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卷英雄

印闲生 江宁织造 2022-08-03


众所周知,十年动荡期间高考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文化考查手段”被废弃。


早在动荡刚刚开始的1966年7月,下发的《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便决定:


“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无数年轻人的前程由此被耽误。



1973年小平同志复出后,面对一地鸡毛的烂摊子,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恢复“选人用人制度”。


在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国务院批转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


考虑到当时“四人帮”如日中天,在这份意见中,小平同志试探性的提出于“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招生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考试项目”的建议。


“推荐和文化考试相结合”,实际就是要部分恢复高考。


于是,在1973年的六月底七月初,一场全国层面的统一招生考试拉开了大幕。


在这场考试中一炮而红的人物,便是辽宁省的“白卷英雄”——张铁生。


“白卷英雄”张铁生

    

张铁生1950年生于辽宁省兴城县(即明末袁崇焕驻守的关外重镇宁远),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兴城县望海公社厂子沟大队插队落户。


年轻的张铁生吃苦能干,曾是生产队里出勤率最高的人。


在1972年,他总共出勤劳作了340多天,口碑很是不错。


于是在1973年的6月,张铁生被枣山大队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


二十三岁的他在“考生登记表”中的“本人志愿”一栏填写了兽医、农田水利两个专业。


这次不经意的专业填写,直接决定了日后他的脱颖而出。


毛远新(右一)是“白卷英雄”事件的主要操盘手


由于那个年代的生产劳动任务很重,张铁生复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他在考试的前一天才到达县城。


6月28日,第一科语文考试拉开序幕。


作文题目为《谈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的体会》。


结果初上考场慌乱不已的张铁生在草稿纸上写完初稿后,还没来得及抄到考卷上就已经收卷。


彻夜无眠。


第二天上午开卷考数学。


试题大部分是基础知识和常识,考生可查书。


不仅开卷,监考教师还可以对考生作适当启发——今天看来挺超前的模式,有一点西式教育的感觉。


考完数学后的中午休息时间,张铁生脑子里还在想第一天的作文。


越想越不甘心,于是他坐在长椅上起草了一封给领导的信,解释自己没能好好复习功课的原因,希望领导酌情考虑。


写着写着,紧张加疲劳的张铁生竟然在长椅上睡着了。


等他醒来赶到考场,已开考二十分钟,考场闭门。


急中生智张铁生跳窗进入教室。


因为考场是他的母校,监考教师认识他,所以还是给他发了考卷。


拿到物理化学考卷后,他的情绪十分低落。


自知上大学无望,他便将中午起草的信抄到理化考卷背面。


6月30日揭榜,张铁生成绩如下:


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并非白卷)。


图片摄于1954年。左一为毛远新,右一为李讷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的“张铁生事件”,其实就是一起普通的“考生失误事件”。


全国几百万考生呢,出个别状况还不是很正常。


在考后,张铁生成为了监考老师和考生们中间口耳相传的一个“笑料”。


不过这一来二去,张铁生的“光辉事迹”传到了时任沈阳军区政委、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毛远新的耳朵里。


在得知一个生产队长答不出卷子而是写了一封信时,他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一篇“可作的文章”。


于是他当晚便命人将考卷和信送来,并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到兴城县调查。


在其亲自授意下,联合调查组一眼就看中了张铁生。


其实当时在考卷上答不出题“写信”的还有另一位女知青,但调查组查阅了女知青报考的志愿,发现是理工科。


他们由此判断,女知青考大学的目的是离开农村——“动机不纯”。


而张铁生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兽医,第二志愿是农田水利,可见他上大学不是想离开农村,而是想更好地建设农村。


动机非常好。


六七十年代的女知青


几天后,调查组回到沈阳。


毛远新听取汇报后,为了进一步“美化”张铁生的形象,他亲手删去了信中要求上大学的字眼,然后加了编者按,指示《辽宁日报》发表。


编者按是这样写的:


“张铁生同志是一九六八年的下乡知识青年,共青团员,现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他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这段批语直接将一次普通的“考场意外事件”上升到了“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矛头直指小平同志。


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写在试卷背后的信。


该文一经刊登,江青大呼过瘾。


不久,她指示《人民日报》转发《辽宁日报》的这篇文章,而且又加了一段编者按:


“七月十九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一位下乡知识青年的信,并为此加了编者按。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一轮又一轮的“深思”后,当年的文化科目考试被扣上了“旧高考制度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等一堆大帽子。


文化考试成绩遂被作废。


在当年的招生录取中,因为前面发生的种种事件,使得很多高校不敢录取“高分考生”。


反而是“分数越低”、“动机越纯”的考生被大批录取。



话题再回到张铁生。


被选中作为典型的他,此后的人生迎来了重大的改变。


张铁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生产队长倏忽间进了京,当选了全国人大常委,并受到了江青和王洪文的接见。


一番操作之下,成了四人帮坚定的“马前卒”。


某种程度上,他也是无辜的,命运根本由不得他去选择。


1975年,张铁生曾在一次报告中说道:


“现在我在讲台上讲演,很可能有一天把我推到历史审判台上批判。”


真是一语成谶。


几年之后,历史翻篇。


“张铁生反革命案”在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当事人最终被判十五年。

       


“白卷事件”过去四年多后,在1977年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无数青年学子终于再次迎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作为历史名人的张铁生则在出狱后成为新时代的企业家,据说目前身价早已过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