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共享价值”——企业家精神的理想与实践

姜嬿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2021-09-05

 


我们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通常只有在受到实在的冲击时,才会反思。然而如果只是情感上的冲击,待情感平息,一切便回到过去。而我们下一次遇到的可能是更严峻的问题。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早已响起过警钟,但只要 “我”的生活还够丰富,也还没受到直接影响,就难以听到。几十年市场经济呈爆炸式发展,伴之而来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被竞争抢夺,收入差距扩大、生态环境、阶层矛盾、卫生教育资源不平衡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看起来极难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管理实践仍束缚在一个陈旧的价值创造模式中。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默认的社会分工是:企业负责赚钱缴税,政府负责解决上述问题,慈善机构则作为公共部门补充…… 追求利润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传统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都愿意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尤其面对社会灾难时更愿意慷慨解囊,但这些行动都意味着企业成本的付出。当股东、政府、媒体、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提出相互冲突的诉求时,使得企业家们在考虑是否承担、如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时面对很大的挣扎(Fassin & Buelens, 2011)。更重要的是,即使公司决定拨出部分利润进行社会责任活动,由于很多公司只是迫于压力或出于提高声誉的目的,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行动的宣传效果,而不是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本身(Wagner, Lutz, Weitz, 2009; 赵红丹和周君,2017)。而在最近的疫情复工后,很多企业已经深切感受到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生存压力和困难,自身已经挑战重重,此时再谈社会责任似乎是雪上加霜。困难总会过去,在这个时间点上放眼未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一些思考,可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企业家必须面对非此即彼的选项和矛盾中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迈克尓·波特(Michael E.Porter),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Porter and Kramer (2006)提出“共享价值”时,将其定义为“在处理社会的需求与难题时,不但创造经济价值,也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必须同时将公司成就与社会难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重新连结起来,而不仅仅是过去那种不断引导消费者的新需求和开发高利润市场的模式。过去企业社会责任、慈善事业只是边缘业务,而在共享价值的模式中,解决社会问题本身就成为一种取得经济成就的新的实践方式。创造共享价值将位于企业运作的核心,而不是边缘。按Porter 和 Kramer所描绘的“共享价值”蓝图,这将会是未来经济增长、企业与社会达成和解的强大动力。这种把社会利益和企业利润结合在一起的新模式,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善社会问题、革新企业的成长模式、提升整个社会对于商业的信任。

 

现实离这样的理想远吗?2019年我们拜访了不少让我们触动的企业和企业家,第一反应、南京志达环保、长沙远大、普洱Torch Coffee、香港鸿福堂… 不同行业、性质、规模的企业,却都同样展示着“创造共享价值”的意涵。这里篇幅有限,仅举两个例子——长沙的远大集团和普洱的Torch Coffee。

 


1

远大集团

远大集团每次产品转型的动力都是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一般电空调多次能源转换中能源浪费的问题,他们研发出了国内最早的非电空调;汶川地震中无数人丧生于楼房倒塌,触动他们研发抗震的钢结构建筑材料;重复拆建产生的资源浪费和建筑垃圾,促使他们研发可以重复拆装使用,不产生建筑垃圾的不锈钢芯板材料。他们的产品创新拿了很多国际奖项,也在国内有自己独特稳定的市场,经营绩效一直很好。厂区一半以上的地用作农田、树林、农场和鱼塘,既是绿化,又为员工提供有机食品,员工幸福感很高。

 


2

Torch Coffee


Torch Coffee则是建构了生机勃勃的社群生态,与其中的每个人共同成长。它称自己为咖啡实验室,一楼是咖啡店,二楼是培训室,在这里进出和自由交谈的人们中有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咖啡烘焙商、外地咖啡馆经营者、本地少数民族咖农,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国外咖啡爱好者。Torch Coffee将使命定位于“通过从种子到杯子的咖啡教育,致力推广可持续性发展的咖啡产业。以提高咖啡质量为目标,把咖农与市场连接起来,从而影响咖农,提高其生活质量”。


两位来自美国的创始人Samuel 和Marty到云南普洱市后就被这里所吸引,他们帮助普洱当地咖农不断试验和改善云南小粒咖啡的种植和加工,将其介绍到省外、国外,并提供全面而专业的咖啡相关培训项目,全国各地的咖啡师、店长和咖啡爱好者慕名而来。他们所做的事情都只致力于一个目标,帮助相关社群一起成长,而商业作为一个载体也给整个社群带来了利润。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似乎是“别人家的企业”。在当今社会和市场环境中,能够生存已经不易,还要考虑“共享价值”,为多方利益考虑的同时还要能赚钱,这真是难上加难。然而,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访谈这些企业的企业家和员工时,他们大都很轻松又坚定,愉快又充实,既没有道德的包袱,也没有沉重的挣扎,反而享受其中。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和创新与解决某个社会问题很好地连接起来,问题解决得越好,经济绩效也就越好。所以他们用了大多数精力来理解所关注的问题的本质,以及最佳解决方案,来创造出对大家都有益的价值。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描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呢?什么动力让他们可以如此行动?什么样的行动可以最终落地并达成预期目标?他们这些行动会给企业、员工、社区、环境等各相关方带来什么长期的影响?作为一个普通的企业或一般的员工可以做什么……我们很想找到答案。

 

如果这样的画面也同样触动了你,这些问题也引起你的兴趣,我们鼓励你加入我们的群体,一起探索在你的工作中可以如何助力这样的愿景——无论你是企业家、管理者、员工,还是律师、医生、学者、研究生……

 

为此,我们特别的策划了这期专栏,与大家一起讨论有关“共享价值”的一些议题。


"

首先,“共享价值”是什么?如何体现它的高低程度?在共享价值的领域,实践已经先行,但理论上对于共享价值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而对如何实现共享价值的关键步骤和机制的研究,也还不成熟。


接下来,我们将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推出系列文章,帮助大家理解“共享价值”:


第一篇文章 《共享价值:一个理论概念还是一个管理流行语?》对于“共享价值”理论概念在学术上的使用进行了系统回顾;
另一篇文章《将共享价值付诸实践》则是归纳了实践界对于“共享价值”这个概念的用法,以及相关的测量; 
其次,什么因素会推动一个公司开始关注和创造共享价值?在《共享价值圆桌会议》 一文中,十位世界知名企业的高管介绍了他们的企业最初开始这个变革的源动力和探索具体实践方案的过程,可以为不同行业的公司提供参考;
而作为推动变革最重要的角色往往是企业家,《非洲的新经济哲学》这篇文章区分了三种类型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生存主义型企业家、成功驱动型企业家和考虑社会型企业家;
《员工参与企业“社会性项目”的个人收益》这篇文章提出企业创造共享价值,不但能够在经济上从项目中直接受益,更能给员工提供意义感和满足感,有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那些有能力、有理想的人才; 第三,“创造共享价值”具体如何实行呢?有关这个问题,我们介绍了两个例子给大家参考。为那些不被市场喜欢的低收入群体开发产品和服务、建设市场被称作金字塔底层经济。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与这个群体做生意是困难重重的,似乎连基本的设备、认知条件都不具备,甚至需要牺牲一些本可以放在中高端市场的资源,放在低回报率的市场中。但实际未必如此,《金字塔底层市场的“共创模式”》这篇文章将给我们一些可行的做法和思路;而另一篇文章《实现共享价值的四个步骤”》则介绍了礼来公司的一些经验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创造共享价值要成为一个普遍的实践,我们需要一个社会的氛围,在认知上接纳更为多元的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对新生事物有更加宽容的态度和视角。例如,一些着眼于社会问题的企业开始于非常好的初衷,却可能因为这个企业有盈利的部分,遭人质疑。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仍用一个非此即彼的旧框架在看待新鲜事物。然而,改变整个社会的理念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最后的两篇文章 《外科医疗器械行业当引领健康公平和全球发展》、《韩国的新型综合商业战略》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行业内共享价值生态的发展过程,以及一个国家内部如何由一些优秀的企业作为先锋,让大家从认识开始到支持能做到创造共享价值的企业,形成了社会的氛围。这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们期待以这一系列的文章作为引子,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讨论中。如果您遇到过创造共享价值的好案例,如果您的公司有这样的尝试或转型计划,如果您的工作可以做点什么事参与到这样的改变中,或者您对这一系列文章和案例有什么看法和评论,都欢迎您在文章下方留言。如果您愿意参加我们后续的讨论活动,也可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期待。




文-姜嬿,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社会创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目前正在作为主持人负责“企业社会创新”的国家自科课题的研究项目。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Leadership Quarterly,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APJM)等期刊评审委员,《南大商学评论》执行编辑。




【深一度思考】



1. 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新思路”


2. 贾西津:社会组织重在“花钱”而非“募钱”


3.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启示:让“规模化科学”服务于公共利益


4. 破解公共倡导难题,应从“增强意识”转向“引导行动”



参考文献:

Fassin, Y., & Buelens, M. (2011). The hypocrisy-sincerity continuum in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A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business ethics practices. Management Decision, 49(4), 586-600.

Porter, M. E., & Kramer, M. R. (2006).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12), 78-92.

Wagner, T., Lutz, R. J., & Weitz, B. A. (2009). Corporate hypocrisy: Overcoming the threat of inconsist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cep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73(6), 77-91.

赵红丹,周君(2017).企业伪善、道德推脱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外国经济与管理, 39(01):15-28.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