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历两伊战争“袭城战”

王宝琴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王宝琴


1952年由北京俄专调入外交部工作,上世纪50年代曾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工作,60年代先在前苏联驻华使馆工作,后调入外交部亚洲司,曾先后主管印支三国工作,80年代后在中国驻伊朗、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大使馆工作,任一等秘书。


音频



正文


在两伊(即伊拉克和伊朗)战争期间,1983年2月,我的丈夫张瑞杰被派往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任参赞,同年9月我也来到驻伊朗使馆工作(对外身份是张瑞杰参赞夫人)

两伊之间由于长期的边界纷争和1979年伊朗革命关系恶化,1980年9月爆发了战争。1985年战争开始升级,两国在边界地区进行地面战争的同时又进行了“袭城战”,双方用飞机和导弹轰击对方城市和首都。

两伊战争中的“袭城战”


伊拉克飞机昼夜突袭,飞机飞临德黑兰上空前,德黑兰防空指挥部向全城发出警报。如是夜间,则统一进行灯火管制、拉闸停电,全城一片漆黑。随后,飞机轰炸扫射和地面反击的高射枪炮声响成一片。

为了安全,使馆领导组织懂波斯文的同志轮流值班、收听广播,以便尽早得知空袭警报,然后值班员用哨声通知分散在使馆楼各层的同志,大家闻声立即到一楼的半地下室内躲避。

前伊朗伊斯兰教领袖霍梅尼


使馆所在的北区是富人区,这一带大多是两层小楼,高层建筑较少。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住宅在北区更靠北的地方,一些外国使馆也设在这一带,这个地区自然成为伊拉克飞机袭击的重要目标。使馆附近有的居民楼被炸,也会祸及使馆。

当时,我驻伊朗使馆租用了一幢五层公寓楼房兼做办公室和宿舍。大使官邸同使馆只一墙之隔,有一个不大的长方形庭院,一栋二层小楼座落在院子的一头。使馆楼房的后面也有一个小院,院中间的游泳池占据了院子地面的三分之二。楼的底层是个半地下室,使馆没有防空设施,大家觉得半地下室是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但是如今进行的是现代化战争,普通地下室起不了防空作用。

两伊战争中被导弹袭击后的城市街头


在一次轰炸后,使馆同志前往现场观察了解,看到一幢有几个单元的五六层高的居民楼,中间的一个单元从顶到下一炸到底,成了互不相联的“两座楼房”。楼内居民死伤累累,瓦砾堆中可看到人体的残肢断臂,其状惨不忍睹。

一日深夜,警报之后,大家还来不及躲避,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和玻璃窗的强烈震动令人胆战心惊,我们感到爆炸就发生在附近。次日清晨发现,原来是一颗高射炮弹落在使馆院内游泳池边的水泥地上爆炸了,将院墙和周围树木打出了百余处弹痕。底层住的一位厨师的宿舍露出地面的玻璃窗上被打出两个洞眼,只因他的床离窗比较远,才幸免于难。

由此发现,集中在半地下室和分散在院内都是很危险的。使馆领导发动大家想办法,认为利用官邸一楼客厅门前的走廊,将其三面用沙袋围成一个大掩体比较好。

于是,大家齐心协力,买来麻袋、沙子,分头灌沙、缝包、堆放,只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这样,遇空袭时,大家即可分散躲避。防护用具是每人一顶安全帽和一支手电筒。使馆人员尽管身处险境,大家都比较镇定,无人惊慌、无人害怕。晚上和衣而卧,不能很好休息,白天还是照常工作。

随着夜间轰炸次数增加,夜间又将各层人员都集中在一两层内,以便于快速出楼隐避。所幸在长达两个多月的“袭城战”中,我使馆未遭直接轰炸,未造成人员伤亡。在轰炸接近尾声时,我们调离了驻伊朗使馆。


— END —


选自 | 《中国外交官在亚洲》书中《驻外的艰险》

作者 | 王宝琴     转自 | 外交官说事儿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外交“国服”与国家形象

三递国书 各具特色

令人尊敬的“保加利亚白求恩”遗孀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亲历两伊战争“袭城战”

王宝琴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