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育良:吏部的逻辑

印闲生 江宁织造 2022-08-03

 

告别仕途的高育良离开了汉东省,搬到京城西三环一个普通的小区。

 

在这里,他更容易当一个“普通人”。

 

一日晚饭后,正当高育良寻思着去玉渊潭公园打太极的时候,侯亮平和钟小艾夫妇前来拜访。

 

从之前“高朋满座”到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高育良心里也是些许感慨。

 

老来多寂寞。

 

他其实很乐意和亮平、小艾两个后辈促膝交流,分享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

 


侯亮平:高老师,你说我们家侯浩然将来到底是出国读书好,还是在国内上清华北大好呢?

 

高育良:今天是要来和老师讨论孩子教育问题啊,这老师可不擅长。

 

高育良:我这几十年忙碌于仕途,最后悔的就是没教育好女儿,你们当引以为戒。


侯亮平:高老师,我查了一下发现,咱国内大学的QS世界大学排名还是比不过国外高校啊,比如2021年的第一是MIT,第二是……

 

高育良(微笑道):QS是什么,不就是英国一家小教育咨询公司嘛。你这么在意它的排名,去把它买下来就是了。

 

侯亮平:额……我可不像祁同伟高小琴那么有钱。

 

高育良:亮平同学,老师先来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在中国,清华和北大的“定位”是什么吗?

 

侯亮平:定位?那当然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把我国的科研事业……

 

钟小艾(神秘的说):高老师,这个我知道。

 

(高育良赞赏的点点头。)

 


高育良:在很久以前,老师上大学那个年代,高校大学生是参照“干部”来管理的。

 

高育良:当时信息、人员流通不像今天这样发达,所以每个省、每个市都有自己的“清华北大”,也就是后备干部选拔学校。

 

侯亮平:咱们汉东大学呗。

 

高育良:是的。

 

高育良:在汉东省,就是汉东大学。你看我们这一辈汉东省的各级领导,很多都是出自汉东大学的。

 

高育良:这种定位甚至能细化到院系。比如老师这个汉大政法系,就培养了大批汉东省公检法机关的干部。

 

侯亮平:得意门生祁同伟?

 

钟小艾:亮平!不要打岔。



高育良:八十年代是高校的“黄金岁月”,很多人一步登天。

 

高育良:由于十年动乱后人才奇缺、干部老龄化严重,大批老师和学生干部走上仕途,补充到各级官场。

 

钟小艾:高老师,我听父亲讲过,据说是当时小平同志有意吸取王洪文等人的教训,力主“从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干部”。

 

钟小艾:您就是这一时期从汉大政法系主任调任京州市检察院副院长的吧?

 

高育良:小艾,是的。

 

高育良:老师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这仕途啊,有点像拖拉机——起步阶段总是最难的,要使老劲才能摇起来。

 

高育良:很多人一辈子连个“科级”、甚至“股级”,都没“股出去”。

 

侯亮平:什么是“股级”啊?

 

高育良(微笑道):一听就是京官啊,不识得基层的苦。祁同伟当年那个山区司法所的所长,就是股级。

 

钟小艾(感慨道):也难怪祁同伟去操场向梁老师下跪求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屈服于命运啊。

 

 

钟小艾:高老师,您当年从汉东大学外放的时候,也很年轻吧?

 

高育良(回忆往事状):那一年老师四十一岁,外放副厅级实职。


高育良:放今天看是年轻干部了,不过在当时并不算年轻。

 

侯亮平:四十一岁副厅实职还不年轻啊?

 

高育良:和老师同一时代的,有两位甘肃省的领导同志,他们都只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副处级到副部级的跨越。


侯亮平:What?

 

(看到侯亮平想追问,高育良赶紧继续往下说……)


高育良:虽说是比较夸张的个例,但这在当时确实是有人办到的,时代背景,历史行程。

 

 

高育良:不打岔,咱们接着高校往下说。


高育良:出于对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尊重,高校的级别相对外面普遍“虚高”,所以一外放就是不低的职位。

 

高育良:后来随着九十年代中后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放开,官场选拔人员的渠道开始公开化、正规化,不再像过去那样毕业包分配。

 

高育良:不给官坐了,像汉东大学这种省里的高校便开始走向没落。

 

高育良:但清华北大作为全国精英学子的聚集地,这种“半公开”的选拔制度还是保留了下来。

 

侯亮平:存在即合理。

 

钟小艾(思索状):高老师,所以说清华北大和哈佛MIT哪个好,要看将来定位走哪条道路,我理解的对吗?

 

高育良:小艾理解的没错。

 

高育良:如果定位是走学术道路,那到国外顶尖名校积累几年成果当然是好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嘛。

 

高育良:如果定位是走仕途,那孰优孰劣是显而易见的。

 

侯亮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高育良:你这猴崽子,懂的到不少。

 

钟小艾:高老师,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不走仕途这条路的普通人来说,清华北大和其他国内名校的差别其实没有那么大?

 

高育良:是的,“二校”的优势主要就在这条“特殊通道”以及校友人脉上。

 

高育良:其实九十年代人大、复旦等也有类似的“定位”,刘强东不是说当年去人大就是为了当官嘛。


高育良:后来在这些学校的选拔慢慢取消了,和“二校”的差距便越拉越大,政坛的“知名校友”相比较就少了很多。


钟小艾:基数小了。

 


钟小艾:老师,我要回去好好考虑一下,我不太愿意小浩然将来也走我和亮平这条路。

 

高育良(感慨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升官发财的逻辑。

 

高育良:选人用人,原本也是与时俱进的。

 

钟小艾(神秘的笑道):比如像高老师身体这么好,再多干几年也完全OK是不?

 

高育良:小艾说笑了。

 

 

(回家的路上) 

 

侯亮平:老婆大人,你说咱家侯浩然怎样才能继承好咱家族的优秀基因,青出于蓝胜于蓝呢?

 

钟小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钟小艾:我就希望咱家小浩然做个寻常百姓,亮平同学,识得唔识得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