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驭星观察 | 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融资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

驭小星 航天驭星 2022-11-15

航天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需长期投入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处于创业期商业航天企业的融资情况,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本文分析梳理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融资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发展趋势。

一、国内商业航天融资特点

融资热度持续升高。近十年来,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融资数量和金额开始持续增长。根据企查查数据,从融资数量看,从2014年的15起融资增长到2015年的29起,2016、2017年实现第二次跳跃,分别达到45起、46起,2018年融资数量为历年第一高,达到62起;2019-2020年出现回落,但仍保持在40起以上。从融资金额看,国内商业航天融资金额从2015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97.6亿元,5年增长160倍。另据创业邦睿兽分析监测的数据显示,虽然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的商业航天领域投融资热度依旧不减。虽然在融资事件数上较2019年减少36%,但融资金额大幅增加,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3.69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了61.21%。

早期融资数量占比多。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早期融资(种子/天使轮-B轮)的数量有199起,占比高达76%;而早期融资的披露金额仅有80亿元,占比仅有44%。2021年的商业航天赛道,虽然融资数量与金额齐降,但资本仍然十分青睐初创企业,尤其是火箭、卫星的发射研发企业。2021年1-7月,商业航天赛道的融资事件共17起,披露融资金额有14亿元,在这17个项目中,有8个都属于天使轮或A轮融资。
与美国商业航天企业融资有一定差距。从美国航天领域代表性投资机构Space Angels发布的《当前太空经济格局》中可见,自2009年起,已有超过435家公司获得了累计超过24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其中,卫星产业和火箭发射业总计获得了约197亿美元的投资。仅以融资金额看,今年2月、4月,SpaceX分别融资8.5亿美元、3.14亿美元。2月的那轮融资,让其估值升至740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国内百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与这一数字存在不小差距。
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获取资金等资源支持。商业航天因其高科技属性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宠儿。尤其是2020年4月,国家发改会将卫星互联网列入战略性新兴基础设施清单后,一些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建设商业航天相关的产业园区,并给予商业航天企业资金、土地、厂房、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这其中包括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铜川航天科技产业园、唐山国际航空航天专业产业园等。这些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举措似乎是对国家层面的“信号”做出的反应,而商业航天公司初创期的资金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二、国内商业航天企业的困境


对融资依赖性较大。作为航天行业的“新动力”,中国民营力量作为国家力量的补充,正推动航天领域快速发展。如今,随着商业航天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到不同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并积极布局。不过,商业航天公司大多都仍处于前期投入阶段,且无论是火箭制造还是卫星生产都是重资产运营,收回成本的周期极长。相比美国,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依然处于困难重重的发展期,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一旦融资不畅,就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资本投资期限短。根据STPI(美国科技政策研究所)的研究,中国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实际上比西方风险投资公司更短,投资人的耐心通常只有3年。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期限加上缺乏明确的客户基础,导致一些中国商业航天公司从事其主营业务之外的创收活动。
缺乏政府客户。《中国日报》援引中科院一位资深研究员的话说,“SpaceX的迅速崛起在中国是无法复制的,因为NASA给予它前所未有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和技术经验。” 这句话反映了中国航天初创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在政府大客户方面,中国没有相当于NASA的大客户。有人认为“美国政府对美国航天公司的大力支持是美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一个优势”。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最成熟的美国,没有火箭发射的“国家队”,无论是NASA,还是美国太空军,采用的都是波音、洛克希德马丁、SpaceX、蓝色起源等私营公司来执行各类发射任务。特别是SpaceX,多年以前大家并不看好马斯克,但现在猎鹰火箭在商业发射市场的地位不容小觑。

三、商业航天未来走向


不断走向良性竞争。航天领域的门槛高,市场容量小。虽然我国航天产业被引入了更多民间资本,但商业航天项目技术要求高、投入资金多,投资回报周期长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理想状态下,商业航天赛道的良性竞争可以实现资金、技术的进步,从而提升效率。

商业化思维不断深化。从周期和风险来看,我国的航天技术早已得到了全方位的验证,并不像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未知探索性验证。商业航天企业是站在60多年技术积累的巨人肩膀上去创业,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商业化的思维和工业化的手段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以SpaceX为例,SpaceX的异军突起一方面靠的是NASA的大力支持,给了国际空间站的货运订单;另一方面是自身努力不断降低发射成本,我们的长征3号乙每次的发射成本大约在7000万美元左右,但猎鹰九号硬生生将价格压到了6200万美元以下,重型猎鹰的发射价格不过9000万美元。为此,我们甚至不得不修改火箭的发展路线,充分借鉴SpaceX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可回收技术。

与国家队合作共赢。2019年,在接受中国金融投资网采访时,深蓝航天的创始人霍亮表示,尽管创业公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它们同样受到巨人的牵制和制约。这句话简明扼要地反映了中国不断发展的商业航天公司与传统的政府经营的航天公司之间复杂而又交织的关系。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商业发射公司追求小型运载火箭,而明明大型火箭可以提供更简单的商业模式?答案似乎是因为大型运载火箭属于国有企业,而小型商业公司在力求避免与国家队同行竞争。尽管与更传统的国有企业直接竞争可能带来经济利益,但商业公司选择的方式是与国家队合作,促进共赢关系。
▲(文中相关数据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 驭星观察 | 从仰望星空到星际航行:国际空间站的前世今生● 驭星观察 | 欧空局地面站网络现状及演变发展● 驭星观察 | Ka波段在卫星中的应用及发展● 驭星观察 | 2020年1月-2月全球卫星产业和政府航天活动动态观察● 驭星观察 | 2020年1月-2月国际航天发射活动动态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