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邱建生 | 危中之机:回归在地性

邱建生 国仁乡建 2022-04-28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平民教育”

作者简介

邱建生: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讲师,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秘书长,“爱故乡计划”主要发起者;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与规划、平民教育、社区大学等方法的科研工作,著有学术著作《互助型社会》。


 

   一场疫情,让高速奔跑的脚步突然停了一下来。这种急刹车的感觉,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习惯。作为个体来说,过去一直向外求,现在停下来了,有机会向内求了,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人是需要平衡的。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向内求有多个方面,比如塑造精神力量,比如建立文化自信,等等。我试着从回归在地性这个角度来探讨这次疫情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面向未来的机会。

在地性与全球性

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把全球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大部分人口网罗在了一起,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谁也离不开谁了。毫无疑问,这一进程对世界财富的扩张和积累、对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个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和数据,不容否认。但同样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人类的危险系数也是在同比增长的,就像三国赤壁之战时用铁链连在一起的战船,一把火下来无一幸免,而今天的危机关键是还不止一把火。人类危险系数的增加,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全球化进程对在地性的消解,比如早西方殖民者为满足本国对工业原料的需求,对殖民地多样化农业结构的破坏,直到今天都无法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摆脱依附地位。最近的例子如委内瑞拉,其单一的石油经济结构加之单一的农业结构,使其在危机面前饱受屈辱和磨难。在地性蕴含着多样性,包括经济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等,这与全球化要快速实现资本增值要求的单一性是矛盾的,所以必然地,全球化要荡涤多样性,消解在地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很快的速度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成为全球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也是这个系统最大的获益者之一,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但正如我们看到的,我们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而得到的会轻易失去,失去的却很难回来。生态(包括农业)多样性的破坏是一个方面,文化多样性的消解是另一个方面。实际上,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代价融入全球化的,我们得到的也许只是够这一两代人享用而已,却把未来的极大不确定性留给了子孙。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文化的不确定,因为文化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此中国非彼中国,很多人会失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家园。甘地说,如果印度人民不能从西方文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就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这句话同样值得我们警醒。



回归在地性,并不是说我们从全球系统中脱钩,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利的,而是我们如何能在全球系统中有更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能够在全球危机面前全身而退,进退自如。从经济层面来说,需要加强内部市场的构建,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以我们国家的体量来说,本身就可以是一个自足的全球系统,只是由于我们这几十年过于向外,自废了不少武功,比如在农业领域,东北大豆全面失守,九成以上的豆种被转基因大豆替代;几十年的时间里,八成以上的农业传统品种消失了。食物系统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我们的喉咙正越来越在别人的手里掐着。从文化层面来说,则应更多地强化对在地文化的认同,比如在教育领域,少一些西式教育,多一些中式教育,更多一些在地教育,如此才能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文化多样性局面。中华文化本来有很强的包容性,但随着我们的知识系统越来越受西方知识系统左右,这种包容性也在收缩,比如中西医之争,一般情况下支持中医的人不会排斥西医,但支持西医的人大多会排斥中医,排除这里头众多医药集团的利益使然,西方知识系统豢养出来的一元化思维在知识界正逐渐成为主导,这是比较要命的。生态方面就不用多说了,这次疫情给国人的最大教育莫过于要善待大自然了,希望未来国人能有更多自觉的行动,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



在地性与乡村

这次疫情应该能让不少人认识到乡村的价值,那些口口声声要消灭更多的乡村的人,估计现在最想的就是能生活在乡村,而不是在自己编织的鸟笼里。乡村具有天然的多样性特征,她本来是一个自足足人的生命系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中华大地上那一个个的乡村,就像网篮的一个个节点,而城市就是网篮里的婴儿,由一个个乡村手拉着手呵护着。但这么多年来重城轻乡的发展,婴儿越长越大,但还是无法自己走路,而乡村却日渐老迈,他们的手越来越无力。这就是今日中国的城乡及其关系。

这次疫情应该能让我们认识到这种状态对于我们的未来是危险的,乡村的生命力不应该在城市发展中被消解,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如果说中国在全球系统中要更多地回归在地性,乡村在国家的发展系统中也要更多地回归在地性,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从经济层面而言,要更多地支持小手工业的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促进本地就业,以县域为半径构建一定比例的内部市场,促进本地消费;就文化来说,大力推动包括乡村博物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在地教育,促进在地化知识生产,激发在地文化活力;就生态而言,禁绝污染型的农林业和工业,强化生态保育,减少碳足迹。此外还有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通过全方位的在地化努力,增强乡村经济的主体性和社会互助性。

乡村什么样,未来就什么样。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这次疫情可能只会把大家关在家里一两个月,大伙对我上面所说的会不以为然,甚至义愤填膺,但如果是一年两年呢?在全球各种危机越来越复杂的未来,我们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吗?一方面我们要在各个层面上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地性是一个重要选项;一方面我们也要提升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在地性是一个必然选项。

非常时期,非常思考,没有对错,只有探索。也许未来,我们可能要少一些躺在舒适的床上,而是要更多地站在悬崖边上进行思考了。

                                        

图片来源网络,特此致谢!




推荐阅读:

温铁军 | 在"复杂局面"下把社会创新能力引入三农领域

温铁军 | 乡村必须发动群众形成防疫体系

邱建生 | 疫情面前,回望历史——对在地化医卫系统重建的一点思考







国仁乡建

      社会企业是近几年由公益慈善行业倡导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形式,强调以社会的、公共的资源、合适的产权结构,市场的力量,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公共的问题。中国社会企业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以张謇、卢作孚为代表的实业救国家自觉而有力的尝试。

      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组建于2018年4月,由“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倡议,全国乡村建设领域的十多家社会组织、企业、研究院所联合发起,集合了新世纪乡村建设运动20年来在生态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乡土文化传承保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乡村振兴试点村机制设计、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积累的实战经验,力图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的系统化、市场化、专业化、产品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

      电话:010-62460686;

                 18811061056(陈晶晶)

      邮箱:greenground2018@qq.com

    公众微信号:guorenxiangjian(国仁乡建)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