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igest|短语结构(下)

潘浩 THU语协 2022-06-09

什么是短语?什么是句子?

Fukui, N. (2001). Phrase Structure. In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yntactic Theory (pp. 374-406).


迈向最简方案

再论名物化


让我们回到1970,重新审视句子和名词短语:

现在的X'似乎刻画出了这两个话语片段的一致性,但依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 为何在句子中主语(the enemy)处于一个虚词类(non-lexical category)位置[Spec, I''],而名词短语中的主语(the enemy's)位于一个实词类位置[Spec, N'']?

2. 为何动词V的投射没有出现标志语?



为了进一步统一名物化的名词短语与句子,我们需要为X'提供一些修正 (Fukui & Speas, 1986):DP分析(DP analysis)谓词内部主语假设(Predicate-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


DP分析


现在我们把限定语作为核心,NP作为其补足语。


1. 这种分析在句法事实和语义分析上都能得到支持,在DP分析前的蒙塔古(Montague)语义分析中已经采取了类似的分析方式。


2. DP分析为名词短语提供了双层结构,因而现在主语都位于了虚词类位置。


谓词主语内部假设


我们假设句子的主语生成在动词投射的内部:[Spec, V''],理由如下:


  1. 自然语言提供了两方面的事实:

    题元角色指派(theta role assignment)要求主语生成在动词投射内。

    格指派(case assignment)同时要求主语最终占据[Spec, I'']位置。


  2. 为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只有一种操作:

    主语在底层结构中基础生成在[Spec, V'']位置,在表层结构移位至[Spec, I'']位置。


经过这样一番修正,我们的X''能更好地刻画名词短语与句子的一致性了。


一个分析句子的新视角


至此,我们在修正理论的时候自觉地做出了实词(lexical item)虚词(functional item)的划分。实词构成了我们对句子的理解(例如名词、动词),虚词参与了我们对句子合法性的计算(限定词、屈折成分等)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投射:实词指派其上的题元特征,与符合特征的词构成更大结构;虚词指派其上的一致性特征,为一个最大投射引入另一个一致的最大投射作为其主语,完成投射。


从这个角度看,虚词上携带的一致性特征会触发移位,而缺少一致性特征的实词则无法触发。通过以上分析,传统的X'理论发展成为了更为精简的相对化X'理论(relativized X' theory)短语组合通过特征指派驱动。


相对化X'理论


在相对化理论中,实词和虚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词拥有题元特征,而虚词拥有一致性特征。实词可以递归投射,直到其上所有特征全部指派完毕形成最大投射:一个语类X的最大投射是一个其无法继续投射的结构。


在现在的定义中,最大投射不再是与X'相关的具体结构层级,而是相对于核心和结构而言的最大投射虚词的投射方式与实词不同,虚词上的一致特征一一对应因此虚词的最大投射是关闭的,即虚词的投射方式是无法递归的。


再看移位


现在我们再考察移位,注意到移位是通过一致特征触发的,因此只有虚词可以触发移位。事实上,我们先前考察的所有替代性移位都符合这一个性质:


  1. 名词短语的移位都会移到虚词类I的标志语位置。

  2. 名词短语内部的移位都会移到虚词类D的标志语位置。

  3. wh-疑问词移位都会移到虚词类C的标志语位置。


在相对化理论中标志语(spec)位置同样不再是结构中的既有位置,而同样获得相对化定义:X的标志语是与X有一致关系的最大投射。


在这样的定义下,标志语的性质更为突出:标志语位置是移位的终点。


注意到在标准X理论中,深层结构中标志语位置会基础生成空语类Δ以作为替代的目标,然而,在相对化理论中,Δ既无法通过题元角色指派允准,也无法通过一致关系允准,同时这个空语类总会在表层结构被替代。因此,在相对化理论中空语类Δ不需要存在,而替代性移位也不再是对一个已有元素的替代。那么,通过特征指派,我们可以把所有移位统一为句法对象的附加(在这时期被称为Adjunction)。


相对化X'理论通过投射与特征指派,取消了先验的X'结构的必要性。现在的分析预测在一种缺少虚词语类的语言中,投射将不会关闭,也不会触发任何句法移位。Fukui (1986, 1988) 认为日语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最简方案:光杆短语结构


Chomsky (1994) 中提出了光杆短语结构(bare phrase structure)理论,彻底取消了X'的理论假设。


从经济性原则出发,语法的所有原则实体都应该只通过语音和语义界面的性质进行核查。在句法层面上唯一需要的信息只有核心与非核心的组合以形成一个句法单元,因此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只通过自底而上的合并(Merge)就可以实现。


由于合并不考虑词与词之间的线性关系,因而合并过程的形式化表达如下:


K = {γ, {α, β}},其中K是由α与β合并而来的新元素。


K的核心将会实现为αβ中其一,这个过程同时也是递归的。


Chomsky进一步认为短语结构生成与移位都是通过合并实现的。

其二的唯一区别在于参与合并的元素α是直接从词库中提取出来的(Numeration)还是从中K复制出来的(Copy),前者是短语结构生成的逻辑,后者是移位的逻辑。


光杆理论对最大投射的定义于相对化理论并无二致,但其对标志语的定义不再以一致关系为标准,而是回到了传统定义,即标志语是被最大投射直接居高(dominance)的短语成分。


光杆理论彻底革除了X'理论假设,将人类的语言能力直接体现为递归合并能力。然而光杆理论产生了原则参数时期不存在的三个问题:


  1. 何为居高。

  2. 如何给句法对象标签赋值3

  3. 如何确定词与词之间的线性关系。


短语结构中的线性关系


在生成句法框架中,线性关系很长时间内都不是重要的考察对象,与之相关的理论似乎只有核心参数(head parameter),即一个语言的短语结构中核心在前还是在后。然而,Kayne (1994) 重新指出了线性关系的结构依赖性,用结构上的非对称性平瞰(asymmetric c-command)关系定义线性关系。


线性一致公理


Kayne认为在短语P中,如果一个非叶节点(non-terminal node)X非对称平瞰另一个非叶节点Y,那么X居高的所有叶节点将位于Y居高的所有叶节点之前。因此,由于所有语言结构上标志语-核心-补足语顺序的一致性,主语-谓语-宾语的线性顺序应该同样是语言的普遍原则,而其他语序则通过移位得到。因此,线性顺序并非是由核心参数设定而来,而是普遍原则的一部分。


Chomsky (1994, 1995) 将LCA吸纳进光杆理论之中,认为递归合并操作不会编码任何与线性关系相关的信息。Chomsky假设线性顺序不参与语义阐释,而只是语音成分的子系统。


然而线性关系是否参与语义阐释仍然是争论的话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Saito and Fukui, 1998)。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一套能够描写任意语言事实的X'工具了。


 |完 |

Notes

3:即对于由α与β合并而来的元素,K应该属于谁的投射的问题。


参考文献

Bresnan, J. (1972). Theory of Complementation in English Syntax. PhD dissertation, MIT.

Chomsky, N. (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Hague: Mouton.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homsky, N. (1970). 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 In R. Jacobs and P. Rosenbaum (eds), 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pp. 184–221). Waltham MA: Ginn.

Chomsky, N. (1986). Barrier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homsky, N. (1993).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In K. Hale and S. J. Keyser (eds),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 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 (pp. 1–52).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homsky, N. (1994). Bare phrase structure. MIT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5. Also in G. Webelhuth (ed.), (1995).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and the Minimalist Program. Oxford: Blackwell.

Chomsky, N. (1995a). Categorie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pp. 219–394). Cambridge MA: MIT Press.

Fukui, N. (1986). A Theory of Category Proje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PhD dissertation, MIT. Revised version (1995) as Theory of Projection in Syntax.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ukui, N. (1988). Deriv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Japanese: a case study in parametric syntax. English Linguistics, 5, 249–70.

Fukui, N., & Speas, M. (1986). Specifiers and projection. 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8, 128-172.

Huang, C.-T. J.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PhD dissertation, MIT.

Jackendoff, R. (1977). X' Syntax: A Study of Phrase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Kayne, R. (1994). 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Saito, M. and Fukui, N. (1998). Order in phras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Linguistic Inquiry, 29.3.

Stowell, T. (1981). Origins of Phrase Structure. PhD dissertation, MIT.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Digest|短语结构(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