影活动,而非推进文化产业在生产文娱休闲内容的时候,便一并产业标准化制作无障碍版本,那么,对于障碍人士而言,其文娱休闲类的体验在基础素材获取上,就已经无法获得健全人同等的机会和资格。而这个隐形事实,是健全人群体在平时休闲娱乐中较为不曾专门去思考的。


通过一系列暖场活动和无障碍文娱短片的收看、小短片的现场口述影像制作尝试,参与者层层渐进地感受到了无障碍文娱的重要性,并得到视力障碍赋能师从自身「感同」的分享,从而拓展了参与者使用和视力障碍群体交互时候的语义。

图为参与者们坐在活动空间里,安静而专注的看着手机里的无障碍文娱素材片段视频。



项目发现

 

本次项目在体验的过程中,无论是听障碍群体赋能师及参与者们的发言,还是大家在寻找街道无障碍改造点的过程中,均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点被我们纪录下来,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一、场地没有电梯且轮椅宽度限制无法使用男厕


我们的活动场地基于自身场地限制等原因,无法给予肢体障碍者上二楼参与活动的机会,其男性厕所对轮椅使用者的轮椅宽度也未进行最为充分的预估,因此存在部分肢体障碍用户或许无法上厕所的情况,而场地附近也未发现可供使用的无障碍公厕。


因此,在做一个无障碍活动之前,活动组织者一定要考虑到多障别人群的各种需要,由于健全人士的部分既定想象,很容易对活动现场无障碍基建的确认有所遗漏。


二、街区商户多见为健全家属陪同外出的组合


在街区探索过程中,大部分商家均表示:较少见到障碍群体;障碍群体一般是健全家属陪同前来消费并由健全家属操办消费动作;若碰到障碍群体通常自己看到的话会主动上前询问需求并协助其购物及结账。


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社会无障碍建设发展依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正因为空间大,更需要更多的如同本次项目的工作坊去介入社区改造,并衔接社区规划师和无障碍空间营造机构,共同构建包容性无障碍环境,进而让障碍人群更加大胆放心的外出、家属更加放心的减少协助,也因此让障碍人群更多被看见,被了解。


三、多元角色基于不同立场的设计思考不同


现场的设计师参与者分享认为,自己设计中常使用台阶,是因为开阔场域的台阶是个公共空间,设想该设计更能够让公众聚集和交流。但是这个视角并未考虑到,对多障别群体,其实平地是更加安全的,在这个「设计思维」中,本意是让大众更乐意走到室外并交流,但却成为障碍人士更不愿意走到室外并因此减少了交流的动因。


因此,多视角、多职业的人士(含多障别伙伴)聚合到一起,共同探讨无障碍社会建设的各类议题才能够真正有效,任何社会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同利益相关方互相融合交流达到一个彼此磨合的点,才能够真正促进其实施落地,尤其是社区规划师角色的在场。

当然,这一切都基于首先需要多策划各类如此次项目的共创工作坊。


四、障碍人群一例一议,测试师需多元组合


在本次工作坊期间我们邀请了不同障别的伙伴,其障碍程度、病因及障碍部位也各不相同。我们多次发现大家即使都是障碍群体身份,但是讨论中基于自身不同情况会有各种相互补充的建议和看法,最终才让工作坊的收获更加丰满。


因此,若有多障别包容性设计赋能/测试团队的长期存在,并与类似我们本次项目的项目组团队共同策划发起常态化的「健障共融」体验工作坊,将为工作坊的可持续多元延展及设计运用于产业的实际效果增色不少。



项目主理人心得


因为篇幅限制和时间有限,我们仓促筹备了「1%」主理人小米和「無予」联合发起人Nelly对本项目的小结,在此呈现如下:

图为项目发起人小米和Nelly的个人照片


小米 from 「1%」

在活动中,残障人士表现出了积极的共创欲望,两场活动中,每一位1%赋能者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链接到场的所有体验者,并让在场的所有参与伙「瓣(大鱼社造中心的具象是一只橘子,每一位街坊都是社区的一瓣)」身受感同。在场的体验者们也同样用非常多元的、开放的创意,积极的回应所有人共同面对的主题。


我们不会止于眼前的活动:

首先,我们面向这次活动所在微信上创立的群之后会推送社区内所有有关包容性、多元议题”的活动以及课程(有收费课程),以「无障碍」为主题;

其次,在社区,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些线上以及线下的包容性无障碍主题的文化宣传活动,让更多的残障人士拥有更多发声以及发生渠道;

第三,创建收集以及分发包容性创意的工作坊,共创来自不同个人团体机构所带来的包容性创意;

第四,作为多元思想提供方,面向渠道提供在不同视角下多元的活动建议;

最后,鼓励残障人士通过我们可以积极发声。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简化体验的流程,控制时长的前提下适当地减少内容,比如聚餐等项目可以减少或取消,着重任务的完成,1%赋能师更多的传授器具以及生活沟通技巧,让体验者更能从1%的角度去体验生活,减少体验者跳出「角色」的情况。


总之,活动非常成功,感谢所有组织者以及参与者。虽然未来的无障碍包容性思想宣传仍然任重道远。但我们所有人依旧会坚定不移的向着更美好、更适宜所有「身态」的街坊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NELLY from 「無予NOTHINGER」

这篇项目回顾是我写的,所以其实在前面我已经分享了很多,就不从项目特色及亮点角度多赘述了。


我个人发起也参与过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無予NOTHINGER」在两位发起人所在地的上海和西安也尝试过一些线下少数派议题实践与展示。我单纯从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略说一二:


1.这次活动设计不够成熟,好在项目组能够及时调整

这次活动的第一场设计其实有点问题,因为没有设计一个统筹角色,不同代领人的环节各自精彩,但是互相之间缺乏串联,也因此缺乏整体性并且难以在结尾时候总结升华。‍

好在第二次活动以完整方案整合了不同模块,并通过主持人进行了模块过渡的说明,让活动更加完整。

同时,我较为支持长期保持及迭代活动中转换角色的共同采购、共同吃饭环节。该环节让参与健全群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健障」交流场景和生活休闲环境,增加活动的松弛感。作为非常规学术性较强的单纯工作坊,该形式能够让大家更快热络,并舒张感官;‍‍

2.整体项目设计比较完整,可增加观察者角色

两周项目落地的赋能师有健全人也有障碍群体,参与者也是这个配置,因此这次活动从我的视角来看是一场「双向奔赴。但是,真正要把项目上汇聚的思考去落地或者推进一个原型的实现,还是要在更前期的与街道、社区规划师等利益方沟通交流,在活动设计中就联动到切实有营造改造的需求方,从而扩大项目的社会价值;

3.项目长期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志愿者群体保驾护航

这次活动其实项目组人数非常有限,活动运营过程牵扯了大量项目发起人身边的自有资源,现场也很多时候无暇兼顾需求。这并非常态化可持续的实践方式,需要有一个志愿者模式设计来支撑活动更稳定的输出;

4.项目模式需寻求更多街道、城市的落地实践可能性,单一社区缺乏项目可持续性的延展

建议项目小组寻求多方支持以增加项目落地不同街道社区甚至城市的可能性。目前项目小组的核心成员组成对于辐射「健障」群体都有一定影响力,需要趁此次热度继续推进项目「打游击」。




无论是和我们合作、交流还是联合传播

欢迎大家随时联络我们




\ | /


 共 勉

Do well by doing good(行善即善)。




作者:NELLY

编辑:WY

無予亦屿NOTHINGER MASTERPEACE2023


在提倡可持续生活的时代下,2023一平米行动暨第四届人文新华原创作品设计大赛关注的主题为「新关系」,将在2个月的时间,面向公众和街区征集提案,并通过系列工作坊,孵化支持行动的落地。「握手全身态」是2023年「新关系」一平米行动的入选提案。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是一个跨专业青年组成的创新型社会组织,其核心专业能力包括社区营造与街区创生、社区规划与空间设计、社会学、活动策划、空间创新运营等。以「人人参与共创美好街区」为倡导,致力于推动城市再生语境下的多方参与和社会创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鱼营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