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爽文男主的15年投资经验谈

👉 老钱日日谈 2023-10-20
如果你在大学时就创立了一家关于投资的公司,最后,这家公司越做越大,到今年已经成立 15 年了。现在让你站在聚光灯下,分享一下在 15 年之后关于「投资」你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你会讲一些什么呢?

听起来过于爽文剧情了,但它真实存在。

这家投资机构叫 Newfound Research,在公司成立满 15 周年的纪念日上,公司创始人 Corey Hoffstein 分享了 15 条关于投资的经验、想法和框架性的思考,下面是其中一些我认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更为相关也弥足珍贵的思考,以及我自己由此想到的只言片语,和兄弟们分享下。

风险不能被消灭,只能被转移

投资界有一个定律,叫「风险守恒」。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风险是恒定的。它始终存在,无法被消灭,只能被转移。

当你减少自己承担某些风险的同时,很可能也在无形中承担了其他类型的风险。

举个例子:

一开始你只投股票,然后为了风险收益比,又配置了一部分债券。

新的股债组合能减少经济下行的风险(这会拖累股票背后的企业利润),但与此同时,这个组合也增加了通胀风险(它会导致固定利息的债券价格下跌)。

想象一下,投资组合就像一个球体。

分散这个行为就像把球体平铺开,成为一个长方形。虽然风险始终存在,甚至长方形相比球形而言你所接触到的风险因素反而更多了,但你所承受的来自单一方向的压强却变小了。

分散化配置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它会让你对更多的风险所敏感,但另一方面,你对任何一种特定的风险也都不再那么敏感。

我想起曾经遇见过的一些朋友,他们在投资上喜欢重仓单吊某一特定行业或者公司。他们的理由是:

表面上看起来单吊是很危险的行为,但其实他们单吊的公司都是经过很认真的研究,只要某某事情不发生意外的变动,其他很多风险事件都不会影响到这个公司,所以这样的单吊反而是安全的。

套用上面的比喻,这种做法便是把所有的风险都使劲揉搓成一个小球,堆积在一个风险点之上。一方面它对许多的风险都不再敏感,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对一些特定的风险极度敏感。他们的寄托便是在于「只要那个特定的风险不发生,就...」

但是在投资世界里面,「只要...就...」这样的句式往往是最为危险的,墨菲定律的提示很有效,那些可能会出错的事情最后一定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想想LTCM投资公司,豪华无比的团队配置——2名诺奖得主,被格力斯潘视为继任者的美联储官员,全是最聪明的头脑,按理说这种公司想破产都难,但他们选择了类似的极端策略,只活了3年。

没有额外的痛苦,也就没有额外的回报

既然风险无法被消除,只能被转移,那我能不能选择不承担任何风险,全部转移给他人呢?

当然可以。但这样的后果便是只能获得所谓的「无风险收益」。

如果你希望获得在此基础之上的超额收益,那就必须在某些方面承担风险。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应该都听过太多次,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回到投资行为具体的执行上,很多人可能又都忘记了这个道理。

比如关于价值投资,它的一个最基础的定义便是,当市场价格低于资产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等待市场价格回归内在价值的时刻。

许多人的重点可能都是在前半句,如何去判断资产的内在价值。假设你特别聪明,已经对这项资产的内在价值准确判断的前提下,接下来面临的更大的考验便是耐心地等待市场价格的回归。

这个等待的过程可能会无比漫长,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从而放弃了价值投资,选择那些短期更为见效的趋势投资等等,最后让那些少数坚持下来的人们获得了价值投资所带来的超额收益。

对于许多投资策略来说,它的理念和方法似乎很简单,每个人都知道,但为什么这个策略在长期依然拥有一定的超额收益,原因就在于这项策略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等待的痛苦」、「自我怀疑的痛苦」等等,恰恰是这些痛苦让许多人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从而使得它的超额收益在长期持续存在,而少数愿意坚持下去的人,也就有了机会获得那些额外的奖励,这也就是另外一个角度的「承担风险,获得回报」。

便宜的 beta 与昂贵的 alpha 一样值钱

关于 beta 和 alpha 从来都是投资世界里最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同的流派都秉持着各自的观点,比如:

所有的 alpha 仅仅是还未被定义的 beta 而已。

再比如:

beta 是你无法决定的,alpha 才是可以你可以努力的。

关于它们无休无止的争论,但回到最本质的问题却是:

在整个投资行业热衷于追逐alpha的背景下,投资组合其实并不会关心业绩的背后到底是 alpha 还是 beta。

并不是说业绩来源不重要,恰恰相反,业绩来自于哪很重要。当你可以寻找到新的 beta 机会的时候,它大概率会比你去追寻一个新的 alpha 更为容易。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满仓股票组合,如果再加入一些债券,结果往往比你再花费许多心思去找到另一只更好的股票要来得好且容易。

前者是引入股债分散配置的 beta,后者是寻找下一只牛股的 alpha,无疑,前者的性价比会远高于后者。

在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解决了一个更难的问题而获得更高的回报,比如学生时代获得了更好的学历,工作当中完成了更大的项目等等...

但投资真的是另一个世界,它从来都不会因为你跨越了一个更难跨越的栏杆而获得更高的奖励。

投资世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不奖励最优解!这里的世界观是:

拿到卷子,先努力做完所有的简单题可能才是更好的策略。费尽心思获取下一个昂贵的 alpha 之前,不如先榨干你所能得到的每一个便宜的 beta 可能会更有效。

一个投资组合越加分散,想要通过择时击败它的难度也就越大

大多数人应该都或多或少看见过各种关于经济和市场周期的理论,它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指标,将经济周期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从而判定我们现在身处在哪一个阶段,未来可能会去往哪一个阶段。最后再落实到投资上,许多机构就会开始宣传,如果我们对周期的阶段进行了划分,那就可以在不同的阶段持有特定的资产,进行资产类别或者风格因子的择时,不断地进行轮换操作。

比如,中国的货币-信用周期:

上图看起来是不是既复杂又完美?

但在实际的业绩回测中,一个更简单易懂同时长期业绩也很好方法,仅仅是最简单的等权分散化组合。

或者反过来想:

当你试图去预测不同的经济周期,紧接着去预测不同阶段下表现更好的资产,再进行长期不断的择时轮动,到最后你需要做到多高的准确率才能去击败一个简单的分散化组合。

前面beta和alpha的讨论让我们知道:

当我们试图去提高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测能力之前,我们可以做的更简单的事情是先去获得性价比更高的组合分散化的收益。

同时前面关于风险和回报关系的讨论也让我们知道:

当一个事情越容易预测的时候,它所带来的回报可能也越低,当大家都认为自己可以根据历史经验越来越准确地去预测和择时的时候,那最后择时的收益可能也会低于大家的预期。

这真的很减少精神内耗!

任何投资组合都是多/空组合

在构建自己的基金组合时,如何去观察每一只基金对于整体组合所扮演的角色?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是:将每一只基金回归到它们背后的行业或者风格的多/空组合的视角,也就是相比于基准指数,这只基金超配了什么,低配了什么,也就会发现:每一只基金有它自己的鲜明表达。

以这支极具特色的指数基金为例:中证500质量成长ETF(159606)

对于它便可以用行业多/空的视角去看一看这只基金它在投资组合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中证500成长ETF是一只指数基金,所跟踪的指数是「中证500质量成长」,这个指数是在「中证500」的基础上,通过「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指标选出了其中得分最高的100只个股组成了新的指数,成分的个股会根据指标的变化每半年调整一次。这个新指数就可以从行业占比的多/空视角来看一下它自身的特点,像这样:

从行业占比的角度看:中证500成长相比中证500指数,最大的特点便是在医药生物行业上进行了大幅超配,而在非银金融和国防军工行业上大幅减配。

从多/空组合的视角看:中证500成长在中证500的基础之上,额外大幅增配了医药行业,同时相对减配了非银金融和军工行业。

另外,这样的组合观点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会根据财务指标的变化在半年维度对成份股和行业进行更新。行业增减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变化,中证500成长ETF(159606)这只基金在投资组合中所扮演的便是在中证500基础之上盈利和成长能力更为突出的一个角色。

限于文章长度,只选取了几个我印象深刻的洞见。原文我放到了「阅读原文」中,感兴趣的朋友们自取。



⚠️风险提示:「老钱日日谈」只是机械地记录作者每天的胡思乱想,因此每篇文章可能会同时说好几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所有内容皆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完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请读者注意判断其中风险,结合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独立思考,谨慎决策。your money your decision·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