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驰援手记 | 广东医疗队奋战近20天里,不断传来患者转出ICU的消息

往期荐读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前后共派出23名医护驰援湖北三家医院。详情点击☞驰援手记 | 那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 ——5名广州市红会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抗疫日记


一方有难,八方救援

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两名支援前线医护人员

在短暂的空暇之余

记录下了驰援一刻


1

在分秒必争的ICU里没有个人英雄,

唯有团队作战,

重症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非常重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李仕成


支援点: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西院区ICU


2月25日,驰援武汉已经十多天,虽然时间还不长,但这场战役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修炼,令人感慨万千。


尽管来武汉之前,我已经在脑海里反复想象着即将面临的战场。但初来乍到之时,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首先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陌生的病历系统、陌生的工作流程、陌生的合作伙伴,这对大家都是不小的挑战。


但庆幸的是在支援的医疗队中,像我们大多来自同一专业,大家相互较为熟悉,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磨合的时间,更快地投入工作。在分秒必争的ICU里没有个人英雄,唯有团队作战,重症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非常重要。这段时间工作下来,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我们已经越来越默契了,很快就合作无间,适应了新的战场。


每次出舱衣衫湿透,

李仕成正准备去换掉湿透的衣服


不过,最让众人牵挂的、劳心费力的还是患者的病情。新冠肺炎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毕竟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且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病情都十分危重,病情变化十分迅速。


而且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针对重症传染病的工作流程,设备装备以及人力配置方面的规范,因此临床工作开展起来难免困难重重。但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愈加清晰,团队摸索出越来越多的实战经验,大家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整体工作越来越流畅了。


终于,在广东医疗队奋战了近20天里,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协和医院西院区ICU接二连三迎来了数个“第一”!第一例成功停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转出,第一例有创通气的患者成功救治拔管转出,还有几位患者正在尝试脱机,目前还有几位患者已经拔管待转出了……


李仕成医生握着袁叔的手安慰他


最让人高兴的是,一位我负责的患者袁叔(化名)近期停了无创呼吸机,25日早上成功转出!


袁叔刚来的时候精神非常紧张,情绪非常焦虑,对于自己的病况很是担忧,配合情况也不好,差点就得改插管有创通气了。“这里条件、仪器、药物都很好,你目前情况非常不错,要对自己有信心,更要相信我们医护人员!”我们每天每一班的医护人员,都耐心地给他进行心理疏导。经过我们不厌其烦的安慰,病人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慢慢配合起我科的治疗。

为了听清患者的话语,我们都俯下身耐心地听他讲述;为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我们不惧风险,几乎脸贴着脸为他细致检查,虽知如此感染风险高,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大家锲而不舍地、连续地精心治疗,密切关注着各项临床及检验指标,随时做出方案的调整。他的病情就这样在我们几十双眼睛的热切注视下,一天天地好转起来,最终成功脱离呼吸机转出,这对我们来说都是极大的鼓舞。


记得刚到武汉的第二天,我们在附近的小卖部购置生活用品,小店老板对待我们这些医务人员非常热情,面对这座寂静的城市,他丝毫没有悲观,没有抱怨,他始终坚信,灾难必将过去,疫情必能控制。


钟院士说过,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现在,这座城市已经度过了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初现,我们暗暗地鼓足劲,等待着全面胜利的到来!



2

接收好消息是我们战“疫”的强心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

副主任医师韦伊尔


支援地:

武汉驰援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西院区ICU


武汉这两天天气出奇的好,阴霾散尽,阳光明媚,空气中似乎都透露着喜悦的气息。


25号下午,经过详细评估,我们广东医疗队认为11床病人已经达到停机拔管标准。


患者拔管成功,医生办公室全体人员鼓掌庆祝,韦伊尔医生(左5)和李仕成医生(左3)


11床的患者金姐(化名),1月28日发病,2月5日转入我科抢救,这是自我们广东医疗团队整建至接管协和医院西院区ICU后收治的第一批极危重病人之一。


病人入科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呼吸衰竭、心肌损伤、多个脏器功能不全。当时,因为她气促,已经完全无法言语,与现在可以轻松和我们聊家常的状态截然不同。


为了能绝对保障拔管的安全性,从拔管时医生所佩戴的正压头套,拔管后衔接的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以及期间可能需要用到的药物,甚至小到气管导管丢弃时需要用到的黄色垃圾袋(拔出来的气管导管属于感染性垃圾,需放置在专用的垃圾袋里)都准备齐全,经反复逐一查验,无一遗漏。


从病人到医生,从病床到病房,每个微小细节都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才能确保病人拔管安全,医生无感染风险,病房无受污染的风险。


经历这场战役,令我的感受更为真切,身为医者,不仅需要“医病”更要懂得“医心”。


我们知道,病床上这位在死亡线上顽强挣扎的金姐,病房外的丈夫和子女一直是她的牵挂和精神支柱。金姐知道终于可以拔管了,除了想念家人的心情更加迫切,难免还有点紧张忐忑和害怕。


拔管之前,为了缓解她的情绪,我们让金姐与她丈夫进行手机视频连线,让她感受到家人的鼓励。果然,金姐心电监护上原来显示增快的心率,慢慢缓和了下来。


一切准备就绪,当听到对讲机里传来医生的声音“现在准备开始拔管”,我的心揪了起来,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了拳头,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视屏幕,心情跟着病人的一呼一吸而起起伏伏(为了减少拔管可能造成的感染,需要控制拔管现场的医务人员人数)。


吸痰、松气囊、再吸痰、拔出气管导管、吸氧……大家配合默契,动作如行云流水,看着监护上血氧饱和度从92%逐步升高,然后稳定在98%,病人呼吸平顺,生命体征稳定。


终于,病房和办公室从一阵沉默中,突然爆发出欢呼“拔管成功了!”所有人的心头大石终于都落下了。


姐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难掩喜极而泣的泪水,“非常感谢你们!”


我们做到了!我们成功了!就像我们给她在病床旁写下的卡片一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全家团聚!”希望金姐过渡期平稳度过,早日平平安安出院,实现一家团聚的愿望。


队员们为每位清醒的患者都写了鼓励话语的暖心卡片


这时,放松下来的自己,才发现掌心都被指甲压出了印子。大家都太不容易了!整整20天,我们治疗组每时每刻都紧盯着她的各组数据——床旁监测的数据、实验室数据、影像学动态变化等,及时记录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这一个体化治疗更精细、更精确。


这期间,每当她出现任何的病情变化,大家都顾不得下班,反复把她的病况与治疗方案拿出来仔细推敲讨论,不断地一点一点修正。


我们还利用网络请钟南山院士进行远程会诊、经过院士的多次查房,钟院士对我们的治疗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治疗措施进行了细微调整……就这样,经过大家锲而不舍地努力,我们一步步把病人从死亡边缘上拉了回来。


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ICU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远程会诊讨论商榷患者的病情和诊疗方案


很快,又一个捷报传来,19床的病人也顺利地离开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导管。我们的领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挪富副院长动容地说:“一天两个病人拔管成功,‘双黄蛋’,真是院士速度啊!”


病人成功拔管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让我们心中充满斗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大家都在看...

驰援手记 | 广州护士在武汉方舱医院的一天

驰援手记 | @方舱医院 :武汉封城满月,昨日我办理了9名患者出院

驰援手记 | “只想多救一会,或许奇迹能出现”


编辑:依婷  责编:邹向东


来源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羊城派

通讯员 | 阚文婧、魏彤、冼乐武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点亮小花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