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大微空间:小店们能在东京蓬勃发展的秘诀

创新区研究组 TOP创新区研究院 2023-07-02


素材 | 来自网络,Jorge Almazan与Joe McReynolds的《涌现东京:设计自发的城市》

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东京这座城市如同一枚双面硬币:

一面是整洁与秩序:得益于卓越的城市规划东京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清洁的城市之一,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点击下图,阅读旧文:纽约VS东京,哪座城市被规划得更好?)

然而,另外一面是“混乱随性”:错综复杂的街道、幽深小巷中藏匿的餐馆以及商铺林立的建筑群,揭示了这座城市随性且别具一格的另一面。

例如位于东京新宿区的黄金街(Shinjuku Golden Gai),宛如一部现实版的《千与千寻》。狭窄的街道像是直挺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卷。小酒吧外的板条箱与绿意盎然的植物伸向人行道,像一群顽皮的精灵向你发出邀请,而头顶上的灯笼与霓虹灯如同浪漫的舞者,为摇摇欲坠的建筑披上了黄色、红色和白色的华丽盛装。

而要进入这些酒吧,你须穿过狭小的门廊和更窄的楼梯,但墙上的海报唱片或摆满瓶装酒的架子却让狭小的空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氛围,看似杂乱无章,却又让人着迷。

很多小店都是“扫地僧”,曾经的米其林拉面馆“茑”就在小街上,这是一家只有9个座位的小店,每天却有很多在外面排队

东京之所以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众多小商户小店面的存在。这些小企业如同繁星点点,一方面很好地吸纳了就业,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为东京的街头巷尾注入生命力,唤起居民与游客无尽的好奇和探索欲。

我们不禁要问:东京这么“贵”,为什么小店面小商铺能在东京蓬勃发展?


5大特定模式
造就大量“微空间”

庆应义塾大学的副教授兼建筑师Jorge Almazan与Joe McReynolds携手合著了一部新作《涌现东京:设计自发的城市》,他们研究了东京都十五个发展案例,并在每一个案例后都附上照片、地图和鸟瞰图,力图揭开东京的魅力之谜。

这本书所重点关注的城市发展形式并非21世纪东京最著名的城市发展形式,这里没有六本木新城风格的项目,没有像东京晴空塔那样引人注目的景点,甚至没有围绕主要铁路枢纽进行的大规模重新设计。

相反,本书的重点在于“涌现”,在于“微空间”

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不仅仅是无序或宏伟设计的产物,而是由日常的当下的一个小选择交织而成,这些选择自下而上地创造了自发的模式,“涌现”造就了伟大城市。

在书中的核心部分,是五个在历史规划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下涌现出来的东京特定的空间模式:

  • yokochō alleyways; 

  • multi-tenant zakkyo buildings; 

  • undertrack infills; 

  • flowing ankyo streets;

  • dense low-rise neighborhoods


Yokochō胡同是“两边是单体50平方米以下/三层或以下的低层建筑,街道宽度小于4米的胡同”。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东京进行了轰炸,战火停止后,临时建筑物和黑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重建过程中,这些临时建筑物和黑市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宽容”,这些曾经的黑市昏暗小巷,今天成为东京一些最具标志性的小酒吧和餐厅区。

Zakkyo建筑是八到十层高的街区,占地面积狭窄,通常每层楼都有独立的零售和服务业务,并有独特的外部垂直广告。

undertrack infills是铁轨的“空间填充”,1964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催生了大量的高架公路和铁路路段的建设,让城市也多出了很多“轨下空间”,于是乎,这些空间迅速被一系列的微型店家和酒吧占据,演化成了“一系列独立商店的连贯集合,满足周边社区居民的需求”。

Ankyo街道是以前的河流或灌溉渠道被覆盖,或改造成道路或人行道,它们提供了“小规模、亲密的城市体验”。很多老东京人喜欢Ankyo街道,因为能感受到水的存在——人走在水泥盖上,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因为下面是空心的。

最后,dense low-rise neighborhoods密集的低层社区,则是东京最自然的城市形态

不是像写字楼或购物中心那样内向封闭,这些蜿蜒的街道和住宅区、拥挤的微型酒吧和餐馆以及多层商业建筑的模式在整个城市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并且以一种欢迎开放的姿势,无缝链接到更广泛的城市中,供给着人们的需求与好奇心。

微空间的魅力



这5种空间模式为东京带来了非常多的“微空间” ,这些微空间散布在城市商业或住宅区的角落和缝隙。显然,众多的空间供给,让租金变得更加可负担了。

在东京很多低密度住宅区,很多两层排屋的业主自己可以选择在一楼经营酒吧、餐厅、精品店、小作坊;当然,年长的房主可将底层出租给想开咖啡店小酒馆的年轻人,租金也很便宜。

第二是政府的宽松政策与监管:

监管这个话题很无聊但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面貌。就像是一个调节器,一个城市在监管上的松紧会直接决定小企业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状态与密度。

而在东京小企业能享受多种税收优惠,并且酒牌价格低廉易得,酒类许可证(酒類販売業免許)的费用通常不过数万日元(数百美元)。相较之下,美国城市的酒类执照费用高昂(有时高达50万美元)。正是因为许可证价格便宜,一个四人座的小型夫妻酒吧才有可能在东京生存。

第三,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了——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这却阴差阳错地保护了老旧社区与小店家们。

历史越久的老街越有味道。在东京,最迷人最有趣的街区也正是那些有历史沉淀的地方。它们一方面是幸运的——没有遭受火灾、地震;也躲过了战争摧残;但另外一方面,这些低密度的老旧街区也面临着重建与拆迁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这些地区有很多招数:

比如将土地纳入非营利信托,信托组织的使命就是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保障社区价值,防止损坏社区文化的开发项目来破坏当地特色,同时,信托组织将土地出租给那些愿意维护和发扬社区特色的商家或个人。

或者是或者通过游说,将自己宣布为灾难多发地区,让开发商望而却步。一般来说,开发商也会衡量投入产出,最难的阶段是理顺错综复杂的产权,而日本老旧街区的产权就像迷宫一样复杂。当时日本森大厦开发六本木项目时,整个改建过程从最难的是产权关系的梳理,历经了1000多轮谈判,与拆迁户沟通一共用了14年。所以很多开发商宁愿去远一些的地方也不愿意碰老旧小区,毕竟东京的铁路网络非常发达,哪儿都是“副中心”。
又或者在保持地区魅力的前提下,自己尽可能进行升级改造,抗击“门口的野蛮人”。


设计“混乱”


东京一方面做到了大规模增长,秩序与高效;另外一方面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历史文化,激发了社区活力,造就了多元迷人的公共生活。
问题是,我们能否在更多的城市中“复制”这种两面性?“我们是否可以设计“混乱”?
1,“企业都市主义” V.S. “横町模式”
“企业都市主义”这个概念听上去陌生,但其实你并不陌生——那些大规模的、高端的开发项目,那些根据宏伟愿景与规划塑造的地区,那些可能只有一个或几个龙头开发商“倾情开发”的地方。我不是反对这样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有其经济逻辑与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项目需要高回报。所以在项目里,你会看到豪华公寓,高端零售店和餐厅层层叠起,或许还有艺术画廊,空中花园等等。
这些项目塑造的就是“企业都市主义”。“企业都市主义”或许会让人感觉到城市的雄伟,人们的生活是高大上的,精致的;但跟普通老百姓距离较远,高昂的价格与鳞次栉比的奢侈品品牌甚至让人心生自卑与焦虑。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办法让人感觉到城市的温度、社区感、自发性、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质和惊喜。
与“企业都市主义” 不同的是“横町模式”。横町也作横丁,就是小街道的意思。很多东京的大型城市更新项目都设计了底商,如虎之门横町或涩谷横町,期望营造横町多元亲切的氛围。但这是“伪横町模式” --- 复制了形,但却没有神。
真正的“横町模式”,是有众多独立参与者,独立运营商,他们以平等的方式合作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创造了一种本地化的集聚经济,导致城市地区的规模远远超过其微小部分的总和。

所以,想要设计魅力空间,首先是拥有“涌现”思维——在城市设计中关注小规模开发、独立参与者、丰富多样性和自下而上的增长,进而实现更具人性化、适应性强、富有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2:秩序 V.S. 多元
你可以想象,当一个地区的空间面貌由少数人决定时,就会产生过量的秩序——秩序它严酷,让人感觉无趣;所以在一定的秩序条件下,就要引入更多的小型参与方,他们可以对某一部分空间做决定,可以灵活改造空间,这就引入了“多样化”。
一个例子是,东京的非正式绿地。在许多街区,即使是建筑密集之处,每个邻居都拥有一个小花园——有的采用维多利亚风格,鲜花簇拥;有的运用盆景和其他日本元素;还有的让常春藤覆盖整个建筑。最近,甚至还有许多地中海绿色植物和橄榄树,以及常用于烹饪的盆栽香草。

这就是秩序与多元的平衡:
每个房子都是差不多的高度与宽度。但在这个前提下,每一座房子的“花园”都不一样——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做法,无需地方法规强制要求业主维护。这种现象源于东京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温和的划定财产边界并保护隐私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美的承诺以及表达房主个性的方式。

总的来看,东京提供了一个蓝图:为个人和小型运营商提供低门槛;让更多人能参与其中,构建多样性与集聚经济、宽容小规模建筑、物理空间和社会可渗透的微型城市空间、营造相互连接的网络而非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以及鼓励自下而上的增量增长而非企业再开发。
其实,设计师的作用不是准确预测复杂交互的终局,城市太过于复杂,参数太多,任何模型都没有办法预测;设计师与城市主官无须太过关注形态;而应构件城市的价值观与原则,这才是设计的先决条件。

看完想跟我们交流互动?欢迎扫码加入TOP读者群

更多相关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10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欢迎联系我们:咨询项目 - 王先生:17792253557人才招聘 - 顾女士:1391782337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