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富海:规划目标虚无现象批判

城意笔记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蕾奥城市观察 Author 蕾奥规划



全文2449字,阅读需要5分钟


编者按

所谓规划,按照彼得·霍尔的说法,规划师们从开始就针对他们力图实现的目标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继续这项讨论,确保目标的清晰和可行性,再对编制的各项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彼得·霍尔等,2014)。由此可见,在规划的全过程中,目标是第一位的。但遗憾的是,在当前实践中,主观因素导致的目标虚无现象却让这些困难被进一步放大,成为许多规划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此特开辟“规划目标虚无现象批判——走向可行动的目标”专栏,将以连载的形式聊聊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思路,还望能引起业内更多的警惕与反思。


城市规划目标虚无现象诸表现


规划的目标虚无主要有六种表现形式,可藉六个成语逐一概括描述:


1

表现之一——镜花水月


倾向规划目标的诗化表达,高挂云端,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地的发展实际。非“宜居宜业”不足以宣示情怀,非“战略高地”难以表达愿景,非“国际一流”不能彰显决心,规划目标在攀比中不断虚高!


然而现实残酷,财力羞涩,实现目标的心情又迫不及待,于是从局部下手、可视化入手。景观大道是必备,灯光广场是标配,公共空间讲气派,公共建筑求恢宏。


此外则是常见的大规模招商,引入产业务求高端,招商必招央企巨商,投资门槛水涨船高,终使得城市成本难以承受,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种远远超出城市发展能力的规划目标,严重违背了经济运行规律,脱离了地方实际需求,造成大量浪费甚至引发财政危机,亦最容易遭致百姓的不满与非议。


2

表现之二——人云亦云


纵观40年,中国城市普遍由“流行码”拼贴而成,开发区、楼盘、CBD、新区、各类园区、综合体、特色小镇陆续登场,最近又忽然流行“科学城”(国家级奢侈词汇,已普及用到四线城市),任何新的“定位”、“提法”和“理念”都可以拿来作为设立“新区”、“园区”、“试验区”、“聚集区”的理由。


其本质无非是追逐概念、复制方案,这样堆积起来的空间形态演变,由于缺乏清晰的、个性的及稳定的目标定位,空间方案就没有了自我,泯灭了特色。


流行模式全国通用,规划编制形而上,“千城一面”难以避免,规划目标趋于雷同或因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内在机理的不同而无法实现或只能畸形实现。


事实上,城市的魅力恰恰来自于其独特的文化和情感记忆,在地化、多元化才是符合大众需求的。


3

表现之三——自相矛盾


“既要……又要……还要”,这种叠加式的规划目标已成为常态。造成的矛盾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是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目标“越位”超出了实施能力的上限,典型的例子就是控规中控制性要素的任性求全,不断加码,将本可以实事求是主动引导城市发展的建设的规划技术,固化为以唯心的远期图景来实施被动式管理的“法定”手段,这些图景编的越细,就离生动宜人、高效高回报的城市原来越远;


二是目标的重心偏离没有放在规划能够施加影响的点上,而在规划真正能发力的地方目标“缺位”,如某些规划大谈产业策划、企业引进的目标,但在产业空间布局和建设指引上却全无针对性


三是拟定的目标跟实际想解决的问题不一致,目标制订陷入“偏位”,如某些规划标榜通过引进“最先进、最高端”的项目以带动当地发展,缺乏科学论证,结果资源浪费不少,带动作用为零;


四是不考虑各子目标在时间、空间、财力上统筹协调的可行性,目标序列出现了“错位”,导致混乱的条条规划向下落实起来一地鸡毛。


以上四类问题情境虽有系统的目标,但却因目标与现实或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冲突,最终显得形同虚设。




4

表现之四——朝秦暮


典型的反映便是“任期规划”,一任领导一个定位、一轮规划,规划目标带上了领导的个人色彩,频繁变动。


有的领导为求速见成效,往往启动新区开发,既可卖地收钱又能新上项目,换一任领导再选新区再开张;又如有的地方因领导频繁更替,规划目标也随着“工业兴市”到“旅游兴市”再到“工业兴市”反复折腾,由此产生了不少短命项目、烂尾工程。


城市发展目标不稳定,城市发展战略无定力,缺乏连贯性和经营积淀,最容易导致土地过度开发浪费,使得空间效益大打折扣。当另起炉灶变成常态,当目标变成说辞,当规划变成“鬼话”,消耗的将不仅仅是政府公信力,更将造成城市重要发展机遇的贻误。


5

表现之五——胶柱鼓瑟



规划对现实缺乏敏感,对未来缺乏预见,以现状特征推及远期规划,目标僵化刻板,不留余地,发展策略和行动落后于客观条件的变化。


一者刻舟求剑。如深圳华强北改造在规划阶段过于追求炫目的地标形象,忽略了未来的使用人群及其行为活动分析,选用封街改造的模式且过程拖沓,导致错过了电子行业和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的风口,再次亮相已显黯淡。


二者守株待兔。如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以追求开发用地面积为目标,导致用地过剩,难以为继,而大多数城市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诉求依然是增量用地指标!


6

表现之六——缘木求鱼



过分注重技术理性,建立专业化的“理想目标”,并据此设计“最佳空间方案”,几乎可以视为多年来规划工作的全部。


然而,这种高大上的目标往往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大幅度跨越基础上的,对行动的现实环境和可操作性视而不见,导致行动与目标身首分离、南辕北辙。


社区(村庄)规划的发展现状正反映了这一问题。其往往被作为一项简单的目标制定活动而不是一种行动模式,规划文本和图集被视为成果的全部。现实是社区(村庄)改善中,过程正义大于结果最优,居(村)民的公共选择及与规划师和相关利益人之间的多向互动,才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


此外,看起来技术逻辑缜密的遵循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经常缺乏对未来情况的预判,“这里需要路,修一条路就好了”,且沿用至今未做原则性调整的规范,导致主次支路划分和组合方式既不符合机动化时代的城市交通要求,又割裂了城市生活,宽马路、稀路网、大街区的道路形态几乎席卷全国所有新区新城,还冲进了许多城市的老街区。


前三种(镜花水月、人云亦云、自相矛盾)是目标本身的虚无,使规划成为无源之水,后三种(朝秦暮楚、胶柱鼓瑟、缘木求鱼)实质上是因行动与目标的脱节间接导致的目标虚无,让规划成为无根之木。规划的目标出问题,便是“根”“源”性的问题,毫无疑问会从根本上损害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甚至正义性。


欢迎关注蕾奥城市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