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晚8:40,央视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将播出“灵台:青铜密码记述神秘古国风采 一代名医留下千古针灸巨著”

灵台发布 2022-04-11



CCTV-10

2019.10.8 20:40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甘肃卷  灵台篇

灵台篇 预告片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王朝在这里置县管理,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中的“灵台”二字,作为这里的县名,始见于史册。



尘封三千多年的“青铜王国”


1967年9月的一个上午,在灵台县百里镇古城村,村民白郭文和岳父像往常一样下地干着农活,突然一声闷响,锄头被折断成两半,白郭文锄到了地里的一块硬物。


白郭文不会预料到,他不经意间的发现,让一个尘封了3000多年的“青铜王国”,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考古专家根据形制、纹饰,确认这是一座精美的周代青铜祭祀礼器,也是迄今为止甘肃省出土的最大铜鼎。



截至1972年,考古专家们在距离百里镇东北方向二十千米的西屯乡白草坡村,发掘并清理了八座周代墓葬,一座车马坑。一个青铜王国出现在世人面前。



一代名医留下千古针灸巨著


皇甫家族自汉代以来就是名门望族。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皇甫谧出生在灵台县朝那镇三里村的皇甫湾。



皇甫谧为“洛阳纸贵”而著名的《三都赋》作序,曾引领一代文风潮流。



魏晋时期,政权更换频繁,权贵当道,不满官场的皇甫谧累召不仕,拒官回乡,在家乡灵台开启了自己的医学生涯。


不惑之年的皇甫谧饱受风痹和耳聋的困扰,苦不堪言。为了给自己治病,他遍览医书,开始学习针灸,并以身试针。他发现古代医书中的针灸内容不仅晦涩难懂,而且“文多重复,错互非一”。


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他强撑病体,选取几本医书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自身的治疗经验,耗时20余年,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



直到今天,《针灸甲乙经》依然是全球高校学习中医针灸的必学教材。



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学习研究针灸医学;2012年,当地政府以皇甫谧陵墓为中心,修建皇甫谧文化园,供人们游览参观。



灯盏头戏 余音袅袅


依渭水之滨而连三秦,靠陇口要道而牵塞北的灵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支道,也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这片商贸通达之地孕育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灯盏头戏。



灯盏头戏,又称碗碗腔,因以灯盏头的敲击节奏来引导其他乐器的演奏而得名,主要流行在以灵台为中心的陇东大地。



与其他戏曲以平腔唱法为主不同,灯盏头戏有“花音”和“苦音”之说。“花音”音调欢快而有力,善于表现喜悦、欢腾的情感;“苦音”音调深沉而悠扬,善于表现悲哀、凄凉的情感。这也构成了灯盏头戏唱腔的最大特色。



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推动下,2007年,灵台灯盏头戏被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灵台,除了灯盏头戏,还有木偶戏,皮影戏等一系列珍贵的传统曲艺,异彩纷呈。



麦秆画和面塑


陇东黄土高原上广袤的塬区,是中国古老的小麦产区,它不仅为灵台人提供一日三餐的主食,也孕育了黄土地上的民间艺术——麦秆画。



杂乱无序的麦秆经过十余道工序,最终成为一幅生动且意味深长的作品《灵台古韵》。



每年的元宵节,各家各户都会用面粉手工捏制至少12盏面灯,意为一年中的12个月份,并祈佑风调雨顺。渐渐的,面灯从简单的灯盏状,发展出多样的形态,面塑,在灵台人的岁时节令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的探索与创新,灵台面塑的外观从原始粗犷发展到如今的异彩纷呈。



如今,肉牛、苹果、蔬菜已经成为灵台县的三大主导产业,灵台人积极探索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的新模式,精耕细作,敢于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这片沃土之上,灵台人用大自然的馈赠写下了陇东粮仓新的辉煌。




往期精彩回顾

【外媒】灵台县:脱贫摘帽不懈怠,巩固提升奔小康

国庆节,这里的活动乐翻天!

甘肃省发布节后安全生产警示

一夜降温!甘肃迎返程高峰!雨水已经安排上了,还有这些坏消息…


来源:央视科教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贾芳

审核:李斌


投稿邮箱 ltdstgzh@163.com


微信号:lingtaifabu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