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从“功夫”的角度重新解读儒家“八条目”的当代价值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两千多年前,《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大修身条目,南宋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更对其进行详细解释,“八条目”在此后便被奉为儒家经典的修身方法,也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


然中华民族命运跌宕,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千年前的文化落得“花果飘零”的状态。如今国人重拾的文化自信似有浮于表面、流于商业的危险。一方面,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停留在了“神秘东方”的层面,并没有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内在核心的当代价值何在?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倪培民把儒学放入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提出“儒家功夫哲学”以“功夫”的角度重新解读儒家的“八条目”,发掘并提炼儒家学说的哲学内涵。


《儒家功夫哲学论》
倪培民 著
商务印书馆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儒家功夫哲学论》是倪培民教授系统阐释其功夫儒学和功夫哲学的著作,在历史的语境中考虑中国传统功夫论与哲学的关系,分析功夫论的哲学转向,继而将儒学放入此框架中重新认识。


作者从“儒家”“功夫”和“哲学”这三个论域的交集入手,意在既“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还原儒学作为一个功夫修炼和实践体系的本质特征,又“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勾勒功夫哲学的基本视角和框架,并“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考察当代儒学的哲学意义。

全书依据朱熹所谈“八条目”的次序,分有三大篇:上篇格物致知,中篇诚意正心修身,下篇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此阐释三论域之间的关系与儒学的现实意义。



上篇 格物致知

本篇内容涉及功夫认识论、功夫科学哲学、功夫本体论、功夫宗教哲学这几方面。功夫认识论的核心特征是“知”,对“致知”的考察是功夫哲学自然的逻辑起点。


其中不仅包含了西方哲学注重的命题之知,反理智主义中的技能之知,也包括熟识之知、鉴赏力等,以有效性为旨归,从而获取德性的培养。


▲庄子谈“弃知”的益处

功夫科学哲学则是中国古代“格物”的表达,如果说科学指的是对世界的命题化的认知,那么功夫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认识“体身化”(somatization)而成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其外显之间关系不仅体现在西方因果观中,也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之中,一种“生化模式”的因果观。


▲ 功夫形式存在的合理性


作者通过审视近代科学范式与中医范式,认为这两者相对应的模式形成互补,并表示儒家传统虽然缺乏自然科学的层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反对科学,相反,像中医范式背后的儒家哲学是一种中国哲学常见的整体性思维方法,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具体事物,这种思维方法具有其不可否认的独到与深刻之处。


功夫本体论与功夫宗教哲学解释了儒家心性、精神性的内涵,对《论语》《中庸》《孟子》等主要观点进行再阐释,提出儒家功夫模式的精神性是如在主义,而这种主义的实践本身是需要建立在诚意正心修身的基础之上。


▲ 如在主义的特点是不自欺欺人


中篇 诚意正心修身

作为一个功夫体系,儒家格物致知的目的并非仅仅是获取知识本身,或者说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为了人生的完善。儒家所谓的“学”便是为了“成人”,这是儒学的核心,诚意正心修身是最能反映儒家特质的成人之道。


儒家的修身常被狭隘地理解为修心,实际上它是儒家养护整个身心健康的方法。修身必须正心,正心的重要方面是如何对待欲望。作者提到近代对“人欲”的肯定,矫枉过正地导致了世界的“失魅”和人类的“单向度”化,为物质利益所左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持续生存,而儒学的“成人”之道能帮助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于儒学精神中的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达到艺术人生的目标、如何建立道德准则、如何理解并实现自身尊严与自由,作者提出功夫伦理学和功夫美学两大方向。通过讨论孟子人性论、马尔库塞“单向度人”、中国书法、品性伦理、儒家尊严观和自由观等内容,阐释功夫框架里的儒家哲学对“成人”的价值。


▲ 书法的美学


下篇 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篇内容大致相应于功夫社会政治哲学,作者通过分析家道、“齐家”功夫、儒家功夫、民主和法治、“家天下”文明、“平庸之善”的内容,解释儒学对当代文明发展的意义。


儒学提出“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观念,作者认为此为家道与“齐家”的功夫,与家庭疗法提倡者萨蒂尔的观念、早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念和文化人类学家艾斯勒关于复归远古“伙伴关系”的观点都有相通之处:人类应当在更高级的形态上,消除人的自身生产被物质经济生产所左右的异化并以具理想价值意义的家为模式去改造社会,从而达致天下家园化的目标。


关于“治国”,作者分析了儒家功夫角度下的民主和法治,其中民主不能只是程序上的平等与公正还必须依赖“民”的成熟及其“主”的能力,如此民主才有基本保障。法治则是一种德、礼、政、刑的立法结构,既有现实主义的底线保障,又有德礼教化的高度理想追求,是一部合理地考虑和加入了各种人伦亲情的法。


▲ 儒学中“新民”的内涵


最后的“平天下”是上述条目的自然延伸,相应的群体也从个人扩大至整个人类,只有在整体达到某种“功夫”水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这就表明世界秩序必须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上


作者总结了文明对话的四种发展模式:丛林模式、动物园模式、舞台模式、健身模式,认为“健身模式”有助于各文明智慧的聚集,从而达到“和”的状态。


“平天下”的另一个目标是走向“平庸之善”,作者认为,通过权威、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引人向善,甚至激发出人自己都想不到的崇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从社会各界扩大至全人类的希望。


作者简介

倪培民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国际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会长、纽约全球学术出版社《中外比较哲学丛书》主编、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近代欧洲哲学、因果关系哲学,尤其专注于儒家功夫哲学。


主要著作包括On Confucius(《论孔子》,2002)On Reid(《论里德》,2002)Wandering: Brush and Pen in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笔墨哲思游》,2002)Confucius Making the Way Great(《孔子——人能弘道》,2010,2012,2021),以及80余篇中英文哲学论文。由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Understand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New Translation of Lunyu with Annotations(《孔子论语理解—论语的新英文译注》,2017)是迄今为止英文世界最为详尽的《论语》译注本,该书2020年获得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的“史嘉林图书奖”



向上滑动查看目录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

一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二 西方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三 哲学的功夫转向

四 功夫论的哲学转向


上篇 格物致知

第二章 格物致知与功夫认知

一 西方哲学中的“知”

二 功夫认知

三 超出真理的知识

四 知与德性的培养

五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第三章 功夫认知的特征及其培养

一 知与行

二 知与体  

三 知与思

四 楷模的学习与权威


第四章 功夫认知与科学技术

一 阳明格竹与李约瑟难题

二 作为科学的中国传统医学

三 技术与因果观

四 功夫科学如何可能


第五章 儒家心性之学与功夫本体论

一 作为儒家心法的《中庸》功夫

二 孟子人性论的再认识

三 朱王心性论之异同

四 良知是假设还是呈现?——功夫的吊诡


第六章 儒家需要形上学吗?

一 对解构形上学的回应

二 情本体?事本体?仁本体?

三 作为境界的和作为功法的形上学

四 关系形上学?故意的偏颇


第七章 如在主义:儒家功夫模式的精神性

一 从原始宗教到如在主义的转折

二 如在主义是非辨

三 “有保证的”宗教信念及其儒家的对应

四 如在主义与后世俗时代的两难困境


中篇 诚意正心修身

第八章 诚意正心修身与学以成人

一 功夫与诚意正心

二 诚意正心与健康

三 儒家欲望观

四 教育、经济与“单向度”的人


第九章 艺术人生:儒学的最高目标

一 开放式的“成人”

二 通行观点及其否定

三 对通行观点的分析

四 艺术人生之为道——以书法为例


第十章 功夫伦理

一 功夫伦理与道德律令

二 功夫与道德

三 功夫伦理与其他伦理学理论


第十一章 “求而得之,舍而失之”:儒家尊严观

一 “天赋普遍尊严”概念的得失

二 儒家关于人的尊严的基本立场

三 儒家尊严观与天赋普世尊严观念的比较


第十二章 修炼而成的自发性:儒家自由观

一 作为消极自由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 作为积极自由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 作为自由之条件的功夫能力

四 作为自由之条件的他者


下篇 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十三章 家道与“齐家”功夫

一 三种意义上的家与家道

二 齐家与修身

三 权威与家规

四 齐家与“极高明”

五 齐家与当代家庭问题

六 齐家与治国平天下


第十四章 儒家功夫与民主和法治

一 “新民”——民主之基础工程

二 体制——外体化的功夫

三 礼治的特权与法治的平等


第十五章 “家天下”文明与“平庸之善”

一 人类的成熟与天下文明

二 文明对话的模式

三 和而不同与开放的肯定性

四 “囚徒困境”与“红灯笼困境”

五 走向“平庸之善”的可能


后 记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本书作者有关论著

索 引


向上滑动试读内文

中国传统功夫论是哲学之功夫转向的丰富资源,反过来哲学也可以促使中国传统功夫论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反思和提升,形成功夫论的哲学转向。

在中国哲学领域,功夫论常被看作是宋明理学中以功夫概念带出的一系列修身养性的论说。但宋明儒者们从来没有犹豫过功夫概念是否能用于先秦的学说。在他们看来,不仅他们的功夫论源自于先秦儒学,道家、佛家的学说也都可以归结为功夫论。但功夫论并不自动地就等于功夫哲学。尽管在古代,不论是西方的希腊罗马还是中国的先秦或宋明,精神和身心的修炼本就常常以哲学的方式出现,但毕竟哲学的“智慧”指的是理性智慧。哲学的概念在今天已经与理性的思考密不可分。中国传统功夫论的论说当中,有些内容无疑已经是对功夫修炼的哲学反思,而且是高度哲学化的反思,但也有许多内容属于功夫的指导,其中蕴含的哲学内容还需要经过发掘、过滤、提炼、阐发,才能得到哲学理论形式的彰显。目前有关功夫论的研究多数还是属于思想史的研究,如思想脉络的追溯梳理、对古人思想观点的综述对比等等。这些思想史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但总体来说,在如何超出以古人的词汇和逻辑来整理和复述古人的思想,将功夫论作为思想资源进行深入的哲学分析探讨,并将之与西方哲学进行碰撞、交流、对话,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功夫论在现代语境下的升华和进行哲学的重建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开拓空间。

功夫论之哲学化首先体现在提供概念和命题的分析。宋明儒虽然经常使用功夫概念,但都缺乏对此概念的哲学梳理。他们通常在人工、功力、功法、功效等含义下不加说明地使用“功夫”一词。当然,这些不同的含义能够在一个总体的功夫概念下面出现,表明了这些含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对这些含义缺乏梳理,则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它们的丰富性和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如“知行合一”经常被理解为一个单个的命题。但在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四种不同的含义来:“不行则不知”,“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知行要并进”。这四句话的意思各不相同,需要仔细地梳理与分析才能明晰和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功夫论的内容常常具有不可分析和不可描述的性质。有些内容一经分析描述,其原有的对整体和过程的把握就可能失落,其在原有语境中的特殊功用就可能在抽象过程中受到歪曲。但功夫论的这些特征本身也需要有哲学的探讨、分析和诠释。



往期回顾
“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作品专辑
新书推荐|当语言会漂移……
新书来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11月新书盘点
范景中、戚印平译|潘诺夫斯基经典著作《图像学研究》全新修订本面世!
新书推荐|寻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独特流派
“自我定义还是自我欺骗?”| 美术史中的文艺复兴问题
限量版 | “葛兆光讲义系列”函套装正式发售!
光启文库 | 打开中西文明互鉴之门,传承经世致用之学
《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具体心理障碍知识》现已面世
新书推荐 | 进入荒诞文学的语言游戏之中

如有转载需求,可关注公众号后
点击 “联系我们” 进行申请
扫码即可关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账号

公众号

微博

书友会

哔哩哔哩

抖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推荐|从“功夫”的角度重新解读儒家“八条目”的当代价值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