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捐赠圈”在中国为何“水土不服”? | 慈善捐赠

李洁 爱德传一基金 2022-11-27

- 有思想的行动者在这里相遇 -

本文系一名叫李洁的基金会从业者的一篇关于“捐赠圈”(Giving Circle)的编译投稿。


捐赠圈强调的是集体捐赠的慈善形式,让志同道合的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决定善款的使用,从而达到扩大慈善捐赠的影响力,是一种新兴的慈善捐赠方式。


文章从什么是捐赠圈、捐赠圈有什么优势、捐赠圈在国际的发展现状、如何发起捐赠圈以及捐赠圈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五个方面介绍了捐赠圈及其发展。


*题图素材来自PIXABAY。



“捐赠圈”在中国为何

“水土不服”?

作者-李洁 责任编辑-胡葵玉




捐赠圈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慈善捐赠形式,它强调成员的民主参与。例如,所有成员自愿将善款聚集起来,通过集体投票或其他民主决策方式,共同决定将善款资助给哪家慈善机构或什么公益项目。在其中,成员们往往不仅捐钱,还会投入时间,例如发挥专业特长提供志愿服务等。 


简单来说,捐赠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自愿组织起来,一起有商有量地参与公益慈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参与公益慈善的方式更能够把分散的慈善资源汇聚起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图:参与者可以通过捐赠圈扩大慈善影响力



一般来说,相对于传统的个人捐赠,一个捐赠圈主要由5个步骤要素组成[1]


  • 建圈。邀请若干朋友、家人、同事或社区伙伴加入捐赠圈。

  • 讨论。激发捐赠圈成员分享各自决定加入的价值驱动和期待,并求大同、存小异。

  • 做决定。在取得价值共识的前提下,捐赠圈成员把各自用于捐赠的善款汇集起来,并一起决定捐给哪个机构或项目。

  • 捐赠。依照捐赠圈成员的共同决定,把汇集起来的善款捐赠给相应的机构或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捐赠的能量经由团队得到放大。

  • 不止步于捐赠。在捐赠之外,和捐赠圈成员们一起更多地参与到所支持的机构或项目的行动中去。


图:捐赠圈的5个步骤要素




最直接地说,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团队的一员,并以创新和有见地的方式,专注于支持一个大家都关切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力往往也要大得多得多。


2019年,美国学者JOANNE FRITZ的研究报告[2]指出,与不参加捐赠圈的捐赠者相比,捐赠圈的成员更经常地向服务于妇女以及少数民族的机构或项目进行捐赠。与此同时,他们还偏爱艺术、文化、环境、社区发展和国际援助等。


成员们越投入,越能彰显出他们的公民责任意识。捐赠圈使他们相对而言更深入地参与了社会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对公益慈善事业如何促进社会改良抱有更积极的态度。


此外,捐赠圈也能使成员感到自己更有能力创造改变。对比起传统的个人捐赠,一个团队的智慧和专业知识往往更容易使慈善行为创造价值并产生影响。与一些慈善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伙伴关系也可以为捐赠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参与。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慈善论坛和印第安纳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曾联合发布的一份题为《联合的影响力》的专题报告[3],也有和JOANNE FRITZ的研究类似的发现:



有捐赠圈的成员表示,比起以前的个人捐赠,他们捐赠得更多了,而且在捐赠的时候会更加具备战略意识


捐赠圈的成员高度参与他们所在社区的公共事务与活动。捐赠圈增加了成员对慈善事业、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发展的了解。


与传统捐赠相比,捐赠圈的成员进行捐赠的可能性更大,捐赠所针对的领域也更广,例如更容易对服务于妇女/女童、少数民族和少数群体,以及支持艺术文化发展的公益机构或项目进行捐赠。


在经济困难时期,捐赠圈甚至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因为成员们将他们的善款汇集起来,能够向公益慈善机构提供比他们个人捐赠更大的捐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热心现代慈善的人们尝试用创新的捐赠方法替换传统的慈善捐赠,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慈善捐赠的效率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捐赠圈作为一种新兴的捐赠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4]


在过去的二十年,捐赠圈在美国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高度灵活、民主的现代慈善工具,一些大大小小的捐赠圈正在改变着人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方式。


2017年底,有报道称,200到2016年十年间,美国捐赠圈的数量增长了近三倍,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5.9%。[5]


另有报告显示[6],全球目前活跃的捐赠圈达到2000多个(如下图)


图:捐赠圈数量增长情况



同时,有观察与研究者发现[4],在英国和爱尔兰,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有不少人自发地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成立了捐赠圈。英国和爱尔兰的一些基金会(尤其是社区基金会)及其他慈善机构也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与物资来启动及推广捐赠圈。


在亚太地区,捐赠圈也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持续发展。亚太地区的捐赠圈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称为“舶来捐赠圈”(transplanted circles),是由欧美捐赠圈设立的分支机构,另一种称为“本土捐赠圈”(Indigenous Giving Circles),是由本地人自发成立的捐赠圈。


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验看来,捐赠圈是一个有效联合的捐赠方式,它可以将分散的慈善资源凝聚起来,通过民主决策进行资助并放大慈善的影响力[7]这种方式值得国内借鉴,尤其是社区基金会可以与捐赠圈很好地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共同创新社区治理和公共参与。




开启捐赠圈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分享一个流传比较广的“十步法”,供参考[8]


 第一步:设定目标和架构


把有共同兴趣或关切的人们召集到一起,开第一次会议。在第一次会议上,大家一起花点时间来讨论一下“什么是捐赠圈”?进而开始设定目标和结构。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需要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   小组多久开一次会?

·   怎么决定资助的议题和目标?

·   在哪里召开这些会议?

·   参会人数有限制吗?

·   每个人平均出资水平在什么范围/额度?

·   每个人可以承诺投入的时间有多少?


捐赠圈不仅是一个资金池,还是一个资源池。会员在过程中不仅出资,还需要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步:建立使命和承诺


一旦建立好了定期会议机制,那么可以开始做下面这些事情:

 

·   拟定一个使命

·   在共同目标和愿景上达成共识

·   给捐赠圈取一个名字

·   建立一个基础的运作架构

 

提示:捐赠金额在过程中可以变动,额度可以小到100元,大到10万元甚至更多。由小组共同决定什么对他们的捐赠圈是合理的。对小组成员来说,个人承诺捐赠数额达成一致非常重要。

 

许多捐赠圈为每个成员确定一个相同的捐赠额。许多捐赠圈的经验表明,在做出捐赠决定时,一人一票是最好的。但也有一些捐赠圈的经验表明,分级捐赠结构或匿名捐赠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步:共同决定资助对象


在每年年初,捐赠圈的每位成员应向捐赠圈作出财务承诺(即转账),成员可以共同选择资助款项放在哪里。根据捐赠圈的需求、经验和结构,放在哪里都有不同的考虑。


捐赠圈一般没有管理费,由成员中的志愿者一起管理这个“组织”,所有的资金都捐给共同决定的公益慈善机构或项目。不过,一些捐赠圈也会产生行政费用,以便购买捐赠圈内部无法提供的服务,例如:


·   联合开设一个银行账户(需要找专业人员咨询可能产生的税务问题)

·   与另一个组织(基金会)合作成为捐赠基金的财务管理托管方

·    在一个公募或社区基金会建立一个DAF

  (捐赠人建议基金)

·    建立一个基金会

·    直接把钱给选择的公益慈善机构/项目

·    等等


第四步:确定一个议题或领域


这一步可能需要非常多轮的讨论,要鼓励参加的每位成员尽可能具体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比如,如果捐赠圈成员对女性健康问题感兴趣,那么可以具体到是什么健康问题、女性的年龄范围、具体的地理区域等。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考虑邀请“专家”到小组中去分享。有些捐赠圈还会分配小组成员调查特定的问题。当捐赠圈决定其关注领域时,圈内共识是很重要的。


第五步:创建较小的工作小组


根据不同的任务,创建不同的工作小组,然后鼓励捐赠圈成员自愿加入各个小组。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增强成员对捐赠圈和小组工作的参与感、贡献感。


第六步:建立资助流程和标准


作为捐赠圈的成员,你可能希望潜在的被资助方提交书面申请,或者用别的方式评估出潜在受资助机构或项目。当捐赠圈制定资助原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  如何决定谁获得资助?

·  需要审核资助申请吗?

·  需要对“合格”的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吗?

·  在资助周期结束后,需要对方提交什么样的报告?


这个过程可以简单根据所收集的信息选择被资助机构或项目,也可以更复杂一些,例如,有些捐赠圈会审核书面申请、实地调研,并要求申请的机构或项目介绍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的团队不确不知道该如何评估一个机构或项目,你可以考虑请一个在资助或公益慈善机构或项目管理方面有专业背景的人来给团队提供帮助或指导。


在这个阶段,建立最终的评价标准也很重要。你将如何衡量你的捐赠圈的影响力? 接受资助的组织将如何衡量资助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草根公益慈善机构来说,为了申请相对较少的资助,来制定冗长的方案和报告,会是一种负担。


第七步:确立合作关系


捐赠圈的成员想为你们资助的机构/项目做志愿者吗?首先,你们应该确定成员可以以何种方式提供帮助,比如网络开发、财务、项目规划、法务和技术指导等。在这个合作关系中,一定要明确所有相关方的期望。


第八步:评估/审核潜在资助对象


对潜在资助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对资助有帮助的,对于机构/项目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借这个机会来澄清。


资助小组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讨论潜在资助对象,因为不同成员可能希望资助不同的机构/项目 ,那么我们需要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以达成最终共识。较小的捐赠圈经常使用“共识模型”来做决策,大一些的捐赠圈往往依赖于小组委员会和捐赠圈制定的投票系统。


捐赠圈的行为可以更加愿意承担风险一些,比如资助一个新成立的公益慈善机构,或资助一个不那么传统的或比较创新的公益慈善机构。在一个捐赠圈中,“董事会”有成员组成,可以制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第九步:完成资助


在组织做出决定后,立即通知资助对象,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接收到资助。此外,让那些没有获得资助的潜在资助对象或其他组织知道你们最终的决定,也是很好的做法。


第十步:评估你的捐赠圈


定期回顾捐赠圈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有助于培养成员对于自己所做工作的满足感,并彰显出成员的贡献是如何带来社会积极改变的。试着总结这个“组织”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积极寻求被资助对象和合作组织的真实反馈,也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捐赠圈从21世纪初传入我国至今,其速度和社会影响力并不理想。为什么呢?


根据《中国公众捐款研究》[9]报告的研究表明,公众在为什么捐款的回应中,前三位最重要的原因分别是“有余力者应该帮助别人”(60.2%)、“被救助 或募捐的信息所感动”(36.6%)以及“捐款体现了公民的责任”(18.4%)。由此可见,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公众对于捐赠还是停留在情感冲动型捐赠上。


捐赠圈一个很大的特性是,第一受益人其实不是捐赠的社会组织或公益项目或其服务对象,而是捐赠圈成员自己。根据先前与美国知名捐赠圈华盛顿妇女基金会发起人Colleen女士和项目总监Sonja女士的交流,笔者发现他们大多数长期的捐赠圈成员都是怀有强烈的持续学习动机,在捐赠中实现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在关注社会议题和贡献解决方案中,获得极大的个人满足感。


而根据笔者先前在中国参加捐赠圈和组建捐赠圈的经历发现,捐赠圈成员能够基于民主和理性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还能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和社会参与,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最大的一个挑战其实不是民主或公民意识,抑或是收入限制,而是时间(大家真的太忙了),其次是理性沟通达成共识的习惯!


在中国,参与捐赠圈的公众占参与捐赠的极少数(目前都没有相关统计数据)。在部分捐赠圈中,成员年龄和背景都相对多元,有自由职业者、商业从业者、高校学生等,年龄的跨度上甚至从高中生到退休人士都有。这样的成员互动有着多元的文化背景,有着包容的优势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有持续达成共识和成员有效参与的挑战,这有可能是捐赠圈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之一。而更多具体原因,还需要研究来进一步确认,也欢迎大家留言给我,提出你的看法 END 



参考文献



[1]https://whatisagivingcircle.com/7/

[2]《Be a Better Donor With a Giving Circle:Giving Circles Are Fun and Can Have a Global Impact》,Updated March 07, 2019,By JOANNE FRIT

[3]《The Impact of Giving Together: Giving Circles’ Influence on Members’ Philanthropic and Civic Behavio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Publication date: March, 2009 ,SOURCE(S): United Philanthropy Forum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Center on Philanthropy at Indiana University

[4]《加入慈善捐赠圈,人们会更愿意捐赠吗?》

http://www.shanda960.com/shandaguan/article/18586

[5]《Network Power: Giving Circles Are on the Rise and Engaging New Voices》:https://www.insidephilanthropy.com/home/2017/12/5/giving-circles-are-on-the-rise-and-engaging-new-voices

[6]《what is a giving circle》

https://whatisagivingcircle.com/9/

[7]《“捐赠圈”正在美国兴起,对中国公益事业有怎样启发?》,来源:CFF2008,作者:舜益咨询

[8]《Ten Basic Steps to Starting a Giving Circle》,March, 2009,SOURCE(S): Association of Baltimore Area Grantmakers

[9]《中国公众捐款:谁在捐,怎么捐,捐给谁》,作者:韩俊魁、邓锁、马剑银


推荐阅读

如何培育现代的公众捐赠文化?


美国2020年富豪慈善捐赠盘点:谁在捐?捐去了哪里?有何新趋势?


女性不如男性乐善好施?千禧一代不关注慈善?小额捐赠无关紧要?



- 公益同人共建共享的思想交流平台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