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阶层的冻结和崩解(上) 持续的苦难!

如是大牛哥 头牛大观 2023-10-31

有些人生叫世袭;有些叫接班;对底层来说只能叫苦难的延续!

社会学上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在正常情况下,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努力积累财富等方式实现阶层的越迁。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他还继续留在南非的话,可能会加入某个街头帮派,已经死在了街头斗殴中。自从人类走出矇昧,建立起分工不同的稳定社会结构后,阶层也就随之出现了。但是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和机会分配并不均衡。当这种不均衡变得差距巨大且稳定,各阶层之间的自然流动像是被冻结。这种情况就被称为阶层固化。阶层固化是一场持续的苦难之源!


动物界也天然存在阶层,但不会产生阶层固化。同一个种群中的动物靠牙齿、力量取得领导地位。从而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食物和交配权。但它的地位不会随着血液、母婴和性传递给下一任。当这头动物开始变得年老衰弱,就是被更年轻和强壮者取代地位的时候。就算是“王的儿子”也得一步步打怪升级。这颗星球上能够实现阶层固化的哺乳动物只有人类。如果说人类社会也存在丛林法则的话,这种丛林法则比动物界更残酷也更不讲道理。动物界通过“竞争上岗”可以实现种群进化,人类的阶层固化反而会淘汰掉优秀基因、批量制造愚蠢,并带来一次次浩劫。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陈胜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喊出来的。这句话的普遍解释是“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吗?”其实这句话还真的没说错。在那个时代别说王侯将相,就连起兵造反也得先看看出身。以项羽为例,太史公记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正是由于出身于名门世家的贵族阶层,使项羽的起兵从一开始就具有逐鹿天下的本钱。反之,只混到了小地方派出所所长的刘邦,新人属性就黯然得多。所以非得搞出来斩白蛇起义,把自己封为赤帝之子,这才勉强有了参与竞争的合法性。包括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一开始也用的是长公子扶苏的名号。说白了,在那个时期大家都是想找条生路。跟着门阀贵族后面混,成功的希望总是大一些。


那么为什么门阀贵族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呢?这其实与贵族阶层对知识的垄断有直接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一般家庭根本消费不起。只有名门世家才有条件在自己的家族内部进行知识传承。普通人连想得到一本书的可能性都非常小,更何况是系统性的学习。当时只要读过一两本书,就可以算作“士人”,成为接近真正贵族阶层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跟着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造反,想想就很让人绝望。而贵族阶层自然也明白垄断知识对稳定自己阶层地位的重要性。他们最大的资本不是财富,而是知识和人才。只要拥有这些就有了竞逐天下的本钱。哪怕一时衰落,也会有“亡秦必楚”的那一天。毕竟,“寒门出贵子”的前提是“门”而不是“寒”。直到孔子出现,这一切才被逐渐打破。正因为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贵族,所以他才能在鲁国担任要职。而他提倡的有教无类让普通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及至后世,虽然封建专制皇朝为了网罗人才,对老百姓开放了一部分知识,但通过科举制度垄断了知识的解释权。进而实现了权力对阶层流动的绝对控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仅要在环境恶劣的“格子间”里吃住考试,在此之前还要经历小吏们极其苛刻的“搜检”。除了要敞衣露怀,连身体的隐私部位也会被仔细搜查。所以说,戏曲中的“女驸马”如果真的参加科考,在第一关就已经败下阵来。这种做法名义上是防范作弊,实际上是用羞辱的方式一扫这些平时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的气势。让他们充分学会“走进这个门就要夹起尾巴做人”的道理。只有愿意接受并经历过这种极致耻辱洗礼的人,用起来才让人放心。


这种潜移默化的“选种”会剔除那些思想觉悟不够的人士。让剩下的人从“三省吾身”的道德自检,变成话到嘴边留半句的“自我审查”。为什么古代罕有科技上的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思想的突破。而被打断了脊梁骨的知识分子和被阉割的犬没啥区别。无论多么大的官儿,什么样的大儒,一旦贴上了“御用”的标签就成为一件工具,在皇帝这个终极大BOSS面前也会绝对服从。这种所谓的“为国取士”本质上是通过控制阶层流动通道的方式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行阉割,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知识垄断。垄断和阉割,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看得见的手。

而这些士子们之所以明知被辱还要削尖脑袋向上挤,就是因为在封建专制皇朝的历史上,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应的是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政冶权利。早在秦和秦之前,只有高干子弟才是高干的接班候选人。贵族和平民之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普通人只能寄希望于“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秦朝建立起的“爵位制度”对旧有的阶层制度是一种打破。表面上是给予平民子弟一条新的晋级之路,其实是将阶层和对应的利益用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秦爵共分二十等。第三级簪袅和第四级不更之间是一个分水岭。达到不更的级别即可免除作为轮流服役的兵卒。到了第八级的公乘就有资格乘坐公车了。开始成为高级爵位的一员。此后层层拔高。但层级之间的屏障也越来越难以逾越。到了第十九级和第二十级的关内侯和彻侯,已经不是靠努力可以达到的了。封建皇朝的形态是皇帝拥有最高权力,然后向下逐层分配权力。这些权力又被标定为对应的利益。而自由,又是从上到下被逐层压缩的。最终用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实现对社会的终极掌控。


等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但如前所述,统治者总是会留出一定的管道帮助阶层之间形成流通。新鲜的知识和人才只会让统治者的地位更稳固。但是,统治者想的,并非已经盘踞在较高阶层的人所希望的:你凭什么以为你的十年寒窗,能抵得过我三代豪门?于是,开始人为的为阶层流动设置阻碍。今天在学历上卡一下,明天搞个综合评估。久而久之,原本的自由流动消失了。阶层像是被透明的冰块包裹住。可以看到里面是什么,但只要一靠近就会被刺骨的寒意逼回来。


整个社会像一个长长的冰滑梯。越向上越陡峭。越需要有人拉你一把。虽然向上的路难走,但向下的路一向都很通畅。只要有人推你一把踩你一下,可能几十年的努力就白费了。鬼知道会一口气溜到哪里去。

在不同的社会中,阶层固化的形态也不一样。印度曾经存在严重的阶层固化,被称为“种姓制度”。根据种姓制度,印度社会被划分为数百个不同的种姓群体,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职责。按照瓦尔那的分类架构,印度的种姓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级别的种姓是婆罗门种姓(Brahmins),他们从事教职,拥有知识的垄断权,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向下是刹帝利种姓,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不包括宗教权力。第三等的吠舍种姓是农人、牧人或商人,是社会的主要经济贡献者。最低等的首陀罗种姓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再往下的就是庞大的贱民阶层。根本没有资格被纳入种姓架构。他们被认为是最低贱的社会地位,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饱受歧视和剥削。他们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只能从事肮脏和卑贱的职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甚至连影子都不可以与等级内的人交叠,以免玷污他人。如果不小心碰触到高等级人的身体,还可能遭到殴打或会被打杀。

历史研究表明,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但制度的设计者的高度自利性决定了,社会必然走向“用特权维护特权”。随着时间的变迁,就逐渐演变成世代相传的身份。印度的“血统论”不带任何掩饰。那可是真真正正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是贱民”!


凡是想以世俗身份挑战这种阶层制度的,就会遭到制度的无情报复。我们小时候在印度电影里看到,某个富人家的小伙子爱上了穷人家的女儿。小伙子为了和姑娘相爱,不惜与家族断绝关系,去做一些穷人才会做的工作。观众在对小伙子和姑娘报以同情的同时,也会对贵族老爷和富商充满仇恨。但事实上,电影中的男女双方通常具有不同的种姓阶层。他们的婚姻并不受到法律保护。跨种姓婚姻的结果并不是让较低种姓的人有机会向上越迁,而是使高种姓的人降低等级,甚至双双沦为贱民。但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印度电影是不会告诉我们这些的。

为了维持种姓制度,印度的历代学者们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释架构给民众冼脑。在这样一个宗教控制的国家里,不爱婆罗门就是不爱印度教,就是不爱印度。至于说比你等级更低的,随便你怎么欺压。人们从小就把这一套当作顺理成章,不敢生出半分抵抗。尽管其中有些部分荒谬绝伦,但印度人却深信不疑。举例来说,印度有一种叫“娑提”(sati)的习俗。一个妇女如果死了丈夫,她应该身着出嫁的盛装,坐上柴堆烧死自己殉夫。女人只有这样做才是伟大和圣洁的。1829年,英国殖民者曾出台法令,禁止“娑提”但遭到了被深度冼脑的印度妇女的强烈抵制。她们说“印度女人自古以来就有自焚殉夫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神圣的自由与权利!”高级骗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可以让受骗者自己骗自己!


其实印度人一直在努力打破这种种姓制度下的阶层固化。早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在佛教教义中公开反对任何形式的种姓结构。但直到印度独立后,才通过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废除“不可接触制”。用法律的形式正式终结了丑陋的种姓制度。固化的社会阶层得以解冻。低种姓的人终于可以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政冶权利。无论男女,每名印度人都平等的拥有一张神圣的票票。2019年4月的大选中,一名印度男子因为投错了选票,竟然在绝望愤怒之际切断了自己的手指。可见,印度人有多么珍惜自己这份来之不易的权利。(图片来自新浪新闻)

今天的文章先写到这里。因为是一篇万字长文,不想给朋友们增加阅读负担,所以拆分成三个部分。包括上一篇“自由是一只关不住的鸟儿”也是用其中的一大段改写的。在下一篇中,我会偏重讲到权利意识的觉醒和阶层的崩解。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或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本文4300字,感谢耐心读完。我知道像这种类型的文章往往不如时评类的文章讨喜。毕竟在这个年头,知识是唾手可得的。但越是如此,独立思考才越发显得难能可贵。我看到有自媒体人说,没有看过两三百本经典著作是不可能有独立思考的。而我的看法是正好相反。那样只会让你变成一张行走的书单。我们姑且不说阅读这些经典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只要看看这些经典巨著是怎么写出来的就会明白,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背后不是作者的丰富人生。换句话说,很多东西如果自己从来没有去主动接触,人生不够丰富,顶多就是一个指着地球仪写作的中专鲁迅,或者是一个没有去过美国的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成不了哲学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冷静而且客观。在碎片式阅读已经成为常态的时候,我愿意打捞沉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星光,并用便于理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不祈求所有人的认同,但至少证明思考是有意义的!


最近三篇原创文章:

自由是一只关不住的鸟儿,写在法国大革命234周年

泽连斯基遭西方冷遇?老胡,真不带你这么玩的!

假如乌克兰失败,我应该害怕什么?!



~END~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点赞、在看和转发

 求是大牛哥 

部分心得分享和短文只会发在朋友圈,感兴趣的朋友请扫码添加大牛哥私人微信。已经加过的请勿重复添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