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师道|王晨:用心用情发掘每个学生内心蕴藏的力量

2017-06-16 BNU思享者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委宣传部以115周年校庆为契机,面向全校,征集115位基层教师的“师道告白”。

教育学部

教授:王晨

男,部长助理,2005年8月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承担外国教育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优秀教学奖、研究生优秀教学奖、本科新生优秀导师、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首届北京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1552w92d&width=500&height=375&auto=0


1

朝向真理,朝向整全

自我教育,永不止息



教育因主客体的不断改变而成为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但同时教育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要义始终燃烛于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对于教育事业,王晨怀着冷静的热情,践行着“教育就是不断地淬炼每个人内心的力量,与自己残缺的状态做斗争”。他认为教育最先和最根本的必是自我的教育,在人生和社会漫长的斗争道路上,自我教育将每时每刻都不会停止,朝向整全的人,朝向真理之途,朝向确立的标准,朝向英雄的榜样,与自己残缺状态的斗争也一刻不会停止。弦歌不辍,守先待后,不断完善,这就是他的幸福。当注重于自我的完善,那么不管是在内心的战场,还是在社会人生的战场,我们即便不能收获大量的金钱、无尚的荣誉和响亮的名声,但我们依然是英雄,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是教育的英雄,也是人类中最沉默、最愚蠢却又最高尚的英雄。而英雄必将趋向真理和自由。


王晨对于教育和学术的那份热忱,使自己的思想永远在路上,不断的从先贤的言行中学习为师之道、从身边的老师身上学习优秀品格。在王晨看来,一个老师能否能称为“四有”好老师,不是由自己评判的,而是由他人评判的,尤其是留给自己的学生去评判。


在艰辛的求学路上,学子们每一次迈步前进,都离不开那些言传身教的恩师们,王晨亦是如此。他们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品格使王晨深受感染,同时他也以此标准要求自己,以期将这种影响传递到自己的学生身上,薪火相传。


2

为学之路,永无止境

为学之心,泰而不骄


谈到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王晨首先回忆起在浙江大学读硕士生时的授课老师,我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王承绪先生。他满怀敬意地说:“王先生给我们上课时已经90高龄了,当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学楼还没有通电梯,几乎每周都会见到王先生上下8楼去资料室查阅资料,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有时我们在他身边经过,由于他走不快还会站在旁边让我们先过。当时见到此情此景感触颇深。因为资料室在8层顶楼,一般年轻的学生都会怕麻烦不怎么去查阅资料,而王先生这种为了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品格使年轻学子汗颜。”王晨感叹道:“要有扎实学识,必须要下苦功夫。像王先生这样的大专家、大教授,依然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查资料、做研究,沿着知识的阶梯上下求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学无止境吧。”

王晨眼中王承绪先生那种谦虚的品质、作为大学者的胸怀则从另一个侧面将一位耄耋学者的形象刻画地更为立体。王晨回忆说:“当时我和几名年轻的学生听完讲座,在送王先生回家的路上,谈到先生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做出的成绩时,王先生淡淡一笑,说到:‘我其实也没做什么事,我就翻译了一两本书,以后的学术工作还得由你们年轻人来做。’” 不仅如此,王先生还曾送给王晨一本书,上面写着:王晨学兄。当时王晨一看,觉得十分费解,先生是不是写错了?但是王先生解释说:“学对于学者而言,别人总有所长,学永远要称为弟,这样才能保持虚心上进之心。任何人都是学兄,都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盛名享誉国内外的比较教育领域大家竟如此的谦虚、不自夸,这在当时给王晨极大的震撼以致如今提及仍不敢忘怀。王晨感叹道:“王先生对于自身的成绩、学问,永远保持谦虚、不自满的心态,永远保持向别人学习的心态,永远意识到自己不完美的状态,所谓的‘四有’好老师不过如此。”由此不免深思,我们年轻一辈更当如何?


为学之路似蜀道,崎岖羊肠延伸向上,不见终端。有所成者无不是手胼足胝,亦所甘心之人。为学之心类灯塔,穿破雾霭光耀黑暗,直照前方,是教育者必须授予学生的核心精神。唯有以一颗泰而不骄的为学之心指引前行,才能扛得过漫漫为学之路上的种种艰辛。这是王老先生在潜移默化中教授给王晨的,也是如今王晨作为一名老师,最想要传递给学生的致学之道。


3

求知为学,砥砺前行

育人之道,春风化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求知求学容不得半分懈怠。这一真知灼见是王晨在读硕士期间从自己的硕士导师徐小洲教授身上探寻到的最宝贵财富。王晨谈到,有一次去办公室和硕士生导师汇报最新的阅读学习进展,导师心事重重的对他说:“我这几天心里很慌,很有负罪感。”王晨心里一紧,忙问导师怎么了,没想到导师回答说“有几天时间没看书了,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对这一往事,王晨如今一提及依然感叹:“当时无法体会导师的那种状态,而现在却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导师当时的心境,这种负疚感就这样从自己的导师那里传递到了我的心里。”生有涯而学无涯。王晨以其学习者身份再次告诫我们,从导师口中一段简短的对话里学到的为学之道如能始终秉持于心,则当有深远回响。

 

王晨的博士生导师——张斌贤老师,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王晨提到,有一次他们在一起聊天,几个学生开玩笑说:“有的时候人是没法和大趋势去抗衡的,个人努力挺没用的,随波逐流可能是一个相对比较简便的方式。”张斌贤老师听后,拍了一下桌子,生气地说到:“你们怎么能这样去想,像你们这样既没有家学,也没有所谓的背景,都是从自己最基本的状况,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孩子,对你们来讲,个人的努力奋斗是至关重要的,怎么能有这种想法!”王晨当时听罢脸就红了,这件事情让他真正认识到求知为学者当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什么时候忘却了初衷、不想为之奋斗了,那自己的求知为学的道路可能就到头了。

 

谈到自己的恩师张斌贤老师,王晨觉得最让他敬佩的是老师那种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对学科的无限忠诚和执著。把研究的推进、学科的发展、人才梯队的培养,看作是自己工作第一要务。对于学科的未来发展,张斌贤老师怀着满腔热血、没有任何杂念地,不惜精力、不顾利益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探索,不断进取。对此,王晨表示,这可能是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磨练学习的地方,“在对自己研究课题的不断探索,对学科发展的不断推进上,我还需要继续体会张斌贤老师那份毫无保留的冲劲,并不断地化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


 张斌贤老师对于学生的“仁爱之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晨,影响着他后来对自己的学生的教育。王晨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好老师要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去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张斌贤老师就经常会以座谈会、读书会、茶饮会等各种形式和学生们讨论学问,畅谈对于学科发展的看法、设想,叙述学界的先贤事迹,以及自己处事的原则、方法等等,引发学生强烈共鸣。王晨坚信,只有具备这种感情才能看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能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4

用心用情,兢兢业业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王晨细数了自己从大学开始的求学路上这么多老师对他的种种影响。这么多年他也一直在向这些榜样学习,以他们为标杆,不断提升自己,并想着怎么把这种求学致知的价值信念、教书育人的品质精神传下去,影响学生,对此丝毫不敢有疏忽懈怠。唯有如此才能使老师先贤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一代代保留,并延续下去。


王晨真挚地说到:“有时候你会发现名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给你的学生带来什么,能不能对他内心有真正的触动,能不能让学生记住你,并在多年之后向别人传颂。”他一直把这个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标准。“这就是这么多年来,我从自己的老师或者身边的老师的身上,看到的并且一直在我脑海中记下来的,有些事已经十几二十年了,这就变成我的生活的记忆、生命的历程,化为我的血肉。他们影响着我,我一直向他们学习。”

正所谓“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王晨在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于教学工作不敢有丝毫放松,力求精益求精。他开设的《外国教育史》的课程,课件算起来有1000多页之多,而且对于自己的教学课件,王晨每年都会根据当前最新科研进展去更新内容。求知要求新,他认为这是做老师的本分。

王晨非常在意自己在学生群体中的口碑和评价,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科研教学工作上,希望收获学生的一个“赞”字。他表示希望同学们上完自己的课,能够真的有所收获,让这门课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在他看来,任何的东西都比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与赞扬。王晨上过的课很多,各类各种课程开过近20门,十年如一日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尝试过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涉及很多评价手段以及教学环节,例如实践、小组讨论、小组作业、设计评价量表,学生的面谈反馈等等。王晨表示,学生的面谈反馈和论文的评语工作上,花的时间和心思非常多,可是这是他乐意做的。在他看来,给学生真东西,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在与自己的相处中有所收获,自己才会有幸福感。用心用情、兢兢业业地去发掘每一位学生蕴藏在内心的力量,去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质。这是传承自自己求学路上诸位恩师身上的育人精神,也是王晨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片刻不敢忘怀的师者情怀。

寄语:北师大建校115周年

  • 每个个体都是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尘埃,面对一个伟大的机构115年的诞辰,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只有敬仰之心。我怀着敬仰之心期待北京师范大学有更多的115年,期待她更加辉煌、更加伟大。


  • 对于青年学子,我希望他们能够忠于真理、忠于祖国、忠于职业、忠于友爱、忠于内心,而当这五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忠于智慧。谨请以此踏上你们的征程,我们会在背后一直注视着你们,就像许多年前,我们的师长在背后注视着我们一样。


 

采访|王娟 王湾

文案|李安诺 王湾

美工|张盼 林晗

监制|陈霄 王娟

公众号:BNU思享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可能

喜欢

聆听师道|董世魁:千秋苍茫高原行,绿色发展中国梦

关于开展“献礼建校115周年——定格师者,聆听师道”行动的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