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亲:15吨猪油救乡亲 |儿子:后代要学祖先的话

丁剑乃辉 丁见印尼纪事 2023-08-20

这段时间,印尼疫情简直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今天(2021年7月7日)最新统计:印尼新增感染人数接近三万五,死亡破千,双双创了令人恐惧难言的新高。在笔者曾多年生活的雅加达,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亲人罹患病毒或因新冠去世。

与此同时,笔者熟悉的许多朋友——无论中国同胞还是当地华人,都在竭尽全力,开展互助互救。

微信群和朋友圈每天发出数不清的事例,有的让人泪崩。

大难当前,总有一种力量让人肃然起敬——急公好义、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等等这些感人肺腑的成语,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再现。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海外,古道热肠的人们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这使我想起了几年前在万隆采访的以下见闻。

吴世友:15吨猪油寄回老家救乡亲

在万隆华社,有两对父子侨领口碑甚佳,为人称道。

一对是大名鼎鼎的一代侨贤——渤良安福利基金会已故创始人李湘生先生和他的次公子——现任该基金会主席李振健。

另一对则是本文所要记述的吴元昌先生和他的父亲——已故万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吴世友老先生。

吴元昌和李振健一样,都是子承父业,青出于篮,热心公益,服务大众,双双成为新时期华族精英的代表人物。

在万隆老一辈华侨记忆中,吴世友先生是一忠厚长者,温和善良,且为人慷慨,勇于扶危济困。

万隆侨贤吴世友先生画像。
据《梅州侨乡月报》记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吴世友先生事业刚起步不久,就尽力为万隆中华医院捐献一间病房;七十年代又为万隆1-MANOEL医院捐建了一间病房。

1912年,吴世友出生于梅县松口一个叫“车子坝石阙里”的乡间村落。

他9岁丧父,家境贫寒,小学未毕业便辍学打工,每天到松口镇的梅江渡口背米袋,晚上回到家里在油灯下自学,渴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孝敬寡母。

后来,吴世友远嫁印尼的大姐托人把他带到雅加达,长大成人娶妻成家。

数年之间,吴世友辗转于椰城、万隆等地,先后在亲友开的糖水厂、米粉厂帮忙当杂工,也去乡下开过“亚弄”店,日军南侵时被大火烧掉。后来又在万隆骑脚踏车贩运蔬菜、水果;再后来租个店铺,开过一间罐头食品店,历尽艰辛,养活一家老小。

1948年吴世友在万隆创办了一间“赞美制造厂”,生产沙笼布、帆布及手巾,产销两旺,逐渐发家致富。后又开设“爱友针织印染厂”和“赞美光辉纺织厂”,规模壮大,遂成为万隆客家侨贤中有名的企业家。

在梅县松口石阙里村和仙口洋村,当地人至今传颂着吴世友先生半个世纪前,从海外捐赠“救命油”的一大功德。

1960年至1962年,中国发生天灾人祸,饥荒严重,各地饿死人的惨剧频繁发生。梅县松口老家的许多村民也食不裹腹,濒临绝境,不少年老体弱者因缺乏营养患了水肿病,眼看性命不保。

吴世友在印尼听闻此事,五内如焚,潸然泪下。他十万火急当即联系马来西亚华商代办,出高价购买了15吨猪油,雇人星夜兼程,分批运回他的老家石阙里村和夫人梁凤清的老家仙口洋村,救助两个村里的吴、梁两姓等宗亲村民。

为保证猪油分配公正无误,吴世友特别指派梁史筹等村民成立一个赠油小组,严格把关,每人每天送五汤匙猪油用于煮菜食用,一丝不苟,童叟无欺。

这桩布施分发“救命油”的善举实施了好几个月,两个村里的几百个浮肿病患者皆转危为安,度过生死之劫。

亦是渤良安基金会的大功臣

1984年渤良安基金会首任主席李湘生去世后,吴世友即被推举担任了该基金会的第三、第四届主席。

作为李湘生多年的同乡挚友,吴世友也是创办万隆渤良安福利基金会的发起人之一。

当年为基金会申请注册,需要入籍印尼的公民才有资格,而吴世友当时还是持中国护照的外侨。他便毫不犹豫地让已加入印尼籍的儿子元昌与湘生叔、方高明、张爱枢、陈侣盛、锺顺文、宋达如、谢登新、李玉宜等九位入籍的华贤一起,充当了基金会的立案人。

那时候不像现在,苏哈托当政实施白色恐怖,灭绝中华文化,曾经把华人社团全部取缔。后来政策稍微松动,只允许个别地方华人组建福利性质的基金会,但是仍有严密监视,让人提心吊胆。

渤良安福利基金会成立后,李湘生不顾风险做了主席,吴世友亦挺身而出担任副主席,全力协助李湘生发展会务。

当时,吴世友已年愈花甲,是执委中年纪较大的长者,但他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每逢举办赈灾助贫,敬老抚孤等慈善活动,总是躬身力行,从不后人。

1983年,基金会计划向社会人士筹款,购买会所旁边的一块7000多平米的地皮,用于兴建百氏祠、孝思亭、骨灰堂、治丧厅等建筑。筹款委员会成员兵分两路,一路由副主席陈富声带领,另一路则以副主席吴世友为首,陈光隆、黄裕琴、锺国曾、谢铨文等随同,由黄裕琴先生开车,走遍万隆华人区的大小街巷,挨家挨户上门募捐。

当时吴世友已过古稀之年,仍一如既往,诚恳热心,风尘仆仆,各界人士深受感动,纷纷解囊认捐。每天下午,两路筹款人马聚在一起交流成绩,均喜上眉梢,群情振奋。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共筹集善款2.37亿盾之巨,大大超过了李湘生主席分配的1.6亿盾的指标,吴世友先生本人也为百氏祠的兴建,乐捐500万盾,令人肃然起敬。

吴世友先生不仅自己在基金会服务大众,任劳任怨,还勉励长子吴元昌热情参与渤良安福利基金会及华社的福利慈善工作,要他为社会多做贡献。

吴元昌遵从父命,继承家风,亦较早投身于公益事业,先后担任国际狮子会万隆独立狮子会的第三、四届会长、万隆渤良安福利基金会第十、十一届副主席、慈济功德会万隆分会副执行长等职,出钱出力,成绩斐然。

2009年,他又当选为因成功创办“崇仁三语国民学校”而在华社颇具知名度的“万隆客属联谊会”理事会主席,连任两届,倍受好评。

一篇风行海峡两岸的报道

2014年10月中旬,台湾与中国大陆海峡两岸的十多家报纸和电视传媒,相继刊登或播出了一篇发自印度尼西亚万隆华社的报道:

《说祖先的话——吴元昌印尼推广华语教育不遗余力》

其中,台湾“中央社”记者周永捷在发给《更生日报》的特稿中这样写道:

“为了鼓励华语教育,就算亏本也要做”。印尼万隆客联主席吴元昌先生坚定地说。该会所属的“崇仁三语国民学校”,从起初班上只有4名学生,经过14年的辛勤耕耘,到现在全校已经有400余名学生的规模。
“小熊猫呀!小熊猫呀!为啥有副黑眼镜?”记者走访了位于山城Mekar Wangi住宅新村万隆客联会馆旁边的“崇仁三语国民学校”,嘹亮的朗诵声从校园里传来,小学生们发音清晰、抑扬顿挫地朗诵华语童诗,让人很难想象华语一度在南洋这块土地上中断40年……

开办多年的崇仁三语国民学校小学,已成为当地的名牌学校之一。

2015年6月,笔者在《万隆快报》记者李惠珠大姐的带领下慕名前往,采访了客联主席吴元昌和秘书长李惠元等当地华社闻人。

在会所办公室,吴元昌主席告诉笔者,万隆客联成立于2000年,现任辅导主席黄裕琴先生为首任主席,当年即设立华文补习班,草创之初,仅有四名学生。现在已有宏伟校舍的崇仁三语学校和四百多名学生了,并正在隔壁建设一所崭新的中学,以供学的孩子就近深造。

秘书长李惠元先生如数家珍地介绍说,在众多热心人士的捐助支持下,万隆客联十多年前已开始一块接一块地购置地皮,一共购买了12700平方米空地用来扩建初中、高中新校舍。

按计划,他们要在客联会所隔壁兴建六层楼,有30间教室,包括教师办公室、计算机室、视屏教学 室、实验室、图书馆、音乐室等。第6层是多功能大礼堂,新建筑学校建成后,可容纳千多名初中、高中学生,为圆几代华贤共同拥有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梦迈出重要的一步。

他感慨道,这一切既仰仗老主席黄裕琴先生等元老们的深谋远虑,更是在现任主席吴元昌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实现的。吴主席任职六年来,在发动众多热心人士捐助方面可谓率先垂范,劳苦功高。

万隆客属联谊会第五届理事会主席吴元昌先生与该会首任主席、现辅导主席黄裕琴先生(中)、及分管学校的副主席李汉芳先生在会所。

“我要无愧于家父的教诲!”

年过七旬的吴元昌,还记得父亲从小对他耳提面命的教诲:“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趋炎附势,锦上添花”。

他说,在他眼里,有钱人和没钱人都是一样,没有差别;而且只有机会,他都会尽力帮忙当地经济状况较差的客家乡亲以及华人。

吴元昌说:“我要无愧于家父的教诲!”

参与创办并主持发展祟仁学校,是这些年吴元昌前些年耗费心力最多的一件事。

他回忆说,早期办班时,学过华语的乡亲们和许多老师不但没有领取薪资,还自掏腰包付车马费,为的就是教育这些小朋友,这让他非常感动。

万隆崇仁学校的孩子正在学习中国礼仪。照片来源:汕头日报  方晓旻 摄

当初有些老师担心再这样下去,学校会亏本,他们自身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吴元昌理解大家的心思,就毅然决然请老师们提供亏损的数目,由他和客属联谊会的乡亲来负责捐助,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设立学校的过程中,他们还面临许多挑战。吴元昌说,当初学校草创之初,外界冷言冷语质疑校舍将来会沦为流浪狗、流浪猫聚集的“蚊子馆”,但他仍坚定办学,要求老师们一定要做出成果。

采访结束,吴元昌主席带领我们来到正紧张施工的崇仁三语国民学校中学部工地,虽然天已黄昏,但见三、教学大楼四层框架已拔地而起,几辆满载水泥砂浆的泵车来往穿梭,建筑现场仍是一派火热繁忙景象。

吴元昌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虽然总会面临资金紧张等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将在半年之后完成主体工程,明年秋季一定会落成启用,向莘莘学子们敞开热情的怀抱。

2015年6月17日,吴元昌在崇仁三语国民学校中学部工地留影。

2016年9月,吴元昌等众多客家乡亲费尽心力筹建的中学部7层大楼,终于如愿以偿,全部竣工。

那年中秋节,万隆客联在学校大礼堂举行隆重开学庆典,印尼客联总会总主席叶联礼、印尼华裔总会主席黄德新等客家大佬前往祝贺。吴元昌上台致辞,兴奋激动,哽咽流泪,一时说不出话来。

我当时也在现场,目睹此情景,也忍不住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笔者得知有关崇仁三语学校的最新消息,源自今年5月31日印尼国际日报刊登的这篇报道:

万隆客属崇仁三语国民学校举办第一届高中生毕业典礼(见下图)

尽管首届高中毕业生只有13个孩子,但我坚信,只要中华传统尚存,对于印尼有志于三语教育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那蔚蓝的,开花的日子就会来到。

同样道理,即使疫情蔓延如火山烈焰不住喷发,但总会有熄灭的一天。

灾难终将过去,友爱精神永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