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篇Nature,5条鱼,中国科学院朱敏团队在“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iNature 2023-01-10
202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四篇研究论文。一时间震惊整个古生物学界。
朱敏团队近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增添了我国又一个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 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
Nature 封面
最新发现的5种志留纪古鱼新属种,分别为蠕纹沈氏棘鱼、新塑梵净山鱼、双列黔齿鱼、灵动土家鱼和奇迹秀山鱼。
第一篇题为“The oldest gnathostome teeth”。
下颌牙齿和牙列是颌骨脊椎动物的特征,最初是由古生代祖先的活软骨鱼和骨鱼获得的。化石记录目前指出,志留纪晚期(约4.25亿年前)是颌骨牙齿出现的最早日期,以及随后的泥盆纪时期下颌牙列的生长和替换机制的演变。
该研究通过描述双齿脊椎动物的最早的直接证据,这是一种基于中国贵州省孤立的齿旋的早期志留纪颌骨的新属和种。旋涡具有排列成一对行的非脱落牙齿,这些牙齿展示了现代颌骨造口群中发现的许多特征。
这项研究数据将齿颌骨的记录从志留纪晚期扩展到志留纪早期(约4.39亿年前),并且对于记录脊椎动物的初始多样化非常重要。这些化石证据支持了作为大奥陶纪生物多样性事件(约4.85-4.45亿年前)的一部分,更早地出现了有颌脊椎动物。
第二篇为朱敏团队与布里斯托尔大学Philip C. J. Donoghue团队合作发表题为“Galeaspid anatomy and 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paired appendage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证实中国志留纪时期的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关键化石证据。它们的成对鳍最初是连续的胸腹侧鳍,直到后来的茎系到骨刺类和下颌脊椎动物,胸鳍才在前面分化。在这之后的分化后,鳍能力的剩余区域被限制到骨盆位置,从而促进主动推进和转向。
第三篇朱敏团队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Per E. Ahlberg团队合作发表题为“The oldest complete jawed vertebrates from the early Silurian of China”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发现了在重庆早期志留纪时期的另一种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Xiushanosteus mirabilis),是保存完好的下颌鱼类和完整的身体,它结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预示着颅骨顶部模式从硬皮类向硬骨鱼的转变。这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第四篇题为“Spiny chondrichthyan from the lower Silurian of South China”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描述了来自中国志留纪早期的梵净山鱼(Fanjingshania renovata)的软骨鱼类化石(皮板、鳞片和鳍刺),发现早在志留纪早期,原始软骨鱼类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同时具有硬骨鱼类的组织学特征。梵净山化石的发现为早志留纪颌骨脊椎动物在下泥盆统化石记录中广泛出现之前的辐射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朱敏团队通过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233-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36-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897-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66-2

—END—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5),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