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享家 | 伏尔泰:教会和王权痛恨的人,被法国人民抬进了先贤祠

王健 新三届 2021-04-24

  学者简历

本文作者


王健,1970年从上海去江西插队农耕8年,恢复高考后入学上海师范大学。现为同济大学教授,曾任教育部创新教指委秘书长、上海市新闻传播学学科组成员、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独创优势富集效应理论,主要著作有《让思想冲破牢笼》《非常规思维的力量》《超越性思维》《先者生存:优势富集效应》以及《王者的智慧》等。

原题

教会和王权痛恨的人,

被法国人民抬进了先贤祠




作者:王健

原载微信公号王健说一句



原编者的话:1778年5月30日,伟大的思想文化先驱伏尔泰与世长辞。为了纪念他,我们今天推送下面这篇文章。


“ 整个欧洲都在聆听他的声音 ……”


“ 他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他就是18世纪…… ”


恩格斯和雨果说的这个人是伏尔泰,今天,5月30日是他去世的日子。


他是一个300年前的九零后,在与教会和王权艰难抗争的欧洲启蒙运动中,他几乎是打不死的前浪,他的头脑里不停地喷涌着惊世骇俗而又诙谐机趣的思想。


关于他的头脑,据说1725年,可能是由于一位女演员,伏尔泰和一位坏脾气的骑士起了争执。骑士带领几个恶棍决定报复伏尔泰,忽然骑士说,“注意不要打他的头,有朝一日将会有好东西从那里产生。”这故事刻在房龙的《宽容》里。最后的结果是,伏尔泰还是被打得很惨。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伏尔泰高贵的头脑从没停止分泌伟大的思想。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高处,放着一个盒子,里面是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隽刻着一句话: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那么,伏尔泰的“精神”又是什么呢?1791年,当伏尔泰的骨灰隆重迁葬首都时,灵柩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他培养我们热爱自由”。


当然,自由是有代价的,而且代价伴随着伏尔泰的一生。

 

21岁时, 1715年,伏尔泰就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


23岁时, 1717年,才华横溢而又“不思悔改”的他又因为写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足足关押了11个月,最后跟他一起出狱的是他手上拿着的厚厚一卷剧本《俄狄浦斯王》,作品在巴黎上演后引起巨大轰动,年轻的伏尔泰不仅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还赢得了始终指责儿子舞文弄墨、不务正业的父亲的醒悟, 坐在剧院最后一排的父亲看到了儿子细腻而不屈的灵魂,悄无声息地泪流满面。


32岁时,1726年再次入狱,因为伏尔泰29岁时创作的恢弘史诗《亨利亚特》遭到法国最有权势的罗昂家族诬告,在巴士底狱那厚厚的人间地狱又整整呆坐了一年。


今天的巴黎协和桥,右下角那巨大的石块来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后拆卸的围墙,笔者用手轻轻抚摸了石头粗糙的纹理,也许那是伏尔泰曾经用眼光触摸过的表面


一年后,出狱的伏尔泰被从法国驱逐出境,亡命英国。

 

33岁开始,从1726~1729年孤身一人流亡英国三年。当时伦敦反法情绪空前激昂。据说有一天,伏尔泰走在街上,愤怒的英国人将他团团围住,并高喊:“吊死他,吊死法国人!”伏尔泰竟然冷静地说:“各位英国人,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希望我死,但对于我来说,不能生为英国人对我的惩罚还不够吗?”那些英国人听了不禁为之喝彩,最后竟然护送他回寓所。

 

在这三年里,聪明的、没有拿国家一分钱考察费的伏尔泰很仔细地考察了1640年革命后英国的宗教和虚君制度,很多重要的思想都发表在之后的《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里。他甚至还对英国的科学产生了兴趣,竟然还有幸参加了牛顿的葬礼,英国人对牛顿的尊崇给伏尔泰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后便废寝忘食地研究起牛顿三大定律,后来他写了《牛顿哲学原理》。野史上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牛顿被苹果砸头的美妙故事,的确出自伏尔泰之手,毕竟伏尔泰是整个欧洲学术界公认的善于把复杂问题用最简单的插科打诨例子来比喻的行家里手。


这也算是伏尔泰用自己的智慧回馈英国大众文化的生动例子,算是没白吃白喝英国。


正因为伏尔泰简直就是寓言篓子,以至于直到今天,那句广为流传的“我不同意你讲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讲话的权力”都被认为出自伏尔泰之口,其实是一位英国女士霍尔1906年在《伏尔泰之友》时创作的。

 

从很多方面讲,伏尔泰对英国的好感和信任远远超过了法国,包括他深知自己的《亨利亚特》不可能再在法国出版,而义无反顾地弄到英国出版。


最有趣的是,他对英国人普遍对孩子种牛痘是那么的推崇,当时整个欧洲大陆基督教地区觉得英国人真是疯了,简直像切尔卡西亚妇女甚至在孩子刚刚六个月的时候,就在孩子的胳膊上划开一道小口子,把她们小心翼翼地从别的孩子身上挑来的脓浆种进去。

 

而英国人则认为法国和欧洲人才是没有人性。恰恰在这方面,伏尔泰又一次明显变得更像英国人了,以至于很多年以后,俄国一代天娇叶卡捷琳娜为了取悦伟大的伏尔泰,竟然说俄国愿意逐渐开展牛痘。

 

仅仅在英国居住三年,伏尔泰就写出了包括《哲学通信》在内的数部轰动欧洲的大作,形成了他鲜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对日后的欧洲启蒙运动做了思想铺垫。

 

40岁开始,1734年,伏尔泰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他对英国自由主义的赞扬被当局看做是对法国保守主义的批判,文中类似“英国的宪法《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这种赤裸裸的“卖国主义”言论立刻被认为是叛国,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


他连夜仓惶出逃至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选择那儿是因为它位于法国和比利时边境,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可以立即卷起包裹逃离法国。隐居的生活让伏尔泰对思想的物质载体——生命,变得更加敏感。所以他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个人从他在母亲子宫中的植物状态和在婴幼儿时的动物状态到达理性成熟并按理性行事的状态,要花费20年的时间。要弄清人体构造中哪怕一小部分,需花费三千年的时间。要了解他的灵魂,要花费永恒的时间。但是,要杀死他,只须花费一瞬间。”


还好刽子手没有夜半持刀站在他的床前,否则一刀下去,“欧洲的良心”就被杀死了。因为几百年来伏尔泰一直被公认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国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这样战战兢兢的隐居生活竟然持续了15年。


但是,对一个怀有巨大使命感的天才而言,对一个意外获得与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琴瑟和鸣的男人而言,隐居生活反而使伏尔泰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期间,他写下许多史诗、悲剧及历史、哲学著作。如哲学和科学著作《形而上学》,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海罗普》,哲理小说《查第格》等。


这些作品使伏尔泰获得了巨大声誉。并因而分别于174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56岁时,1750年,跌跌撞撞走出一年前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去世的阴霾,伏尔泰欣然同意拿破仑和希特勒最崇拜的腓特烈大帝的盛情邀请,来到德国无忧宫,妄图灌输自由和开明的思想给这位“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的“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摘自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这是伏尔泰在无忧宫与腓特烈大帝欢快交流启蒙运动初心的时刻



2019年,我站在伏尔泰与腓特烈大帝曾经散步的无忧宫前,看着SANS, SOUCI. 这几个字感慨万千。没有权利的良心,何时斗得过没有良心的权力?


腓特烈大帝在需要时可以说这样的话:“伏尔泰得到的最美的纪念碑是他自己树立起来的,他的著作将比圣彼得教堂、卢浮宫或人类曾献给永恒未来的一切雄伟建筑都会存留得更长久”,但腓特烈还是在他需要的时候,可以把最神圣的关于自由的启蒙运动的书稿烧给伏尔泰看,一边是权力的傲慢,一边是从玻璃窗里看着书稿一点点随着火苗飞灰湮灭,我不知道当时伏尔泰是什么心情。

 

伏尔泰的理想在普鲁士王国一无所获,反倒是他自己在普鲁士三年又脱落了14颗牙齿,使刚到柏林尚存的20颗牙齿只剩下六颗;原先还算健全的双眼有一只几乎失明,再加上焚书、搜查和拘禁,情况实在不比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在叙拉古被寄以实现理想国厚望的国王卖作奴隶好出多少。

 

离开普鲁士后,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置购房产定居下来。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


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另一方面他支持狄德罗等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汇编。 


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


84岁时,1778年2月10日,苍老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他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敬仰并簇拥在路边的人们争相目睹这个自由的象征者,一些女人情不自禁地从伏尔泰披肩上拔下羽毛,想象那是从天而降的天使翅膀。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伏尔泰老人一直地、毫不松懈地充当一个自由天使的角色。他向全欧洲的知识界发出呼吁:


“请用学者们的笔,用学者们的良知,去呼唤欧洲那个沉睡的良心!去向那不公正的法律、向黑暗的旧司法制度宣战!”


他极沉痛地说道:  


“ 正是知识界的沉默,才造成了人民的不幸。”

 

弥留之际,教会的人都盼望前来看他,想亲耳听听这个始终反对宗教压迫的家伙,最后会怎样忏悔,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一天,一个名叫莫雷的神甫来到他的床前,他不是一般的神甫,他是巴黎一个教会的会长。


伏尔泰见到了莫雷,虽然病重,但这个曾经分泌出那么多伟大思想的头脑依然清晰,于是他问莫雷:“神父,你是从哪里来的?”神父回答说:“我从上帝那儿来”,“哦,好,很好!那么,你能把上帝给你的证书让我看一下吗?”

 

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伏尔泰死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


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肩扛手抬,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


伏尔泰的棺椁被安放在先贤祠最尊贵的位置,一进入地宫大厅,左手边第一个就是伏尔泰,他的对面,也就是右边,是他曾经的论战对手卢梭。


先贤祠在法国人民的心中尊贵到什么程度?连享誉世界的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也不得门而入,即便是伟大的雨果,也只不过在很不起眼的边缘位置,分了一个两人间,与左拉同寝室,如下图:



在通往地宫的台阶上,我特别注意到那巨大坚硬的大理石,已经被人们虔诚的脚印磨损得变了形,200多年来,从拿破仑到邓小平,所有到访者的脚印都曾经踩上这石阶,而一旦进入地宫,第一眼就会看见伏尔泰。




站在伟大的伏尔泰塑像前,很容易联想起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词:

 

“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仗和刀剑已经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
 
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祈求这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
 
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全体一致的经久不息的欢呼,从四面八方高呼:“维克多.雨果万岁!”



王健读本

不否定文革,那叫没良心;
想否定改开,那叫没头脑

网络暴力:群体盲思和群体极化

仇恨不需要智商,爱却需要大智慧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思享

王毅: 义和团运动蒙昧性的文化根源
及其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王毅:民族自大神话膨胀与幻灭的历史教训
王毅:中国历代王朝的“腐败周期率
王毅:你我拿起笔来,不负此生坎坷
王毅:说真话的勇气与智慧
日本的真正崛起,从清洗“爱国贼”开始
掩卷深思,中国人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
杨天石:被推向革命阵营的清末知识分子

雷颐:现在的群体性狂热和之前一模一样

雷颐:辛亥,改革与革命赛跑

雷颐:警惕法西斯

雷颐: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
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茅海建:清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把清朝这个饥饿、恐怖的时代
歌颂为“盛世”是可耻的!
于建嵘: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吴思:古人当贪官的理由
吴思:被打扮的历史没有好下场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吴思:那些不能明说的规则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